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法國最大的核電站

從法國南方重鎮裏昂市向東走出30多公裏,自廣闊的田野向前望去,遠遠就能看見幾座巨大的廠房在巍然聳立,四個排列整齊的冷卻水塔冒出的蒸汽柱直衝雲天,蜿蜒曲折的管道縱橫交錯,把各種建築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法國最大的核電中心--布熱核電站。

盡管有人接待我們,進廠的手續還是相當複雜。我們必須將自己的護照留在看守入口的警衛室。工廠的負責人邊領我們參觀邊向我們介紹說,這座核電站的規模不僅在法國首屈一指,就是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隻有日本一家核電站略大於它。這裏共有5座核電機組。總功率達4200兆瓦,年發電275億度,相當全國發電量的1/13,1990年全國共發電3719億度。這座電站的第一號機組裝機容量為540兆瓦,1965年動工興建,1972年建成投產。它以天然鈾為燃料,采用二氧化碳氣冷堆發電設備,以石墨作減速劑,成本較高。1969年,法國有關部門做出決定,規定以後新建核電站均應以濃縮鈾為燃料,使用壓水堆發電設備。這樣,後來在這裏興建的4座核電機組便都采用了新的技術。第二、三號機組於1978年建成,功率分別為925兆瓦與985兆瓦。第四、五號機組於1979年投產,功率同為905兆瓦。這5台機組每台的建設周期大約都在7年左右。

人們知道,法國大力發展核電是70年代以後的事。由於過去進口石油價格低廉,到1973年的石油危機前,法國電能的60%都依靠使用重油的熱電站。當時核電的產量隻占全部電能的1%。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機使法國受到重大打擊,從而確定發展核能的方針。但是,發展核電是個漫長的過程,建設核電站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直到80年代初才顯出效果。1980年共有16座核電廠投入生產,1981年能夠供電的核電站增至22座。就是在這一年,法國生產的核電與水電、火電相比達到同等的水平。到了1982年,投產的核電站已達30座,核電產量已占全部電能的38%。隨後幾年核電又繼續發展,到1990年核電已占國家電能的80%。

我們在主人的帶領下參觀了這座核電站第四、五號機組。兩個機組共用一個廠房。廠房的後麵是兩個巨大的圓柱型核反應堆,全部用鋼筋水泥建起,頂部呈半球型。反應堆裏麵有3層同心混凝土圓壁。最中心裝有鍋爐,內第二層裝蒸汽發生器,上麵有台回轉的310噸重的天車。外壁為900毫米厚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內部襯有6毫米厚的鋼板。這項建築既要保障密封防止發生事故時泄露放射性物質,又要能夠承受地震或飛機失事與之碰撞的危險。廠房的側麵有4個冷卻水塔,是專門為該兩個機組興建的。因為第一、二、三號機組的冷卻水都靠電廠附近的羅訥河河水,這樣既經濟又方便。但是,由於用水量大,河水水溫已因此而上漲了2℃,局部甚至升高10℃,達到環保規定限度。為了不使水溫繼續升高以致影響生態平衡,同時也因枯雨季節,河水水位下降,流量滿足不了需要,因此,第四、五號機組改用水塔冷卻。

發電機廠房長約200米,配有兩台各170噸的天車。我們走進去立即傳來機器的隆隆聲。我們眼前出現連在一起的兩個巨大機組,一個是塗著藍色的汽輪機,另一個是塗著紅色的交流發電機。它們正飛速地旋轉著。主人告訴我,兩台機器的轉數是每分鍾1500轉,超過了音速。整個機組長約60米,僅發電機的轉子淨重就達180噸,定子重400噸。連結它們的那根主軸自重700噸,是全部設備中最大的一個部件。使我們感到驚異的是在這偌大的廠房裏竟沒遇到一個工人。原來,全部生產過程都由控製室指揮。那裏每班有13個人,共有4個班輪流上班,每班交接的時間為1個小時。除這4個班外還有2個班,一個班負責資料的記錄整理,另一個班參加技術培訓。這就是全部操作人員。當然設備維修、保養另有專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