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家庭婚姻
第一章 阿注婚姻
摩梭人的婚姻形態,總是以它的神秘麵紗,喚起許多文人墨客以及社會各界普遍的興趣,有的認為它的存在是人類曆史文化最文明的精華,也有的將其與人類曆史發展最原始最落後的古代群婚聯係在一起。總之,摩梭人文化,特別是其婚姻形態已經引起全球範圍的極大興趣和關注,我不想評說論道其文明精華與曆史糟粕,隻想把這種婚姻形態的存在形式和內部環節加以闡述,介紹給親愛的讀者,以便你在瀘沽湖旅遊中得到必要的幫助。
一般地說,摩梭人婚姻有三種形態,即阿注異居婚、阿注同居婚和一夫一妻小家庭婚姻。摩梭人中存在著多種婚姻形態,除了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因素外,還有因摩梭人居住地的生產力低下,社會分工不細,以母係血統為基石的大家庭孕育、產生的。
阿注異居婚
阿注,摩梭語意為情侶,又是對自己愛人的一種親昵的稱呼,是1990年以後在族內經過長時間探討之後,才正式定下來的稱謂,也是對外族人所謂"阿注婚姻"的否定,阿注一詞屬較邊遠封閉的摩梭社區用語。阿注異居婚即男不娶、女不嫁,男女雙方終身在各自母親家生產生活,雙方除婚姻關係外,沒有家庭經濟關係,其子女隨母撫養,雙方除婚姻關係外,沒有家庭經濟關係,其子女隨母撫養,住在女方家。男方視自己的經濟能力,給予幫助和關愛。男女雙方一旦確立阿注關係,男阿注在完成一天的生活勞作後黃昏時刻到女阿注關係,男阿注在完成一天的生活勞作後黃昏時刻到女阿注家去夜宿,女阿注則在自己的花樓中迎接他的到來。翌日清晨,男阿注們陸續走出各自女阿注家門,回到母親家裏,開始一天的生產生活。阿注雙方感情一旦破裂,離異自由,所生子女隨母,由母親方獨立承擔撫養教育,無財產糾紛,一般說不會因為婚姻的破裂而產生敵意。阿注婚姻雖從外表形式看,有其鬆散性的表征,但就其內在聯係而言,從道德觀念,輿論準則、行為規範方麵有其特有的約定俗成的章法,是一種不靠法律維持,不取決於金錢關係,而是靠道德、靠輿論、靠阿注雙方的感情基礎來決定的獨特的婚姻關係,可以說它是一片人類最文明、最純潔、最不被汙染的感情聖地。阿注異居婚的發展延續始終不受神權、族權、政治、經濟和家庭階層的製約和左右,純粹是男女間友情、愛情和緣分所決定的存在形式,要達到這種境福美滿的阿注關係,是要經過"持久戰"的。雖然我們說過不受外部任何條件的製約,完全是愛情的自由選擇,但是有的女阿注在明確表示願意與男方結成阿注關係的同時,為了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不被生兒育女絆著手腳,或者因家庭中姐妹孩子尚小或多,一時家庭拖累大等關係,希望男方如有心結成阿注則要等待,遲遲不會將花樓的門開給自己的戀人。也有的阿注戀人因不必考慮生兒育女給自己和家庭帶來困擾,而來個"短平快",很快打開少女神聖的花樓門銷迎接心愛的阿注。
由於阿注異居婚的雙方在經濟方麵相互間沒有直接的關係,阿注雙方終身各在自己母親家生活勞作,所有來自經濟方麵和生產生活中發生的家庭糾葛,都不在阿注間產生困擾,他們之間不為諸如油、鹽、柴、米的家庭瑣事而爭吵,阿注間的經濟關係是根據男方家庭及男方自身經濟情況可能的條件下的一種自然的,而不是必然的過程。雙方在家庭中產生的矛盾、不愉、委屈,也隻有在花樓中才會得到解脫和安慰,況且雙方在一起的時間是短暫而寶貴的。不必要去為與花樓不相幹的人和事煩惱和憂慮。阿注雙方感情一旦破裂,離異自由,所生子女隨母,由母親方獨立承擔撫養教育,無財產糾紛,一般說不會因為婚姻的破裂而產生敵意。阿注婚姻雖從外表形式看,有其鬆散性的表征,但就其內在聯係而言,從道德觀念、輿論準則、行為規範方麵有其特有的約定俗成的章法,是一種不靠法律維持,不取決於金錢關係,而是靠道德、靠輿論、靠阿注雙方的感情基礎來決定的獨特的婚姻關係,可以說它是一片人類最文明、最純潔、最不被汙染的感情聖地。阿注異居婚的發展延續始終不受神權、族權、政治、經濟和家庭階層的製約和左右,純粹是男女間友情、愛情和緣分所決定的存在形式,要達到這種幸福美滿的阿注關係,是要經過"持久戰"的。雖然我們說過不受外部任何條件的製約,完全是愛情的自由選擇,但是有的女阿注在明確表示願意與男方結成阿注關係的同時,為了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不被生兒育女絆著手腳,或者因家庭中姐妹孩子尚小或多,一時家庭拖累大等關係,希望男方如有心結成阿注則要等待,遲遲不會將花樓的門開給自己的戀人。也有的阿注戀人因不必考慮生兒育女給自己和家庭帶來困擾,而來個"短平快",很快打開少女神聖的花樓門銷迎接心愛的阿注。
由於阿注異居婚的雙方在經濟方麵相互間沒有直接的關係,阿注雙方終身各在自己母親家生活勞作,所有來自經濟方麵和生產生活中發生的家庭糾葛,都不在阿注間產生困擾,他們之間不為諸如油、鹽、柴、米的家庭瑣事而爭吵,阿注間的經濟關係是根據男方家庭及男方自身經濟情況可能的條件下的一種輔助關係,一切給予與接受都是一種自然的,而不是必然的過程。雙方在家庭中產生的矛盾、不愉、委屈,也隻有在花樓中才會得到解脫和安慰,況且雙方在一起的時間是短暫而寶貴的。不必要去為與花樓不相幹的人和事煩惱和憂慮。阿注雙方在雙方家裏短留幾日幫幫忙,也是人之常情,隻是要在對方家中有諸如修房蓋屋、婚喪農忙等大事的時候,這既表現女方賢惠知禮,也表現男方能幹賢達。反之,如果有事無事常常久住不回自己母家,無所事事,就會被對方家庭和社會視為無能之輩或好吃懶做之流。
阿注同居婚
阿注同居婚是指阿注雙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同在某一方母家生活勞作,和這個家庭的其他成員一道共同擔負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的責任。男到女方家或女到男方家均可。采取何種方式,以雙方家庭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而定。一般情況男到女方家為多;同居之前往往有一段阿注異居婚的經曆,所以同居即是在阿注異居婚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形成同居的原因是阿注雙方家庭中某一方缺少勞力和缺少能承擔起承前啟後的責任的中青年人。他們雖然同居,但不是自立門戶,他們及其子女都是母係大家庭的組成部分。阿注雙方同居後在一個家庭中生活到老的居多,但比起一妻一夫小家庭婚姻來,還是顯得比較容易離異,一旦感情破裂,婚姻也即告破裂。是男到女方家的則男回母家,若是女到男方家的則女方回到自己母親家,雙方的子女多隨母遷居。雙方都重新融合到各自的母係大家庭中去。
第二章 摩梭人奇特浪漫的走婚
人類的婚姻家庭形式,經曆了漫長的變遷,從群婚到血緣家庭再到那普那路亞家庭,再從對偶婚到現在的一夫一妻製。在全人類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製的今天,在瀘沽湖卻仍然保留著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注"婚姻形態。
"阿注"是瀘沽湖摩梭人中有情愛關係的男女雙方的互稱,彼此又稱"注波""阿注"婚姻的顯著特點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雙方仍然屬於自己原有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因為是由男方的"走"而實現的婚姻,所以當地人又稱這種關係為"走婚"。雙方所生子女屬於女方,采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的責任。一個男子或一個女子的"阿注"數目或有多有少,雙方的"阿注"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
這種婚姻關係不受家長、親族的幹預、強迫,也不太注重對方的門第、身份和地位。選擇上較為注重家族(母係血緣的男女之間禁止結交),看重對方的人品、才幹、外貌等,在結交阿注中女方的意願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般以女方的愛憎采取舍。"阿注"關係的建立較為自由,而且以感情為主要基礎。在勞動中、在轉山、轉海等節日中、在日常生活和相互幫助的交往中或因對方勤勞誠實的品格產生了愛慕,或因對方俏麗的容貌.活潑的性格感染了自己......,便可向對方表示自己願意結交"阿注"的心願。一般是男方向女方贈送諸如花頭巾、衣服等禮物,如果對方樂意接受便可建立關係。如果女方有意,也可以大膽表露,例如主動從男方身上"搶"走一支鋼筆.一塊手巾;或者主動贈送男方自己繡的腰帶.做的食物;如果對方樂意也可以建立關係。還有一種形式是,男女結交"阿注",必須先由男方請人履行一種當地人叫"佐佐嘎"的手續(意為互換東西)。當一個男子看中一個女子後,男子要請媒人帶著給女方的衣裙、腰帶、鞋子、茶葉等物品,到女方家給女子的母親說明來意.母親先要征求女兒的意見,如果同意,當即收下禮物,回贈一條女子親手製作的麻布褲子和麻布腰帶。經過"佐佐嘎"的男子首次走訪女阿注時必須邀上謀人或自己較親密的男友一人,隨身帶著茶葉、糖食等。女方家中則盛情款待.同時將男子帶來的茶、糖,分送給本村每一戶人家或隻分送給自己的親族,表示自己的女兒已有了"阿注"。入睡時,由女方母親或姊妹將男子送到女子的臥室--花房。男阿注走訪女阿注的最初階段都要回避女子的舅舅、兄弟。隨著時間的推移、便可逐漸隨便起來"阿注"關係的建立比較自由,解除這種關係也較方便。經過一段時間相處,雙方如果覺得性格不合,感情淡漠或破裂,無論男方或女方,任何一方要結束這種關係都可以。一般情況是假若男方不願再維持"阿注"關係隻要給女方說一聲"我以後不來了"就行了;或者長期不走訪女方,婚約自行解除。如果是女方不願意.就可以當麵告訴男方"你不要來了",或者在男方走訪,麵帶難色或拒絕進入花房,男方自覺沒趣,就該理智地退出。在結交"阿注"期間男女雙方無論任何一方,如果知道對方另找"阿注"時、通常要給其送一個用麻布包著火炭、辣椒、雞毛的小包,以示警告或絕交。如果對方願意改悔,就該向送包者賠禮道歉,這樣就可以言歸於好。
在世界眾多民族中不乏仍處於原始狀態的民族,但時至今日均無"走婚"這一特殊的風俗。對於"阿注"走婚為什麼能夠曆經滄桑後,仍存在於滬沽湖摩梭人中間,至今是一道世界級的未解之謎。為此,國內外學者作過大量調查研究.並運用各種人類學現有理論進行分析.然而得出的結論似乎尚不足以解開這道難題。最為詳細的調查是詹永緒先生等於1963年、1965年和1976年進行的調查研究。他對滬沽湖沿岸和永寧平壩的六個鄉的964名女子和785名男子共計1740人進行了婚姻狀況的調查統計。結果,實行"阿注"走婚的為1285人(女730人,男555人)占73.5%。對於阿注婚姻為什麼能長期延續.他認為有五個原因一是摩梭人的母係社會尚未完全瓦解,而外界的影響又還軟弱;二是社會生產力落後,尚未形成個體私有製,而以家庭集體所有製為主;三是婦女仍然充當謀取生活資料的主力;四是血緣紐結關係使傳統的觀念很深蒂固;五是上層土司不反對阿注婚姻。
這些說法雖有一些道理,但是.為什麼外界的影響對摩梭人母係社會的作用如此軟弱?為什麼不少比摩梭人生產力低下的民族已進入一夫一妻製而摩梭人仍然實行走婚?為什麼摩梭人大多願意選擇走婚而不願其他形式的婚姻?這許許多多疑問,仍然是摩梭婚姻的難解之謎。
滬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她們在屬於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裏編織少女的夢,實現她的情真意摯的愛。她們沒有古聖先賢留下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煩惱、憂傷。她們不奢求不屬於自己的一切;她們不會做金錢、物質和權力的奴隸;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兒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純樸的本色;在摩梭人最隆重、最熱烈、最歡樂的格母女神的慶典--轉山節中盡情地唱,盡情地跳,盡情地享受生活的甘甜。
第三章 摩梭人的走婚
摩梭人的走婚有一定的特點:
第一,通婚有一定範圍
走訪婚雖然來去自由,具有原始群婚的特色。但是,它有著一定的範圍,即基本保留了氏族外婚製的原則。
最初實行的是"爾"之間的氏族外婚製,即同一個爾的男女之間不能通婚而是在不同的爾之間進行婚配。也就是說,外氏族的男子到本氏族找女子過婚姻生活,本氏族的男子去外氏族尋找配偶。
隨著爾的發展,每個爾又分裂為若幹"斯日"--女兒氏族,通婚範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斯日外婚製。同一斯日的男女不能通婚。凡是不同斯日的男女之間,都能婚配。對於不是同一
母係血緣的父係血親,如父女之間、同父異母的兄妹之間,都可以通婚,而同母異父的兄妹,甚至姨兄妹、從姨兄妹等均不能通婚,因為通婚觸犯母係血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