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產業的理論問題(1 / 3)

第三卷 信息產業 第一章 信息產業的理論問題

一、產業劃分的一般問題

所謂產業,是對國民經濟結構的一種描述,在對國民經濟的分析過程中,人們習慣上把社會的經濟活動按某種標準分成若幹部分,將每一部分稱為一種產業。

傳統的產業劃分是將國民經濟結構分成三個產業,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指廣義的農業,包括林業、畜牧業、漁業、種植業等等,第一產業主要與人類從自然界獲得基本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有關。第二產業以製造業為主,包括工業、礦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等等,第二產業是在第一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業。第三產業屬服務性行業,包括商業、金融業、保險業、郵電業等等,是為滿足社會的消費需求而發展起來的產業。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有的產業結構劃分也不能完全揭示社會的經濟結構,於是,經濟學工作者又開始提出了新的劃分方法。1977年,美國經濟學家波拉特將傳統的三分法修改為四分法,將第三產業進一步分成兩個產業:服務業和信息產業。認為應將社會經濟結構分成四個產業,即農業、製造業、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目前,人們已經比較普遍地接受了這種分類法。

二、信息產業的結構

信息產業係指從事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信息設備與器件的製造以及為經濟發展和公共社會的要求提供信息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和基礎結構。

對信息產業結構的劃分國內外有許多種說法,按一定規模、較大獨立性和一定戰略意義這三個基本要求,可以將我國信息產業結構劃分為以下幾部分:

1.信息技術服務業。這是信息產業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提供軟件服務和設備服務。它是適應信息產業技術性強的特點而形成的重要部門,對初級信息產品加工和服務以滿足不同類型用戶信息需求的產業。

2.信息設備製造業。為信息產業提供所需的硬件設備,即信息采集、處理、存貯、傳輸顯示的工具。如同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尺度一樣,信息設備是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的標誌,正是信息設備製造技術的進步,才帶來了當今信息產業大發展的局麵。

3.信息開發業。包括新信息和信息不同形式的製造業以及對現有信息資源的發掘、采集、製作業。它決定著社會可以利用的信息數量和質量,是信息產業的第一生產環節,從事初級信息產品的生產。

4.信息傳輸業。包括電子信息傳輸業、非電子信息傳輸業和教育業三大類。這是信息產業賴以發揮社會效益的最終生產環節。

5.其他信息業。如數據庫服務業,谘詢業等。

上述信息產業結構的劃分,其實質是信息產業的市場或產品結構。信息產業的形成和發展與其它產業的形成一樣,都是社會分工和市場交換的必然產物,這是由商品經濟和客觀規律和內在運行機製決定的。它的建設與發展和具體的管理信息係統的建立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應加以區別。同樣,信息產業的結構劃分與企業內部的聯係部門劃分也不能等同。

三、信息產業的發展方向

信息技術產業正向信息技術的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並以信息處理電子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服務的社會化、信息經營的企業化方向發展。整個信息產業依附於其它的產業而變為獨立的產業體係,並在產業結構中逐步向主導地位邁進。因此,信息產業的意義及其劃分範圍就不僅僅局限於某種固定的狀態,必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劃分依據。

四、信息產業的測度

對信息產業的計量,我們可以用"信息化指數"和波拉特信息產業計量方法求得。

1.信息是生產力,是一種新的人類社會形態,社會的信息化是依賴於社會信息經濟的總和發展而構築的,建立在對信息化進行社會測度上的模式稱為信息化指數模型。此模型中的"信息化指數"代表了社會信息化水平,其計算公式為:

信息化指數=

其中,Xij為某項指標的實際數據項,Sij為相對指數標準(基數)的某項指標值。

"信息化指數"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信息化水平總指標,進而進行國際與國內比較,以調控各相關指標變量的增長,加速社會信息化進程。

日本學者曾在70年代後期,提出了綜合衡量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測量指標體係,很值得我們參考。

2.波拉特方法是從人類信息活動的經濟角度著眼,考查信息經濟在國民生產總值GNP中所占比例,可以衡量信息產業規模和信息經濟發展的宏觀測度,根據國際上流行的測量範圍和方法,可將它進一步分為以下幾方麵:

(1)第一信息部門的計量方法。由於該部門相對較獨立,可從國民經濟行為中識別開來,通常用最終需求法(支出法)和要素分配法(收入法)來計算。收入法的公式為:

GNP=勞動者收入(工資+福利資金)+ 利潤+ 稅金+淨利息支出+ 固定資產折舊+ 其它=淨產值+折舊

(2)第二信息部門的計量方法。包括在非信息行業就業的信息勞動的收入以及非信息行業購入信息資本的折舊。其計算公式為:

第二信息部門增加值=第二信息部門的信息勞動者收入+第二信息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值=第二信息部門

信息勞動者人數×(人均工資+人均固定資產折舊)

(3)信息部門就業人數的測算。除了這二種主要測量方法外,對信息產業的測量方法還有IPU(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模型,厄斯的經濟-信息活動相關分析方法等。

信息技術革命與信息產業發展

當今世界,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其所占的比重都越來越重要。而信息產業的發展,是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及革命密切相關的,本節從介紹本世紀以來有重大影響的信息技術革命出發,說明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及其在信息產業中的應用和影響,試圖正確認識當前形勢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對策及圖書館在這種環境下的出路。

一、現代社會的信息技術革命

信息技術是近20年來,隨著新技術革命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及其在信息的產生、收集、存貯、處理、檢索與傳遞等方麵的應用而形成的。是人類為了解決信息源與接收源之間的傳遞,根據科學原理和它們的經驗形式而創造的各種活動手段,包括信息活動的工具、工藝流程以及它們的操作方法和技巧等。因此,根據對信息的處理過程,可以把信息技術分為信息的獲取技術、信息的處理技術、信息的存儲技術及通信技術等。各類技術對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和傳遞有著重要的影響。

技術革命已多次發生,如蒸汽機的出現、電力、原子能的應用等,每次革命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都產生重大的甚至根本性的影響和變化。發生或應用於信息領域的技術革命我們稱之為信息技術革命,一次又一次的信息技術革命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深刻的變化。人類發明創造並掌握應用信息技術,隨著曆史的發展,利用信息資源的本領發生以深刻的改變。在信息領域影響巨大,意義深遠的重要信息技術,有計算機技術、光盤技術、數據庫技術、信息高速公路研究(光纖通信)以及多媒體技術等。

(一)計算機技術

計算機又稱為電腦。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這台計算機使用的是電子管,運算速度較慢(每秒可做5000次加法運算)內存能力也小。此後,電子計算機飛速發展,五十多年來,計算機發展已經曆了四代即電子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現在正研製的第五代智能計算機已取得重大進展,日本在1988年就已宣布研製成第五代計算機的樣機,美國全國科學促進協會的專家認為90年代末,會出現超級並行處理計算機,這種計算機不僅體積小,造價低,內存能力高,運算速度快,而且可以在同一時間內處理大量不同的信息。這就為計算機的普及開辟了道路,為信息工作的進一步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日本從1992年4月開始研製第六代計算機,它將具有人的思維功能,能夠說話,思考和學習,預計到2000年,通用微機將達到每秒進行1億次運算的能力,並可實現聲圖文多種介質的處理,可構成網絡,可集合多種軟件而成為一種開放式的工作平台,巨型機甚至可達每秒進行千億甚至萬億次的運算能力,超大容量的磁介質外存可達1000Mbit/平方英寸以上的記錄密度。總之,隨著其它各種高新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和互相推動,計算機技術將會越來越發達。

我國現有微機50萬台(全國年產能力6萬餘台),大、中、小型機9000餘台,巨型機4台,計算機硬件人員10萬,軟件人員10餘萬,每年計算機專業的高校畢業生約3000人,已研製出功能相當於Sun 4這樣的高性能工作站的軟、硬件係統計算機技術已有相當的水平。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計算機技術還很落後,還需要迎接各種挑戰,需要大力發展和普及。

(二)光盤存貯技術

光盤是用激光束在光記錄介質上寫入與讀出信息的高密度存貯載體,它是在激光唱片與激光視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既可存貯音頻信息,又可存貯視頻信息,從而把多種信息載體的功能融為一體,光盤的出現和使用是一次重大的信息技術革命。

光盤存貯器這個概念是1966年提出來的,70年代初科學家們開始著手研究隻讀光盤和一次寫入多次閱讀光盤。1972年,荷蘭菲利浦公司研製成功了激光唱視盤,成功地采用了激光技術來存儲和讀取電視圖像信號,1978年該公司又研製成功了數字式音頻激光唱盤。盤上錄入了數字化的音樂節目,1983年,該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共同研製成功了密集型隻讀光盤存貯器,我們通常通之為CD-ROM。兩年後一次寫入多次閱讀光盤(WORM)也研製成功了。1985年開始銷售第一張CD-ROM,引起極大的震動,1989年磁光型可擦除重寫光盤係統(E.ORAW)問世。

CD-ROM的生產是以激光技術將原始信息數字化後製成母盤,再大批量地用廉價材料壓製成複製盤片,直徑為4.75英寸,厚1.22mm,存貯量為600MB。相當於1600個軟盤的存貯量,可存貯30至50萬篇文摘,不過這種光盤隻能讀不能寫。WORM即一次寫光盤的表麵鍍有一層易熔金屬薄膜,用戶可以利用高能的激光束,將這層薄膜燒蝕成微坑而當場將信息記錄下來,但這種微坑不能複原,無法抹去重用,所以 Pq WORM(即 Write Only Read Memory)。這種光盤很適於用作建立數據庫的前期信息、準備或是用以建立電子檔案。可擦除式光盤采用磁光技術的可讀又可抹去重寫的光盤,不過製造這種光盤的難度比較大,關鍵在於記錄介質。目前,實現商品化的可擦寫技術隻有磁光技術(MO)一種。

無論是哪種光盤,它們都有共同的特點也是最大的優點即存貯容量大、存貯密度高,是目前大容量存貯器中最高的,可達15X105位/mm'。比磁盤高50倍、比磁帶高100倍。與縮微膠片大體相當。光盤使用方便靈活,可以隨機存取和快速檢索,易於複製,拷貝盤製作價格便宜,信息存貯的成本費用低,光盤因表麵塗有透明的保護層,具有堅固耐用,抗環境汙染能力強的特長,使用壽命可長達10~30年。另外,光盤還易於與計算機、傳真機、激光掃描器等數字化設備相聯,在信息、管理、文件圖像的存貯與檢索以及數據庫建設方麵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預計光盤技術將是今後10年內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新型信息技術。

(三)數據庫技術

數據庫是控製和處理知識和信息的現代化手段、它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以數據庫為中心的數據庫處理技術是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庫是服務於各種數據處理的、有組織的信息單元的有序集合,這些信息單元的存貯獨立於使用它的程序,可按一種通用的方法對這些信息單元進行維護和檢索,存貯在其中的信息可為不同的用戶共享。

數據庫及其處理技術是一次重要的信息技術革命,已經曆了20多的發展曆程,發展速度非常快,據統計,1975年世界上僅有數據庫50多個,到1990年就已發展到4465個,現在,數據庫技術已形成了一套完全的理論和方法。當然它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仍在繼續變化並向更複雜、更廣泛和更深入的方向發展。

數據庫係統是從早期的文件係統發展而來的,它改變了文件係統中數據(庫)對應用程序的依賴性,完全麵向係統,從數據庫中存貯的數據對象來劃分數據庫,可分為數值型數據庫(其存貯內容為某一行業或領域中的有用數據,以數值為主)和事實型數據庫(其存貯內容的描述客觀世界存在的現狀,既有數字表示形式,又有文字敘述形式)及文獻型數據庫(其存貯內容為各種文獻資料)。從數據庫采用的數據模型來劃分,可分為層次型數據庫和網狀型數據庫以及關係型數據庫。另外從數據庫的物理存放位置來劃分又有集中式數據庫和分布式數據庫係統兩類。前者是數據庫發展初期普遍采用的一種運行方式,後者則是在微型計算機廣泛使用和現代通信技術的日趨完善的條件下出現的,它是實現大型數據庫係統的一項重要技術。

我國近年來數據庫技術發展也很快。我國建設數據庫是從1987年國家信息中心成立後正式開始的,到1991年初,已建成中文數據庫400多種,其中文獻總容量超過100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