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信息產業發展概況(3 / 3)

台灣的信息產業至今僅有10年左右的曆史,但卻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1991年,其信息產品總值高達64.49億美元,占世界信息產品的3%。據台灣資策會MIC的產業調查報告,1992年台灣個人計算機工業產值增長16%,硬件增長15.7%,軟件及信息服務業增長18.9%。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統計,1993年信息產品的總產值又增為80億美元,排居世界第六,今年可望突破100億美元,從而使台灣擠進世界前五名。

為了達到整個信息產業持續發展的目的,台灣近期采取了許多推動措施:

1.資策會公布"四年信息振興計劃",該計劃的實施旨在利用信息存儲和傳遞技術,建立信息化社會的基礎結構,其內容包括:

(1)數據庫與網絡應用推廣計劃,在1993~1997年將投資7.9億新台幣和313年人力。

(2)係統工程技術發展四年計劃。包括SDG的繼續研究與開發,軟件成本估算技術的研究,係統工程的研究與開發等。

(3)信息與通信標準發展四年計劃,工作內容包括中文信息標準、軟件相關標準、OSI應用層次標準等的研究。

(4)應用信息科技,建立公眾服務網絡四年計劃等。

總括起來,"新興計劃"總投資達32.97億新台幣,投入人力1288年人力。通過該計劃的實施,為台灣邁向信息化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製定了象征產業升級的"鑽石計劃",該計劃針對信息工業,在通訊、電腦硬件和軟件領域,篩選出適合台灣地區發展而又有市場機會的產品,並重點投入資金,扶植這些產品的發展,以擴大這些信息產業的外銷。鑽石計劃確定的信息產業發展的四大方向是:

(1)篩選附加值高的外銷信息產品;

(2)擴大和提高台灣地區信息應用層次,以落實產業信息化;

(3)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以促進信息化社會的建立;

(4)當局與信息業者分工合作。

台灣地區信息產業的發展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采用當局扶持的方式推動台灣地區的信息業的發展。這可以從其製定的"鑽石計劃"中看出。

2.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逐漸擺脫信息產業發展受歐、美、日本影響較大的現狀。

3.加深加寬同中國大陸信息產業界的交流,逐步開拓大陸及海外市場。為了轉嫁因世界經濟不景氣及世界信息工業價格大戰造成的各種矛盾,尋回曾經擁有的在信息產品方麵的低成本、低價格的優勢,並隨著兩岸關係進一步緩和,台灣信息企業界將不斷擴大在海外特別是大陸的投資建廠。

六、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特點

目前國際信息產業呈現出以下幾個明顯的發展趨勢:

(一)傳統信息服務轉向電子信息服務

即以印刷媒介為主體的信息服務轉向以電子技術媒介為主體的信息服務。70年代流行"信息爆炸"一詞,主要是以每年出版文獻數目的劇增為標誌。但到80年代這種趨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文獻數目增長的速度不僅明顯趨緩,有些領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原因不是信息量減少了,而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媒介)發生了變化。電子周刊、電子報紙等相繼出現,標誌著電子化信息服務時代的到來。

(二)現代新技術迅速滲透於信息服務業

光盤存儲的應用與普及、數據庫的產業化,高速數據傳輸網絡的建成,聯機數據服務的商業化,信息資源管理係統(信息、人、機一體),多媒體技術、電子數據交換的應用,數據廣播技術(Radio Video)的推廣等,導致信息存儲,加工、傳遞、查詢和利用等領域的重大變革。

(3)公益性信息服務比重趨低,商業化服務比重增加

信息服務業興起的初期,主要靠政府投資,為政府自身和公共部門提供公用信息,通常是免費和低收費服務。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這種人人都有權享有的信息服務被稱為公共品。近年來,由於對信息及對信息服務需求的劇增,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帶來商業利潤;另一方麵,由於政府不願消耗財力支持具有商業利潤的信息服務活動,加之采用計算機和通迅技術後,服務成本增加,且應用效果明顯,這就自然形成了商業化趨勢。這一過程在美國是從金融信息開始的,並已基本完成,在其它西方國家甚至還正在擴展中,如英國的企業庫(company house)。

(四)信息服務趨向專業化

目前,盡管有些綜合性的大公司,什麼都經營,但內部分工還是實行專業化。至於中小型信息服務企業數量很大,但分工專業化。有的專門提供信息,有的專門加工,分類信息,有的專門搞軟件支持,有的專門搞信息谘詢,還有大量專門從事信息中介服務。

(五)信息市場日趨擴展和完善

信息市場成熟最早的是金融領域。在科技領域,技術市場的本質就是信息交易。但就整體而言信息市場究竟是什麼?哪些信息產品可以進入市場交易,哪些不行?信息商品的機製(如定價)又如何建立呢?這些還在探索和發展中。

信息商品是無形商品,其價值的實現不僅是信息本身,而且要有相關的條件和環境,因此其推銷技巧至關重要。事實上在不少發達國家除軟件市場外,也還都沒有形成規範,幾乎還都處在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中。

(六)信息服務業趨向跨國經營和國際化

在這方麵,美國幾家大公司的行為是最好的例證,如鄧白氏公司,搞企業谘詢服務遍布全球,直接掌握企業信息達2500萬家,包括間接服務的達3500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