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綱領(3 / 3)

198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關於民族工作幾個重要問題的報告>的通知》提出了新時期民族工作總的指導思想和根本任務。"新時期民族工作總的指導思想和根本任務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基本國策,緊密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實際,從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進步、相互學習、共同致富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發展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不斷鞏固社會主義的新型民族關係,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1992年1月,江澤民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談到充分認識民族工作的長期性、複雜性、重要性時指出: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工作的任務依然重要",並羅列了五個方麵的問題。江澤民在講話中提出了"九十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五大方麵: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使之逐步與全國的發展相適應;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社會事業,促進各民族的全麵進步;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堅持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全麵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進一步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堅持維護祖國的統一。江澤民在講話中還提出"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

1999年9月,江澤民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指出:"全黨同誌必須把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作為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工作的行動綱領。"江澤民又指出:"新中國的民族工作主要有兩大曆史任務:一是通過進行社會製度的變革,引導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二是通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加快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在黨的領導下,第一項任務早已勝利完成,第二項任務也已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他還指出:"按照黨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紀發展的戰略目標,從現在起到二O一O年,我國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高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

在我國社會主義時期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中,最根本的有兩方麵:一是協調民族關係,實現民族平等和團結;一是促進民族發展,實現民族進步和共同發展。協調民族關係,是促進民族發展的前提,又是保證。協調民族關係的程度和民族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成正比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越是得到完善和發展,越能為民族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解放後我國民族工作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民族發展是協調、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基礎,又是它的目的。一個民族的社會生產力越是發展,社會分工越細,協作聯係越是緊密。

協調民族關係和促進民族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在不斷地調整、完善、發展民族關係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地促進民族的發展、進步;在實現民族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和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協調民族關係,進一步實現民族的平等、團結。協調民族關係,促進民族發展的過程,就是進一步實現民族團結、民族進步的過程。

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提出的我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總的指導思想、總方針,指導我國五十多年的民族工作取得了令世界注目的輝煌成就。

總之,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各民族人民基本利益的代表者,是為解放我國各民族,實現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進步、發展而鬥爭的無產階級政黨。雖說我黨的民族綱領和政策有一個逐步形成、成熟的過程,其中也有因不太適合於中國國情而後來改變的,但是,從總的和基本的方麵來說,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願望、要求和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民族各階層人民和人士的衷心擁護和熱烈支持,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解放全中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新中國建立後的我黨的民族綱領,在圓滿解決社會主義民族問題方麵發揮了指導作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正確解決民族問題方麵也將會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第三章 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主要內容

1.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團結政策,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總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政策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具有關鍵性意義的重要政策。

發展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事業的政策,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具有根本性意義的重要政策。

尊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的政策,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中非常敏感到、十分重要的政策。

2.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族問題具有長期性、複雜性、敏感性等特點,這一階段的民族工作也將麵臨長期而複雜的、繁重而艱巨的任務。1987年,黨中央明確提出了新時期我國民族工作的總的指導思想和根本任務,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基本國策,緊密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實際,從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進步、相互學習、共同致富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發展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不斷地鞏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在這些任務中,最根本的有兩方麵:一是協調民族關係,實現民族平等和團結;一是促進民族發展,實現民族進步和共同發展。

協調民族關係,是促進民族發展的前提,又是保證。協調民族關係的程度和民族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成正比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越是得到完善和發展,越能為民族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民族的繁榮發展是協調、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基礎,又是它的目的。

協調民族關係和促進民族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在不斷地調整、完善、發展民族關係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地促進民族的發展、進步;在實現民族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和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協調民族關係,進一步實現民族的平等、團結。協調民族關係,促進民族發展的過程,就是進一步實現民族團結、民族進步的過程。

1992年1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提出了九十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及核心問題:"90年代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這是促進各民族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的關鍵時期。應著重抓好五項工作:一、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步與全國的發展相適應;二、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社會事業,促進各民族的全麵進步;三、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活力;四、堅持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全麵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五、進一步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堅決維護祖國的統一。"

在新的曆史時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這既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們社會主義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則。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新時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我們應該緊緊抓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中心來開展新時期的民族工作,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全方位開放過程中,在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產力的過程中和基礎上,努力協調好民族關係,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大力促進民族發展和進步;在完善和發展民族關係、增強民族團結、確保民族地區(也可以說是邊疆地區)社會穩定的前提和基礎上,又更好地、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不斷地、圓滿地解決新時期出現的民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