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經濟的崛起

韓國國土麵積狹小,資源貧乏,人口眾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韓國被日本侵占,是日本的殖民地,經濟畸型發展,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糧食、原料供應基地,工礦業十分落後。戰後,日本工程技術人員撤走,韓國的工礦企業處於半癱瘓狀態,再加上通貨膨脹、物品短缺,國民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直到50年代末期,韓國經濟一直沒有明顯的發展。

60年代以後,韓國開始推行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開發戰略,實行宏觀調控發展計劃,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及時調整發展戰略、經濟政策、部門結構、產業布局等,經濟取得迅速發展。結果,長期屬於落後農業國之一的韓國,一躍成為與新加坡、台灣、香港並列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引起世界的普遍關注。

韓國從1962年開始實施經濟發展計劃以來,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8%以上。1962年,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3億美元,到1991年增至2808億美元;按目前物價水平計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2年的87美元增至1991年的6498美元。韓國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部門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從1962年的37%降至1990年的9.1%。同一時期,製造業部門所占的比例,則從14.4%增至29.6%。服務部門在1962年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4.1%,但到1990年增至61.3%。對外貿易從1962年的5億美元增至1990年的1283億美元。國內儲蓄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從1962年的3.3%增至1990年的35.3%。通貨膨脹率自1982年以後也被控製在百分數一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