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口主導
國際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韓國經濟的崛起,首先得力於60年代初製定的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韓國選擇這一戰略,充分考慮了當時的國內外現實和主客觀條件。
韓國在日本殖民地經濟的基礎上,經過朝鮮戰爭,到50年代末,基本上是依賴外國援助的消費型經濟。當時,韓國經濟發展的內部條件十分不利。首先,國土狹窄,可耕地少。在韓國不到10萬平方公裏土地麵積中,農耕田僅占22.7%,人均耕地麵積不到0.14公頃,少於世界人均擁有的耕地麵積。其次,自然資源貧乏,工業用原材料需要大量進口。韓國礦產品儲量在世界上所占比重很小,如煤、鐵、銅、錫、鋅、礦分別隻占0.02%、0.05%、0.26%、3.4%、1.4%。石油、鋁、原棉、原糖等資源需要100%進口。第三,資金短缺,民族資本不足。日本的殖民統治遏製了韓國民族資本的發展,到50年代末以前,韓國的民族資本力量十分薄弱,國民經濟依靠美國的經濟援助維持。1955至1961年期間,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3.9%,扣除同期的人口增長率3.1%因素,人均國民收入增長極少,無法積累資金和增加儲蓄來發展經濟。第四,科學技術落後,國內市場狹小。60年代初,韓國是落後的農業國,生產水平低下,國民購買力低,單靠國內銷售市場無法迅速擴大再生產。
當時韓國國內唯一有利的條件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在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的情況下,韓國存在大量的失業、半失業人口,形成一支強大的勞動後備軍,可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工資低廉的勞動力。
同時,國際上出現一些有利於韓國以出口為主導發展經濟的機遇。首先,包括石油在內的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便宜,有利於韓國進口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經過加工、裝配後再銷售出去的發展經濟戰略。其次,當時美、日等發達國家正在調整產業結構,為了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要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為韓國引進它們的技術、設備提供了方便。第三,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敵對營壘對峙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基礎上,自由貿易迅速發展。韓國正好可以從進出口自由貿易中促使本國積累資金和發展產業。第四,美、日有意扶持、幫助韓國。進入60年代以後,美國對韓國的無償援助減少,但政府貸款等低利經援增加。同時,美國同韓國簽有軍事援助條約,僅1962至1969年期間,美國向韓國提供的軍事援助就達25億餘美元。這不僅減輕了韓國的軍事負擔,而且能使韓國把更多資金用於發展經濟。1965年,韓日邦交正常化,確定日本向韓國提供5億美元的援助,其中3億美元為提供機械、設備等無償援助,2億美元為歸還期達20年、利率為3.5%的長期低息經援。這對缺乏資金的韓國來說,無異是一支強有力的興奮劑。美、日不僅在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麵援助韓國,還允許韓國商品進入它們的國內市場。同時,越南戰爭和韓國派兵赴越參戰,也為韓國經濟發展撈到了不少好處。
韓國的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包括:韓國進口外國原材料或中間產品,進行加工、裝配,再銷往海外,在這種加工、出口過程中積累資金,吸收、消化和提高技術,以產品出口、勞務出口、資金和技術出口來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從60年代中期到現在,韓國的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重點是發展紡織、成衣、製鞋、木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輕紡工業。第二階段是從70年代中期以後到80年代,在將輕紡工業向高檔產品發展的同時,逐步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重點發展電器、造船、汽車製造、石油、化工、鋼鐵、金屬加工等勞動、技術密集型重化工業。從80年代中期到現在,是第三階段,韓國正在再度調整產業結構,開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計算機、超高集成線路半導體、新醫藥、新農藥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
韓國政府是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推動者。它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改組經濟管理機構,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指揮中樞;製定一係列的法規製度,以保證經濟發展戰略和開發計劃的順利執行;確定優先發展的能擴大出口的產業,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引進外資、外國技術設備和原材料;擴大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鼓勵私營企業向海外投資和進行技術轉讓;實行各種出口優惠製度和獎勵政策等。
韓國政府為推行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1961年在內閣中設立了經濟企劃院,並將經濟企劃院長官升格為當時唯一的一位副總理。政府組織法規定"經濟企劃院長官在經濟計劃和運營方麵,受國務總理之命,統管和協調有關各部"。經濟企劃院管轄的部門有商工部、財務部、農林部、建設部、動力資源部、科學技術處等。經濟企劃院還有韓國開發研究院、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等附屬的研究機構。它是韓國政府控製、幹預經濟活動的中心機構,具有很大權力,不僅負責經濟發展五年計劃的製定,而且負責計劃的實施;不僅負責製定國民經濟計劃預算,而且負責製定國家預算。在當局的直接管理下,韓國還建立起強大的外貿經營管理機構體係,其中包括韓國貿易協會、大韓貿易振興公社、商事仲裁協會和27個出口同業公會等。韓國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關係,有2300多家貿易商社在海外設有2400多個分社,形成一個全球性貿易網。1975年,韓國出現大型綜合貿易商社,在加強進出口貿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韓國政府通過這些機構和組織,對外貿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加強了管理與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