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訪名作家瑪格麗特·杜拉絲(1 / 2)

第八章 訪名作家瑪格麗特·杜拉絲

瑪格麗特·杜拉絲是法國當代最負聲望的作家之一。1984年她榮獲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獎。1985年她又獲得美國海明威文學獎。她的著名小說《情人》於1984年問世以來,曾長時間暢銷不衰,發行量打破了本世紀來法國小說的最高紀錄,到1992年初已達150萬冊。她的寫作曆史已經很長,早在40年代,杜拉絲就開始了文學創作。她50年代的作品《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直布羅陀水手》、《琴聲如訴》等均受到廣泛重視。後來,在繼續寫小說的同時她又發表過許多劇本。而她真正的成名之作還應是以反對戰爭為主題的電影劇本《廣島之戀》。這是她應著名電影導演阿蘭·雷納之約而創作的。劇本搬上銀幕後,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杜拉絲的名子從此便遠遠越出國界。

1987年我們提出采訪杜拉絲。我們知道這是件不易辦到的事。因為許多法國記者要求見她都遭到拒絕。經過法國朋友的指點,我們首先找到專門出版她作品的"午夜出版社"。他們經過認真研究後給了我們一個電話號碼,要我們通過電話直接與杜拉絲聯係,同時一再囑咐,希望不要將電話號碼轉告別人,口氣很有幾分神秘的樣子。我們按號碼撥了號,果然是杜拉絲女士本人在接電話。她聽過我們的自我介紹和采訪她的要求後,竟爽快地答應了。這真使我們喜出望外。她之所以如此痛快的答允,我們從後來的采訪中自然找到了答案。她提出了會麵時間與地點。她的寓所座落在巴黎市文人彙集的拉丁區。這是一套坐落在公寓樓中的極普通住房,既說不上寬敞,也算不得明亮。裏邊的陳設與家具明顯地留著她在這裏幾十年生活與創作的痕跡。年逾古稀的杜拉絲女士,個子不高,衣著十分簡樸,一件綠色毛衣外麵罩著黑色的馬甲,帶著一副很寬的眼鏡。這一天她興致很高,與我們進行了十分親切與自然的交談。她說,盡管她已在法國連續生活了50多年,但她仍把自己看成是亞洲人,暗示自己很願意與我們會麵、交談。原來,她於1914年出生在法國殖民統治下的越南嘉定市。父親在一所學校裏任教。杜拉絲自幼與越南兒童、華僑兒童生活在一起,共同讀小學、中學,與他們結下深厚友誼,直至17歲才離開那裏回到法國。她說,這段生活在她心裏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在她後來幾十年的創作中,人們還能經常看到她童年生活的影子。她的最暢銷小說《情人》就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描寫她這個出身於20年代在越南定居的一個衰敗法國家庭中的少女與一個僑居越南的華裔富家青年戀愛的故事。反映了宗主國人士的失落與東西方文化的接近與撞擊。

談到《情人》這部作品,杜拉絲認為,情節感人、文字細膩是其成功的關鍵。我們交談時,這部小說已被譯成29種語言,行銷大半個世界。到1992年,這部作品已有45種語言的譯本出現在世界各地。她說,她的作品不隻寫給法國人看,她是在用薩比爾語(一種混合語)寫作,以便外國人也喜歡她的書。另一方麵,杜拉絲並不認為"情人"是她創作的高峰,她覺得1985年發表的《痛苦》一書更加完美,更加成熟。這一點也許正表現了她不斷進取,不斷向上的奮鬥精神。《痛苦》記敘了她丈夫在戰爭中被德國法西斯關押在集中營的情景。之後,1986年杜拉絲又完成了《藍眼黑發》一書。這時,許多法國人曾以為,經過連續創作之後她總該要"喘息"一下了。結果大出人們所料,1987年6月又有她的兩本書同時問世:《綠色眼睛》和《物質生活》,前者是她有關電影的評論文集,後者則通過日常生活表露作者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一位70多歲老人的勤奮與自強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