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從智測結果分析弱智兒童的心理特點(1 / 3)

第九章 從智測結果分析弱智兒童的心理特點

一、目的意義

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必須重視對弱智兒童的教育。弱智兒童(智力發展落後的兒童)在各類缺陷兒童中占有很大比例,大大超過了盲、聾兒童的總和。同時,弱智兒童在正常兒童中的比例也很大。近年來,隨著對優生學的研究及對早期教育的重視,智力發展優秀的兒童普遍增多,但是,國內外的研究統計資料報告:弱智兒的比例是1~4%,超常兒的比例是1~2%。我們在哈爾濱市南崗區測試的兒童中,隨機抽取兩千名小學生,其結果,智商IQ=140或以上的超常兒的比例是1、3%,智商QI=70或以下的弱智兒的比例是1、85%,即在一千人當中,弱智兒童的數目要比超常兒童的數目多出5~6人。所以說,弱智兒童的教育已經成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關係到普及義務教育是否能成功地完成。

我們知道,花費在弱智兒童身上的教育費用要比正常兒童的教育費用高。同時,正常兒童如果進入弱智學校或輸導班學習,不僅浪費了人、財、物力,而且也會貽誤兒童智力的正常發展;弱智兒童如果進入普通學校學習,得不到特殊的照顧,學習跟不上,就會被認為是白癡、傻子,在身心上受到更深的傷害,加重病情。所以,教師如何通過兒童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表現,正確的區分哪些的正常的,哪些是弱智的,哪些是由於學習不努力而造成學習成績差,哪些是由於智力落後而學習成績不佳,並且如何根據弱智兒童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這些問題都很重要,因此,我們研究弱智兒童的心理特點,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方法、步驟

為了分析總結概括弱智兒童的心理特征,我們準備對哈爾濱市南崗區各所小學的兒童進行鑒定。首先,我們接受了教師提供的弱智兒童的名單。然而,用吳天敏先生在1979年修訂的《中國比納智力測驗》量表對這些兒童進行智力測驗。根據智力測驗的以往習慣,我們把智商表在70以下的兒童定為智力落後兒童,隨後,又召開教師、家長、學生座談會,並通過問卷、聽課、研究兒童的作業等方式進一步驗證這些兒童是否真正地弱智,從而總結概括出弱智兒童的心理特點。

三、結果分析

在我們問卷、座談的十五個兒童的家長中,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家庭教育上不去、學校教育又放棄的有10人,約為2/3(66、7%;由於先天疾病和後天意外事故導致兒童弱智的有5人,約為1/3(33、3%)。

在我們測試的兩千名兒童中,有1、85%的弱智兒(智商在70或以下不等),通過對這1、85%的兒童的研究以及對前麵提到的15名弱智兒的重點研究,我們發現:不論這些弱智兒童的成因如何,是先天遺傳的,還是早期教育上不去,還是由於後天的意外事故造成,他們的心理特點都有較大的相似性,現在我們概括歸納如下:

1、語言理解力差,詞彙組合、遺詞造句能力欠缺、知覺速度慢

在對這些弱智兒測試的過程中,主試的指導語一般要重複三、四遍,兒童才有反應。而在對正常兒童的測試中,主試念過指導語一遍後,被試就能積極思維、進行思考,有個別沒聽清晰的要求主試重複一遍即可。

這點在我們聽課中,也有明顯反映。教師在講授數學時,對一個名詞術語要反複解釋多遍之後兒童才能漸漸理解,並且要伴隨著多個例子。如講解什麼是"差"?被減數減去減數所剩餘的數,就叫做差。如9-1=8,5-2=3,這裏的8、3都是被減數減去減數後所剩餘的數,這些都叫做差。再如×-×=×......,教師一遍又一遍地舉例子,學生才逐漸地由充耳不聞到慢慢地開始理解,表現出知覺的速度特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