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發展狀況

根據1990年的統計,法國本土人口為5660萬人,海外領地還有人口190萬人,在世界上占第十七位。人口中90%以上為法蘭西人。法蘭西人是由高盧人、伊比利亞人、羅馬人以及日耳曼人中的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蘭克人等長期結合而成。除法蘭西人外,其餘為少數民族,包括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科西嘉人、弗蘭德人等。法國人口增長比較緩慢。200年前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法國人口為2800萬人,正好是現在的一半,1900年增加到4050萬。但自1900~1946年的近半個世紀內人口數量幾乎沒有變化。這一方麵是因為許多人死於兩次世界大戰,另一方麵則是因為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才有了較快增長。近10年來,雖然人口數量仍保持增長的趨勢,但卻不能保證正常的年齡結構,就是說年輕人的比例太小,而老年人數量太多。統計表明,為了保持合理的年齡結構,現在全國每年出生的嬰兒數至少還需要增加16萬人。

就全國而言,人口的增長情況也很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個別地區增長速度大大超出其他地區。巴黎地區是人口迅速增加的典型,大革命時人口還不足130萬,僅占全國人口的5%,而現在人口已達1030萬,占全國人口的18%,人數增加了近8倍。裏昂市所在的羅訥-阿爾卑斯地區200年來人口也由180萬增到500萬。另一方麵,西部地區人口增加則比較慢,例如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區在大革命時人口已經有180萬,到了今天也不過有280萬,200年中隻增加50%多。而中部一些地區,多少年來人口幾乎沒有增加。奧弗涅地區曾有130萬人,二個世紀來增加不足10萬人。利穆讚地區的人口200年來沒有變化,依然是70多萬人。由於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大中城市的數量倒明顯增多。200年前法國隻有巴黎,馬賽及裏昂3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萬,而今天,1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已有36個。

法國人口的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02人,低於周邊的德國、英國、意大利與西班牙。德國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245人,英國230人,意大利190人。如果法國達到德國的人口密度,其人口總數將達1.35億人。當然,與土地遼闊的俄羅斯和美國相比,法國的人口密度遠遠超過了它們。美國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6人,俄羅斯隻有12人。

法國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1989年的一次調查顯示,法國男人的平均壽命已達72.5歲,婦女則達80.7歲,在世界上屬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而本世紀初,法國人平均壽命要短得多,男人隻有42歲,女人為45歲。那時,一家人中三世同堂並不多見,更不用說四世同堂。死亡的原因半數是各種疾病。僅肺炎每年就奪去10萬人的生命。而現在,由於平均壽命延長,加之出生率降低,人口的老化問題又變得比較嚴重。比如說,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本世紀初占人口總數的8.5%,1954年就上升到11.5%,1968年達12.6%,今天則已經是14%。與此相反,20歲以下的年輕人本世紀初占人口34.2%,現在則下降到27.5%。人口老化已為國家的社會保險帶來沉重的負擔。

據分析,目前法國人不願生孩子的主要原因有二個,一個是個人主義進一步發展,不願承擔生兒育女的社會責任。另一個是失業問題的影響。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擔心萬一失去工作,孩子將成為擔負不起的包袱。

近年來,法國社會中一個突出現象是登記結婚的人不斷減少,未婚同居的人不斷增多。1972年法國還有42萬人辦理結婚登記,而20年後結婚的人數幾乎下降一半。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恐怕還是人們願意隨心所欲地生活,不願受到家庭的約束。與此同時,法國現有約100萬對男女過著未婚同居的生活。這在法律上沒有受到禁止。相反,他們生的孩子還得到法律的承認。調查表明,這些人中約有半數經過一段同居生活後終成夫妻,正式辦理結婚手續。我們在法國的朋友中許多人都是未婚同居,有的都已60~70歲,同居了20~30年,但就是不正式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