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息產品及其特點(2 / 2)

可以借用蕭伯納的名言來說明信息產品的共享性: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每人還是隻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我們相互交流,每人就各有兩種思想。由此可見,信息產品具有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包括無償共享和有償共享兩種情況。無償共享是指信息使用者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就可以獲得信息,廣播、電視等就屬於這種共享。而有償共享則是指信息使用者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才能獲得某種信息,如從技術市場上獲得的信息就是有償共享。

(三)信息產品的社會性

信息產品作為凝聚人類勞動的信息,有明顯的社會性。首先,信息是人類的財富,信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集中地體現了人的智慧。以科學研究為例,科學家必須要在大量吸收前人和同時代人的研究成果,取長補短,加上自身的思考,才能完成一項發明創造。其次,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整個人類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社會整體,人們相互依存、相互服務,人們必須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獲取、處理和利用信息。科學研究表明,處於與世隔絕的人即使有充足的物質生活保障,也會變得極度苦惱,甚至喪失理智。這充分證明了控製論創始人維納的著名論斷:"信息是社會的粘合劑"。最後,信息產品除在生產過程中要受人的智力因素影響以外,在交換與使用過程中也要受到信息接收者的心理因素、智力因素等的製約。例如,人腦接收信息的選擇性,接收者對信息的"過濾"、心理上的障礙、因知識背景的不同而導致的理解上的差異等等,都會影響人們對信息的吸收和利用。

(四)信息產品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從效用角度看,信息產品具有時效性。從微觀上說,各種社會信息隻是在特定的時間對特定的使用者有用,當特定的用戶產生了某一需求之後,隻有能幫助他(她)解決問題的信息才是有價值信息,無論質量多好,價值多高,如果不是用戶當前需要的信息,則對該用戶沒有任何意義。從宏觀上說,在社會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存在著"當用信息"現象,並且"當用信息"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具體表現在不斷有新信息加入到"當用信息"中,同時有一部分原有的隨時間推移而利用價值下降的信息,稱之為"過時信息"或"老化信息"。

(五)信息產品的依附性

信息產品不是物質產品,但必須通過物質產品表現出來,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信息產品必定有相應的物質載體作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信息產品要依附於物質產品,並且以物質產品為中介進行傳遞。既然信息產品有依附性,要依附於物質產品,那麼,如何區分一個產品是物質產品還是信息產品呢?一般認為,應該以用途為標準。例如,圖書是記載、傳播知識的載體,是信息產品,這是由圖書的用途所決定的。但有時情況又不那麼簡單,例如,同樣一台機器,當把它作為生產工具時,它是物質產品,而當把它作為樣機了解生產技術與工藝,則它是信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