第三章 信息經濟與信息經濟學(1 / 3)

第一卷 信息經濟概況 第三章 信息經濟與信息經濟學

一、信息經濟的概念和範疇

信息被視為一種經濟成分並且迅速形成信息經濟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信息經濟的形成是工業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信息、知識、技術積累和發展並且極大地推動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裏,人們有史以來第一次感到維持他們生活的物質財富已經充裕,甚至某些物質產品出現了生產過剩,而他們又發現之所以出現物質財富充裕形成過剩,其原因之一是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發揮了巨大作用。與此同時,人們感到超越物質的大量需求是以信息、知識為核心的精神需求,是信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信息產品。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意味著信息經濟開始形成了。

最早提出"信息經濟"概念的是美國學者馬克盧普(F.Mahchlup)教授。他在信息經濟的經典論著《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中首次提出了"知識產業",它包括了教育、科學研究與開發、通訊媒介、信息設施和信息活動等五個方麵,並以大膽而富有創新精神的工作測算出"知識產業"(即信息產業)在美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據他的估計,在1958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NP)中有29%來自信息產業。整個勞動者的投入32%以上來自信息生產和活動。

197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發展了"信息經濟"的概念。貝爾認為發達國家已經從前工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最終到達後工業社會階段。在新的社會階段,經濟活動的基本戰略資源、工具、勞動環境、文化觀念都有一係列的變化。197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馬克·波拉特(M.V.Porat)在美國商務部資助下完成了9卷巨著《信息經濟:定義與測量》。波拉特在馬克盧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從經濟活動的一般性質及信息的相關概念出發,首先把經濟劃分為兩個範疇:(1)涉及物質與能源從一種形態轉換到另一種形態的領域;(2)涉及信息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的領域。其次,他給出了信息、信息資源、信息勞動、信息活動等一係列既有經濟含義又能計量的定義。波拉特、馬克盧普等人繼貝爾區分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之後,用具體的經濟分析與數值計算,說明自60年代中後期至70年代,美國等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國家已先後由工業化經濟過渡到信息化經濟,其主要標誌是經濟活動有一半以上已與信息活動有關。據測算,1967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46%與信息活動有關;約有半數勞動力與信息職業有關,就業者收入的53%來自這類職業收入。波拉特的研究既表明了美國信息產業的不斷增長,也進一步完善了信息經濟的概念、方法及測算體係,使宏觀經濟指標與微觀信息活動得到了有機結合。正因為馬克盧普-波拉特的信息經濟概念和測定,不僅在理論上有體係,而且在實踐中可使用,所以,他們的概念和方法目前被世界上廣泛地使用。

美國企業家保羅·霍肯在《未來的經濟》一書中以相對"物質經濟"的概念而提出"信息經濟"。霍肯認為,每件產品、每次勞務,都包含物質和信息兩種成分。在傳統的"物質經濟"中,就整個社會而言,物質成分大於信息成分的產品和勞務占主導地位。而在"信息經濟"中,信息成分大於物質成分的產品和勞務將占主導地位。未來的趨勢將是物質經濟向信息經濟過渡,產品中物質同信息的比例正在發生變化,並將進一步變化。未來的經濟繁榮就取決於這種變化。

對於信息經濟的確立,也可以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來加以明確:區別一個經濟時代,不是看它生產什麼,而是看它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從這一角度來提出具體衡量標準,如果把信息經濟作為一個經濟時代來看待的話,就有三個數量標準:(1)信息部門所占比重大於物質部門所占的比重;(2)信息部門所創造的產值在GNP中所占比重大小;(3)信息勞動者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比重大小。如果這三個指標都超過50%以上,才能視為信息經濟占主導地位。

所以,對於信息經濟的概念和範圍可以從多種角度來確定:

1.從理論上看,信息經濟是作為物質經濟的對立物提出來的。即每件產品、每項勞務都包含物質和信息兩個部分,如果在產品和勞動中物質部分所占比重大於信息部分所占比重,就是物質經濟;如果信息部門所占比重大於物質部門所占比重,就是信息經濟。一旦以物質和能源為基礎的經濟轉變為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就是信息經濟,它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2.從發展戰略上看,信息經濟是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一種經濟成分。不論國家製度和社會性質如何,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其差別隻是在於其規模的大小。研究信息經濟不僅在於對宏觀信息經濟規模作出定量的描述,而且還在於通過信息經濟分析,使我們能夠把握現代經濟發展的特點,從而有效地製定出長遠的發展規劃。

3.從規模經濟上看,信息經濟就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內容。它的最大特征是:從事和信息有關的就業人數超過社會全部就業人數的一半,具有最大限度的規模經濟。它可以通過信息的社會化、信息的現代化和信息的商品化三個形式表現出來。

4.從數量上看,信息經濟是在以農業和工業為基礎的經濟之外,以信息的產品和勞務的生產、提供為基礎的經濟。信息經濟成分是以物質和能源為基礎向以信息為基礎的過渡作為數量標誌,定量地測算信息部門的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和從事信息活動人員在社會勞動人員中的比重,是對信息經濟規模的一個具體描述。

5.從技術結構上看,當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並成為社會物質產業的主要支撐基礎時,信息經濟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信息經濟並不限於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本身,而是當信息為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方麵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前提條件下,才能真正成為信息經濟的社會。

概括地說,信息經濟就是以信息資源為基礎,信息技術為手段,通過生產知識密集型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來把握經濟增長、社會產出和勞動就業的一種最新的經濟結構。它被認為是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後最現代化的經濟形態。

二、信息經濟的結構特征

信息經濟既具有與其他經濟一樣的特征,也具有一係列它所特有的結構特征。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微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的廣泛應用,近些年來,世界信息經濟的結構正在發生引人注目的變化。信息經濟的結構特征越來越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

1.信息經濟的企業結構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傳統的企業結構都是勞動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的,而新興信息企業結構都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不但投資少,效率高,最終還將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得到全麵發展。

2.信息經濟的勞動力結構是智力勞動型的。企業結構的狀況決定著勞動力結構的狀況,由於新興信息經濟的企業結構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而以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軟件編製人員等腦力勞動者為主的勞動力結構也必然發生根本變化,傳統體力勞動者將經過再教育成為新的腦力勞動者。

3.信息經濟的產業結構是低耗高效型的。這些以新興科學知識和高技術為基礎的尖端信息產業群,具有高效率、高增長、高效益和低汙染、低能耗、低消耗的新特點。在傳統產業日益衰落的過程中,專業化、小型化的新興產業卻在迅速發展。這種產業結構及其技術結構的變化,將會使勞動生產率獲得極大增長。

4.信息經濟的體製結構是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小型分散化的水平網絡式的管理體製將代替集中、龐大而又互相牽製的傳統金字塔型的體製結構,小公司、小工廠等橫向組織將代替大公司、大工廠等縱向組織。信息經濟的體製結構小型化和分散化,絕不意味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降低,而恰恰相反,通過信息化,生產在更廣泛、更深入的程度上社會化了。

5.信息經濟的消費結構將是多樣化的。傳統工業生產是大規模的集中性生產,產品單一、規範化,雖然成套生產,但是品種少、規模單調,不能及時滿足多種多樣的社會需要。由於信息經濟的生產機動靈活、分散化,它所提供的消耗品將是更加豐富多彩,更符合人們的實際生活需要。

6.信息經濟的能源結構是再生型的。傳統經濟的能源結構是非再生型的,如煤炭、石油等,消耗一點,就少一點,不能再生,而且浪費大、效率低、汙染嚴重。信息經濟的能源結構主要是再生型的,如太陽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它們不僅可以再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有用、幹淨、效率高。

三、信息經濟的測算

在當代,信息經濟已成為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化的進程對全球的社會、經濟、政治活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然而要考察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經濟的態勢,不能單憑抽象論證和主觀推斷,必須要有相應的定量測算、分析和評估,這就要涉及到信息經濟的宏觀測算問題。信息經濟的測算、信息社會化水平的衡量對於完善信息管理、開發信息產業、製度信息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等許多方麵都是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信息的宏觀測度是一項具有很大實際意義的課題。特別是對於我國來說,目前正注重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強化信息管理,推進信息化進程,在借鑒國外有關研究的基礎上,深入進行信息宏觀測度的研究和實施,具有更緊迫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