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慶豬肝炸
這是一道佐餐的葷醃鹹菜。用豬肝。豬肚、豬腸子等內髒切碎加粗磨的辣椒麵、花椒、八角、草果、濃鹽等佐料潮醃而成,汁液成辣,鮮味香濃,攝一小碟蒸熟,一層紅油飄然而出,一陣肉香撲鼻而來,引得人口水滴,用筷子挑一點嚐嚐,鹹、辣、香,好一碟開胃的鹹菜!烈日般的紅色,真如白族人豪放、開朗的性格。敢吃鶴慶豬肝,才真愛白族"金花"、"阿鵬"、大爹、大媽。
第十章 納西族麗江粑粑
位於西南邊疆的麗江,居住著勤勞的納西族人民。納西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多種食品,其中尤以麗江粑粑聞名滇西一帶,素有"麗江粑粑鶴慶酒"之稱。
製法:
(1)芝麻炒黃,與白糖、20克豬化油及玫瑰糖拌勻備用(無玫瑰糖可加入適量食用香精)。
(2)將1克小蘇打及適量清水調勻後加入麵粉內合勻,在案板上揉成長條形,擀得又長又薄,然後用60克豬化油均勻塗在麵皮上,用手卷成筒,切成10節。
(3)把切好的麵卷壓扁,包上製好的糖餡,擀成15厘米左右的圓形粑粑,共做10個。
(4)平底鍋坐火上,燒至七成熱,在粑粑麵上塗豬化油,放鍋裏焙3-5分鍾翻過,一麵焙一麵塗上豬化油翻過,15-20分鍾左右即可裝盤食用。
特點:金黃酥脆,香甜可口,油而不膩。
第八卷 民族體育
第一章 楚雄民族地區體育--角力
摔跤摔跤是古老的角力活動之一,也是現代體育比賽中的重要項目。元謀小涼山和武定環州的彝族,特別喜愛摔跤,在牟定縣蟠貓。安樂、鳳屯等也較盛行。男青年在工餘時,不分田邊地角,找塊平地,兩人相互摔跤。這種娛樂性摔跤,無詳盡規則,隻在摔跤前作些口頭規定,以摔倒對手,讓對手服輸為勝。1983年"火把節"期間,在全州首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元謀涼山和姚安新民的彝族運動員進行摔跤表演,這種摔跤有一定的規則,比賽時不得搶、拉、扯、絆對方腰以下部位,時間不限,隻要把對方摔倒在地就算獲勝。此後每年"火把節"各縣都派運動員參加摔跤比賽,形式、規程均與省內比賽相似。
頂扁擔在楚雄哨區流行。它不但要比腰、腹、腿力,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技巧。比賽在長5米、寬1.5米、劃有中線的場地上進行,雙方用長約2米的一根扁擔置於腰腹部位。扁擔中間拴有紅色標誌。比賽參加者解下包頭布纏於腰部,用腹部頂著擔端,雙手扶著扁擔,雙腳站成弓箭步,裁判員發令後,雙方即用力前頂,直到把對方往後推出,移過中心紅線為勝。此種活動自1983年後,已列為全州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頂肩是彝族和苗族經常開展的角力活動之一,比賽在劃有長2米、寬1米的場地上進行。頂時運動員兩手扶地肩對肩,跪扶中線兩端。當裁判員發令後,各人盡力設法把對方頂出線為勝。1983年後,此項活動已被列為全州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比賽項目。
扭扁擔扭扁擔也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尤以彝族聚居的地方較為普遍,男女均可參加。無論田邊地角,隨時都可開展。形式有站立式和蹲踞式兩種。比賽時,扁擔平麵向上,雙方握住扁擔兩端,裁判發令後,各人往外側扭轉。任何一方支持不住,扁擔就被扭翻,支持不住者為敗。
對手拉古代稱為"牽鉤"。在一、二平方米平地上即可進行。比賽時,雙方兩腿前後分立,腳尖頂腳尖,右手互相對握,上身向後傾斜,裁判員發令後,用力向後拉,把對方拉過中線就算獲勝。
拔腰拔腰比賽不受場地、器材限製。比賽時,雙方各向一個側麵抱住對方腰部,然後各自用力將對方向上拔起,誰的腳先離開地麵,誰就算輸。
拔河拔河是無論城鄉、學校、機關。工礦都經常開展的一項競技體育。比賽時,一般在籃球場或曬場上,用一根25米長的粗繩,雙方組成人數相等的角力隊(10~15人),經抽簽確定方位後,運動員進入本方場區,待裁判員發令,雙方就各往本方用力拉。當一方將繩索中心標誌拉過界時而獲勝。1983年全州首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列人民族傳統體育的比賽項目。
第二章 楚雄彝族地區體育--武術
刀術有短刀、長刀,小刀,大刀之分。長柄刀中又因刀法各異而有"關公刀"。"蔡陽刀"、"梅花刀"、"春秋刀"之別。流傳在境內的刀術大部屬於祖輩相傳。早在清朝時期,祿豐,楚雄、鎮南、定遠、元謀等地民間就很盛行,每逢正月過年,不少村寨都要舉行文藝和武術表演,在武術表演中,耍大刀的活動則是其中之一。"關公刀"其基本動作是由拖刀上陣、舉刀亮相、揮刀護身、飛刀回馬等組成。主要流傳於祿豐縣高峰鄉和牟定縣江坡鄉彝、漢民族聚居的地方。"蔡陽刀"其基本動作是由背刀上場。試刀,左右轉身砍殺。亮相、前進。拖刀再殺等組成。主要流傳於祿豐縣高峰鄉。"梅花刀"其基本動作有:持刀上陣、試刀、梅花刀路、左右砍殺等防護為主。流傳於祿豐、牟定、南華等縣,"春秋刀"曆史悠久,其刀術為世代相傳,舞刀時,有單刀獨殺和雙刀對殺之分。主要流傳於南華、雙柏、牟定等縣的彝族,白族。漢族居住地區。迄今刀術仍久盛不衰的要數祿豐高峰彝族"大刀會"。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七日,祿豐縣高峰鄉的彝族群眾都要彙集到附近的火把山操練大刀術。相傳三國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仍命孟為南蠻王,還派漢人幫助南蠻種植稻穀,傳播文化。後來,孟獲病危,臨終念念不忘諸葛亮的恩德,但又擔心他死後諸葛亮改變既定政策。於是,孟獲口咬長須,久不閉目。諸葛亮聞知後,立即派夫人親臨孟獲榻前看望,表示諸葛亮的政策一如繼往,決不改變。孟獲聽了才"噗"的一聲,吐出長須,瞑目長逝。後來,彝族人民為了紀念孟獲逝世和彝漢民族團結,就在每年六月二十六日這天舉行慶祝活動。屆時,鑼鼓齊嗚,大號吹響,鐵炮隆隆,一隊隊戴著諸葛亮、關公麵具的武士,手執大刀,梭標,在一束大火把和數麵小紅旗的引導下,衝向3座山頭,開展刀術表演,舞刀隊由16~30歲的青年組成,前十天就集中訓練。舞刀時,每人手持一把大關刀,持刀人還要將臉畫成各色各樣的彩臉。畫黑臉者稱為"烏蠻兵",畫白腦者稱為"白蠻兵"。每次衝殺時,指揮官首先亮一個馬步蹲襠式,躍身呐喊,手待大刀衝鋒;武士們在僅一公裏長的山崗上,圍成若幹圓圈,反複對打,狂跳,直到戰鬥取得全勝,男女青年和圍觀群眾才翩翩起舞,跳起歡快的彝族"左腳舞",熱鬧異常,深夜方散。
棍術也叫棒術。在牟定縣江坡鄉龍排村流傳著一種類似"金骨棒"的齊眉棍,高不過眉,粗能手握,用堅硬的木料製作,並用士漆漆黑。舞打時,手持一棍,有背棍或拖棍出場姿式,打法大體與"春秋刀"術相似,單打、對打均可,男女都能操用。這種齊眉棍武打到緊張時,舞打者猶如在棍影圓圈之中,使人眼花嘹亂,目不暇接。
拳術拳術,有太極拳。梅花拳。八卦拳等。方為護身防衛之用,今多為老年人健身項目,每天早晨,楚雄市龍江公園。工人文化官以及各縣公共場所,均可看到打太極拳的老人,動作緩慢,剛柔並兼。有重大節日活動時,也作為表演項目之一。
鏈鋏是南華縣白族人民的護身武器,既可防範對方刀劍,又可向對方發起進攻。表演時,首領發布動員令:"大令出朝,地動山搖,見龍搬舟,見蛇不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表演者在樂器伴奏中,動作由慢到快,由快到慢,鏈挾和棒交叉表演,接連不斷地輪翻武打。南華縣雨露鄉的何聯禎,是白族武術的繼承者,他擅長單刀、雙刀、對殺、棒的舞打,被譽為白族"武術師"。1983年在全州首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1985年在大理三月街舉行的全省第三屆民族體育運動會上,他的表演受到觀眾的讚賞。
第三章 楚雄民族地區的鬥技
高腳馬州境內農村普遍開展,尤以永仁縣直直鄉彝族聚居地方盛行。類似高蹺。運動員以兩根帶叉的小樹幹為馬,用腳踩在離地麵約二、三十公分高的丫叉上,兩手扶杆行走。比賽方法有三種:一是高腳馬賽跑,其賽跑路程視其場地的大小而定,一般30~50米,跑直線或往返跑均可。每組可數人、十幾人,以先後順序記名次,先到終點者為勝。二是高腳馬對踢。兩名運動員,各自踩在高腳馬上,彼此對踢,先下馬者為輸。三是高腳馬表演。參加者化妝為英雄人物或神話中的傳奇人物進行表演。
鬥牛民間鬥牛,多為娛樂,但有健身作用。祿豐縣高峰且元謀縣涼山鄉。雙柏縣法表鄉的彝族,每逢"火把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屆時人們牽著壯實的黃牯子牛,到賽場上參加比賽。比賽結果,要給獲勝的牛披紅掛彩,給牛的主人發獎,以資鼓勵。雙柏法表鄉柯哨的彝族鬥牛又另有一番特色。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前一天,人們拚錢買一條黃牛宰殺分食。宰殺前,各以6名青壯年為一方,舉行別開生麵的扳牛儀式。當黃牛被牽到場地中央時,雙方一湧而上,先將牛高高舉起,然後憑著各方的智能和力量將牛扳來扳去,哪方先將牛扳翻在地,哪方就算取勝。祿豐。武足縣的苗族,也常常在民族節日進行鬥牛活動。近幾年,在州民族體育運動會上,已列為比賽項目。
賽馬在民間較多是牧童玩耍的項目。一般騎光背馬,不用鞍架,有的地方每逢廟會。節日,也開展賽馬活動。
第四章 苗族體育
常見的體育活動有打秋千、摔跤、賽球等。
秋千又分蕩秋、轉秋和磨秋3種。蕩秋繩是用皮條結紮或用藤條扭紮而成,有單人蕩和雙人蕩。轉秋狀如巨型紡車,安幹軸心上的4對飛葉之間架設著4個小蕩秋,每個小蕩秋乘坐1人,隨著軸心及其飛葉的旋轉而旋轉。磨秋是一根架在一條直立豎木頂端的橫木杆,能上下升降,又能循環旋轉。秋杆兩端坐騎人數相等,一邊坐騎的人用腳猛力蹬地騰空而起,對方又雙腳落地,秋杯不停地起落飛旋。蕩秋和磨秋不僅是節日習俗性的娛樂,而且是一項精彩的體育活動。
元陽縣的哈尼族,喜歡在"火把節"期間進行摔跤比賽。勝利者披紅掛彩,;由本村青年抬回寨子,視為全寨的光榮。摔跤運動健將高文和是元陽縣哈尼族,曾連續5次蟬聯全國驅公斤級自由式摔跤冠軍,榮獲對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第四名,1984年在伊朗舉行的國際摔跤邀請賽中又榮獲第二名,同年,被選派為我國出席洛杉礬奧運會的摔跤運動選手。
第五章 賽龍舟
賽龍舟是我國南方各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苗、傣、白、土家等民族都喜歡在節日舉行龍舟比賽。由於民俗不同,各少數民族賽龍舟的意義和形式也不同。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龍舟賽是在傣族的年節--潑水節期間舉行,在除夕日舉行的的劃龍舟比賽已成為傣族人民傣曆新年的一項主要活動。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紛紛湧向瀾滄江邊觀看比賽,高高的主席台上也坐滿了遠道而來的參加"潑水節"的國內外遊客。比賽時,每舟坐40多名水手,船的中央站著一人,敲鑼指揮水手劃槳前進。到達終點時,運動員棄船上岸,唱起傣歌,跳起"依拉賀"(傣族的一種集體舞),在鼓聲的伴奏下,湧向主席台前。龍舟比賽的主持人把準備好的甜茶、美酒獻給他們。
雲南大理的劃龍舟比賽是為紀念一位傳說中的民族英雄而舉辦的。據傳說,古時候,洱海裏有一條蟒蛇,經常出沒,傷害人畜。一位名叫段赤誠的白族勇士奮勇入海為民除害,最後與蟒蛇同歸於盡。白族人敬他為洱海龍王,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初八,舉行耍海會、劃龍舟的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