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息產品的價值和價格(1 / 3)

第二卷 信息市場 第三章 信息產品的價值和價格

一、信息產品的價值及特點

(一)信息產品的價值

與物質商品一樣,信息商品的價值也是凝結在商品內的抽象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但信息商品的價值更為複雜,一般來說有以下三種不同含義不同類型的價值:

1.效用價值:就是指貨幣化了的使用價值,即有信息和無信息兩種情況下產生的決策後果在經濟上所得之比較。試用Ui表示信息商品,i為使用者帶來的效用。同樣,用Um表示貨幣,m為持有者帶來的效用。相應的分別用Ii、Mm表示信息商品量、貨幣量。則有:

Ui=f(Ii)

Um=g(Mm)f,g均為單調函數

假定上述效用是同質的,則可推出:Mm=h(Ii),因此,信息商品是Ii的效用價值為Mm。

美國經濟學家K.J.Arrow在分析決策信息時,從信息需求角度將信息商品的效用價值定義為:在有信息和無信息兩種情況下擁有一定資產的決策者,進行優化決策時所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的差值。還證明了在效用函數采用對數的條件下,信息的效用價值等於其所包含的信息量。當然,由於信息商品的用途不同,信息商品的效用價值的表現形式也會有所不同。

2.費用價值或勞動價值:這裏的費用不是支出的成本,而是消耗的勞動(包括活動),從而在費用價值中包括活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信息商品的勞動價值,即用勞動衡量的費用價值,它由轉移的物化勞動價值(C)、新增的活勞動本身的價值(V)和這部分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M)三部分組成。其中C包括投入的物質材料的價值和投入的信息材料的價值,而V中複雜勞動或腦力勞動的成分遠高於簡單勞動的成本的勞動。在計算信息商品的此部分價值時,應考慮到複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把這部分換算成簡單勞動後,再把這部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行彙總。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m)就是剩餘價值,它體現了信息勞動對社會貢獻的淨值。

3.效益價值:指信息商品的效用與費用比較。生產信息產品必須耗費一定的費用(成本)支出,使用信息產品能夠收到一定的效用或經濟所得,兩者相比得到一個差額或比率,即絕對效益或相對效益,這就是信息商品的效用價值。

(二)信息產品價值的特點

從對信息商品的價值的三種含義的分析中,我們可歸納出信息商品價值的特點:

1.多維性:由於一條信息具有可以多方麵的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客觀屬性,人的主體需求也因時因地的不同而對同一條信息表現出多種不同的內容和方式。當信息的多方麵客觀屬性與人的各種不同的需求發生聯係時,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價值涵義和內容。我們上麵所說的價值是一種潛在的形態,一旦具體到價值實現的時候,由於物質能量的消耗是一次性的,某一方麵的價值實現後,其他方麵的潛在價值就隨之而消逝了。信息價值的多維性不僅是潛在的,而且是可以同時實現的,信息的共享性是導致信息價值多維性的根本原因。

2.間接性:就是指信息在某一方麵的價值實現,要且有時必須要通過信息的價值在其它方麵的價值實現後,導致激勵影響信息在其他方麵的價值實現。

一般來說,知識型信息的價值量都具有間接性,如牛頓三定律、相對論等等,直接考查其社會價值或經濟價值是十分困難的,但有目共睹,這些理論對於推進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巨大的價值,不可估量。

3.累積性:由於信息具有共享性,它可為一人反複使用,亦可為多人重複使用。信息不會在一次性使用中消逝,其價值也不限於在一次性使用中全部體現出來,而是每次使用中所實現的價值的積累,累積性表現在它的延時性,即隨著時間的延長,反複使用的次數的增多,信息的價值也會相應的增加。一般而言,某種知識型的信息,隻要未出現更先進的替代性知識,且人們還在使用它,那麼這些信息的價值積累便不會停止。

另外,信息價值的積累性還來源於信息使用範圍的擴散性。信息可以共享,因此信息所實現的價值除了在時間方麵的積累外,在使用的空間範圍上也是累積增加的。使用信息的空間範圍越廣,信息價值的累積就越多。

4.機會性:信息是人們進行選擇時所憑借的基本要素,它可以減少人們決策時心中無數的程度和因這種心中無數而不得不承受的損失。有充分的信息,人們便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並因而獲利;沒有信息或信息不充分,決策則可能是盲目的甚至是錯誤的,決策者必然要蒙受損失。這種因信息而避免的損失或增加的收益被稱為信息的機會效益。信息的高效益就來自於這種機會效益,機會性同樣也說明信息的效益是有(收益的)差異的。對於不同的對象在不同的環境中,同樣的信息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5.社會性:信息除可對其直接的利用者帶來效益外,對未利用的人也可帶來間接的效益,信息的效益可以通過具體用戶在社會上得到放大,其社會效益就是具體指在直接利用者之外產生的間接效益。

(三)影響信息產品價值實現的因素

1.人的認識水平

信息商品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所凝結的是複雜勞動,而複雜勞動產品的價值量是不僅僅根據生產成本或直接生產的時間來計算的。下麵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某工廠買進一台大型設備,一天,此設備突然出現了故障,請來許多工程技術人員均束手無策,最後,隻好從外單位請來一名專家,這個專家圍繞著機器轉了幾圈,仔細地聽了聽機器的轟鳴聲,然後在機器的某個位置處畫了一條線,告訴在場的工人由此處折開機器進行修理,機器又恢複了正常。這名專家開價1萬美元,廠方認為要價太高,詢問理由,專家說:"畫一條線值1美元,知道在哪兒畫線值9999美元。"這個故事說明了信息價值的特殊性,由此可見,人們對信息產品中凝結的複雜勞動認識水平越高,信息產品就越容易實現其價值。

2.支付能力

按照馬斯洛的分析,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包括生理需求、愛的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五個層次。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從低級需求開始的,隻有低一級的需求得到滿足,人們才有可能產生更高一級的需求。也就是說人們必須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物質生活的需求之後,才會產生強烈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毫無疑問,信息產品屬較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因此,信息產品的價值實現,要受到人們經過低層次消費之後所多餘的支付能力的製約,當一個人所處的曆史階段或地區經濟總體水平有所提高時,使其支付能力增強時,信息產品的價值實現才可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