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信息資源的經濟管理 第22章 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
隨著信息商品化進程的加快和社會主義信息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隨著信息源品種的不斷增加和價格的不斷上漲,各信息機構在處理信息源不斷豐富和用戶信息需求不斷加大這一矛盾中,都在不斷地思索,如何對信息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對信息產業和信息服務實行集約化管理.
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急劇增長的時代。每天約有40億個信息單元的信息量向世界各地傳送,並以每年18%~20%的速度遞增。現在每年全世界出版圖書近80萬種,期刊約10萬種,科技報告70萬篇,專利文獻100萬件;全國共建數據庫1038個,信息總量已超過5000萬條記錄。
如此眾多的信息源給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便是其中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作。
一、信息資源配置的概念、目標
信息資源配置是指根據一定的目標和用途,將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進行分配和布局的過程,以及由此過程作用而產生的各種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所處的一種狀態。
信息資源配置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合理的信息資源配置,也稱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一種是不合理的信息資源配置,也稱信息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或稱信息資源的盲目配置、無效配置。
合理的信息資源配置,可以使有限的信息資源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滿足廣大用戶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不合理的信息資源配置會導致信息資源的浪費,使不需要信息(或不需要某方麵、某學科的信息)的用戶卻被大量的信息資源(或大量無關的信息資源包圍著),需要信息的用戶卻得不到信息。
信息資源配置是信息資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是信息資源集約化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
豐富而實用的各種信息源、完善而優良的管理信息係統、熱情而高效的用戶服務,這是信息資源管理追求的目標。
在對信息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時候,就應考慮將不同的信息源、管理信息係統和用戶服務實施有效地組合,以發揮其最大的效益。
本章所講的信息資源配置,主要是指各種不同信息源的分配和布局。
二、信息資源配置要考慮的因素
信息資源配置除了要考慮時間、空間、數量、用途等因素外,還要考慮信息源本身的學科(或專業)、語種、載體等因素。
(1)學科因素。不同的信息源有著不同的學科屬性: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分,有人文藝術科學與理學、工學之分。不同學科的信息源應對應著不同的布局模式。
(2)語種因素。有中文、西方、俄文、日文等之分。目前在我國各大信息機構,所收藏信息源主要分為這四大語種。比如,北京圖書館目錄大廳就分為中文圖書、期刊目錄,西文圖書、期刊、會議錄目錄,俄文圖書資料、期刊目錄,日文圖書、期刊目錄等四大類。
(3)載體因素。現在的信息源有印刷型、縮微型、視聽型、機讀型之分,又有傳統型和現代型--電子型之別。九十年代信息資源配置已不象以前,主要考慮"藏書建設"、"藏書布局",以傳統型的圖書、期刊為重心;而是要考慮在信息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利用市場因素(當然不排除計劃指導的因素),對各種不同的信息資源(包括現代電子型、網絡型信息資源)進行配置的問題。
三、信息資源合理配置應遵循的原則和指導思想
1.原則
(1)考慮國情的原則。要從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全民文化整體素質不高、交通不便、信息產業、信息事業不夠發達、經費少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已有信息機構係統分布和地區分布稅局,發揮不同類型、不同級別信息機構的作用。
(2)效益原則。根據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滿足需要的程度和獲取信息的方便程度,協調各方麵的財力,建立一個合理的信息資源保障體係,縮短信息資源傳遞的距離、減少傳輸費用,研究解決資源短缺與資源浪費並存的問題,以提高信息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在考慮信息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不能忽視信息資源配置的社會效益。信息資源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提高人的素質,建設精神文明方麵。人們無論學習科學、學習文化,還是提高休養,陶冶情操,都離不開對信息資源的消費。對信息資源的消費量越大,表明社會發展的水平越高。要鼓勵人們對信息資源的消費,因為這樣做,不光提高了人們的社會文化水平,而且也會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加快我國社會信息化進程的步伐。在配置信息資源的過程中,應注意盡可能多地將財力投在教育、文化等公益性社會部門,以促進人們知識素養的提高,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
(3)分工協調原則。各係統、各地區的各級各類信息機構應當分工協作,承擔一定範圍的信息資源收藏任務。所承擔的學科專業信息資源類型,要考慮該機構信息資源建設的基礎和優勢。合作應以不損害各機構的任務為前提,並避免對少數信息機構的過渡依賴。
(4)信息扶貧和多級保障原則。在信息資源管理中引入"信息扶貧"的概念和原則,是有其現實意義的。正如"經濟扶貧"是為解決"老、少、邊、窮"等經濟不發達地區人民的溫飽問題一樣,"信息扶貧"則是為了解決信息饋乏、信息不發達地區的用戶信息需求問題的。當然信息不發達與經濟不發達是密切相聯的,經濟不發達地區,往往也是信息不發達的地區,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謂"信息扶貧",就是為了把信息發達地區的信息資源引向信息不發達地區,使信息貧困區的用戶也能享受到信息自由。為達此目的,還應遵循信息的多級保障原則,即要求:基層信息機構滿足基層單位用戶的信息需求;基層機構無法滿足的需求,由地方(或地區)保障體係滿足,地區保障體係應力爭滿足本地區用戶信息需求的80%左右;國家保障體係作為最後保障。當然,信息的多級保障體係,還應包括,"信息希望工程"的實施(這不屬於信息資源配置的原則所討論的範疇),故不在此對"信息希望工程"做過多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