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人數日益增加,這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時尚,法國自然不會例外。50年代每年離婚人數平均31000多人,60年代每年平均33000多人,1972年上升為44000多人,1985年達11萬人。而且離婚者年紀越來越輕。現在法國每年離婚的夫妻中有60%年齡在20~34歲之間。法國人對離婚習以為常,至少並不認為這是什麼不光彩的事,因此,在與別人談話中常常主動提起自己已經離了婚。孩子們也不回避談到父母離婚的事。離婚是雙方的意願,因此一般說離婚後仍相互尊重,保持友誼。有的還不時互相通信,打電話,登門訪問。我們認識的一位擔任中學校長的中年婦女已經離婚,但她主動提出帶我們到她前夫家裏做客。倆人相見後還熱情擁抱。1991年10月辭去法國總理職務的羅卡爾在離開總理府後不久當眾宣布他與相處24年的夫人離婚,同時稱這位夫人是"偉大的"、"高尚的"婦女。此後法國輿論曾作過民意調查,86%的人認為,這件事並不影響他們對羅卡爾的看法。
如同其他國家一樣,法國的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現在,73%的人口生活在2000人以上的市鎮中,農村的人口隻有1/4。而城市人口又不斷向城郊遷移。在4110萬的市鎮居民中已有1740萬人即43%住在城市周圍。這當然是為了避開城市的吵鬧與空氣汙染,同時也是因為交通越來越方便。依靠現代化交通工具,住在郊區與住在市中心相差不多。
法語是全法國通用的語言,全國絕大多數人都講法語。過去,南北各地的人都有自己的方言。後來,隨著以巴黎為中心的中央政權不斷鞏固與強化,巴黎地區的語言便成為今天通用的語言。不過,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仍習慣使用當地的語言,如在巴斯克、布列塔尼、費拉芒、阿爾薩斯等地。這些地區都是距中心較遠的邊區。當地的居民不隻是保存有自己的語言,還有自己獨特的曆史傳統與生活方式。因此,這些地區也就存在著不同程度要求自治的願望。在布列塔尼地區有近100萬人說布列塔尼語,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出版自己的報刊、雜誌。巴斯克地區被法國與西班牙的邊界分隔為兩部分,許多人要求獨立。法屬卡塔羅尼亞也有類似情況。阿爾薩斯地區情況有些不同,自1919年起,這裏在教育與信仰方麵就已享有一些特權。科西嘉島也有其特殊情況,它地理上與大陸隔離,經濟發展較慢,因此,這種要求享有更多自治權的呼聲時有所聞,有些人甚至明確要求獨立。
法國人口中約有8%是外籍人,總數有450萬,是世界上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個移民大國。許多移民為法國的發展,為科學與文化的進步做出貢獻。法國曆史上的大物理學家居裏夫人、大畫家畢加索、梵·高,還有肖邦、達·芬奇這樣的偉大天才都是外國移民。許多現代名人,如足球名星普拉蒂尼、服裝設計師卡丹、電影明星阿紮妮、歌唱家及電影演員伊夫·蒙當等都是從外國移居法國的。他們為法國帶來榮耀與光彩,更多的移民為法國默默地做出奉獻。但由於移民的增加也給國家帶來許多經濟問題,因此,在1974年法國政府就正式決定不再接受外國移民。然而,事實上外來移民一直沒有終止,而仍然在不斷增加。許多人是非法移民,其中有的沒有合法證件,有的憑旅行簽證長期逗留。此外,家庭團聚及流亡人員也增加了外國移民的人數。法國總統密特朗已一再重申,對移民問題法國已到了容忍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