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資源豐富,自明代以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是雲南漢族菜的發源地。如過橋米線、汽鍋雞、雞絲草芽、菠蘿雞片、石屏豆腐以及杞麓湖、星雲湖、撫仙湖、異龍湖的魚類,玉溪的鱔魚、泥鰍、蔬菜,開遠的甜藠頭等,均源於這一地區。

昆明菜肴則集中了上述三個地區的烹調精華,在總結繼承滇南菜的基礎上,汲取了一些川、魯菜的技藝而形成。昆明作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其菜肴集滇味之大成,頗具滇菜的代表性。

地方口味的形成,與其地理位置、氣候、水質和食俗密切相關。雲南地處高原,海拔高,水質含堿重;四季不分明,濕熱與寒冷並存,各少數民族又好客喜酒,從而產生了飲食消費的以下特點。

一是講究鮮嫩。因雲南特有的立體氣候,故有"常年蔬菜不斷青"之說。時值冬季,卻蔬菜不斷,如在昆明,此時蒜苗。豌豆尖等為時鮮蔬菜。蔬菜引人筵席,常做素菜或用於點綴,體現清淡純樸。原汁原味、鮮嫩回甜的風味。如"炸洋蔥"、"釀百合"、"油炸仙人掌花"等為當地的傳統名菜。動物人撰,吃生、吃活,講究滋嫩。膾炙人口的"過橋米線",廚師巧用雞油能保溫的特點,將雞燉爛,用雞湯汆生肉薄片和米線,配上各種調料,吃起來鮮嫩可口,成為吃生、吃鮮的典範。還有乳豬、乳鴿、童雞、仔鴨常與蟲草、天麻、三七、貝母等滋補藥材為伍,既吃鮮嫩,又能強身健體,一舉兩得。通觀整個滇菜,在以鮮嫩為主的同時,注重味濃鬱香。肉類入肴,或烤或燒乃至燉燜,烹製的菜肴濃中有味、味中見鮮。"雲腿"等醃臘製品,因醃漬後肉質收縮,味更濃。在烹調時,除去部分鹹味後,用油炸、油煎或酥燉,加上其他調料,成品菜肴濃鬱之中添鮮香,待客佐酒,尤為佳品。

二是適應氣候,酸辣為主。雲南調味品非常豐富,家種。野生都有。特有的香茅草、香多草。草果。香菇、香椿籽等香料引人菜式中增添了誘人之感。野生香菜與苤菜的應用,使菜肴辛香味美。辣椒種類齊全,以涮辣椒為烈。名醋有祿豐香醋、東川米醋。廣南剝隘七醋。昆明麩子醋,還有少數民族的梅子醋、酸木瓜醋等,已成為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日常的調味品。苦瓜、陳皮入味,苦而發涼,苦中回甜,苦中有味。滇菜廚師運用上述這些調料,因人、因地製宜,或加或減,可烹製出酸、甜、鹹、苦、辣等多種單純和複合口味的菜肴。其中,以酸辣微麻為主味。雲南地處高原,濕熱與寒冷並存,而酸辣則有法濕、驅風和開胃之功效,因而受到群眾喜愛。如傣族、阿昌族的酸煙菜,苗族、彝族的酸菜偎四季豆,都是當地的家常名菜。

三是技法多樣,古風猶存。在滇菜擅長的烹調技法中,可分為漢族的蒸、炸、溜、鹵、汆、燉,具有原汁原味、酥嫩、鮮醇、清爽、濃香的特點;少數民族的烤、春、悟、醃、隔器鹽(火局)等,具有濃鬱的地方風味,反映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在諸多的烹調方法中,有的以一種為主,有的汆、炸、溜聯合使用,烹製不同風味的菜肴。滇菜技法多樣,傳統的烹飪方法仍占一定比重,古風猶存。如:烤,用明火烤羊、烤野雞,這在少數民族中較為普遍;焐,利用柴薪燒後的炭灰餘熱,焐製各種菜品,獨具一格;舂,將食物製熟,與調料一起入石臼,舂細而食,渾為一體,便於消化;隔器鹽局,是在鐵鍋內放上一層鹽巴,鹽上放炊具,用鹽傳熱,隔器燉熟而食,風味特異;醃,為適應雲南氣候特點和冬季宰殺年豬的習俗而積累出一套加工、貯藏和食用的傳統技法,如白族的圓腿(火腿),納西族、普米族、藏族的琵琶豬(整頭腕製),彝族的鹿子幹巴,傣族的醃牛蹄、酸魚,拉枯族的血(魚乍),回族的牛幹巴、臘鵝等等,有"雲山牧野牛畜肥,肉成肉幹分外香"的美譽。

"彩雲萬朵煥南天,景物迷人勝昔年"。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雲南飲食業的廣大廚師在繼承傳統菜技藝的基礎上,創製了一批名菜佳點,如雞縱、鵪鶉、紫米、竹筍、雲腿全席等;同時發揮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的特點,將其引人飲宴中,可謂"彝族苗笛傣家情,昆明客宴亦創新","一丟荷包歡聲動,酒不醉人情醉人"。自70年代雲南汽鍋雞、過橋米線等步入"廣交會"起,80年代進京參加全國烹任比賽,1990年亞運會期間,杭州西子湖畔掀起"過橋米線熱",以及雲南廚師選調出國,傣味捷足先登,開進北京,被譽為"金孔雀飛進北京城"等一係列活動,滇菜衝出雲南,在國內外都有了一定影響。

未來的雲南烹壇,屬於雲南的26個民族兄弟,他們將在中華民族的大花園中,爭奇鬥豔!

第六章 蒙自年糕

是雲南省傳統的名特食品之一。具有表麵光滑,晶瑩油潤,品質細膩,味香清甜,柔韌適口,久食不膩等特點,至今已享有300多年的盛譽。

蒙自年糕製作工藝精細,選料認真,以上等糯米為原料,摻入紅糖或白糖、芝麻、玫瑰、花生仁、火腿等物混合製成。用油煎黃或用小火燒烤至軟,便可食用。一般用清油煎炸的年糕片,外酥內糯,尤為香甜滋潤,十分可口。

第七章 彝族的主要食品

彝族的食品主要為玉米、蕎麥。彝族人喜歡飲酒、吃"坨坨肉"。

"稈稈酒"

"火木哪黨依,啟木吱塞俄"是彝族的爾比爾吉(諺語),意思是"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可見彝家人是多麼喜愛飲酒。彝家人飲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還有"飲酒不用菜"的習慣。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圓圈,一端著酒訊依次輪流飲著,所以彝家人又叫飲"稈稈酒"。

彝家盛酒器皿

彝家人喜歡飲灑,對盛酒器皿更是講究。盛酒多用牛皮口袋,飲酒多用木製高腳酒杯。這種高腳杯是用木質最好的紅椿木旋車而成,用生漆漆好後,再在押上用紅、黃、白等色畫上彝家古老一豐富多彩的圖案,顏色絢麗,小巧玲線,惹人喜愛。

鍋貼乳餅

是雲南彝族的傳統名菜。做法是將乳餅切成塊,將雞肉、肥膘捶成茸泥拌勻後加雞蛋清、蔥薑汁、味精、濕澱粉,拌至發亮成雞泥。然後在乳餅上刷上蛋清糊,塌上雞泥,攤平,用火腿、黃瓜皮絲排成花粘在雞泥上,再刷蛋清糊,上籠稍蒸定型後用花生油煎至熟透即可。此菜形態美觀,色澤黃亮,鮮香軟嫩,佐酒尤佳。

第八章 大理白族地區的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隻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如今,應用範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現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

第三道茶,稱之不"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隻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幹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第九章 白族的飲食習慣

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素以"風、花、雪、月"四景著稱。蒼山洱海,南詔古跡,佛教名山,絲綢古道......都是令人心馳神往的遊覽勝地。作為曆史悠久的"文獻名邦",大理還奉獻了風花雪月般的白族美食種種,甚有幾絕獨樹一幟。

大理砂鍋魚

選用祥雲出產的好砂鍋,洱海中捕來的弓魚、黃殼魚、或鯉魚加豐富多采的配料燉製而成。上席時以菜葉鋪墊的大盤襯墊,鍋中沸滾,飄紅映綠,色彩絢麗,清香撲鼻。趁熱食用,魚肉滋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這道名菜的來曆,相傳於一則軼事:很久以前,大理城有一家飯店名叫"山海酒家",生意十分興隆。店裏有一個名叫張小三的窮堂相,每天把有錢人吃剩的菜,裝在砂鍋裏帶回去煮給家人吃。一日,一富商在店中大宴賓客,剩下些海參、蹄筋、魷魚、火腿、冬菇、玉蘭片等菜,張小三將它們一攬包幹,統統倒進砂鍋,帶回家中。正巧家人從洱海裏捕到一條魚,他便把魚剖洗幹淨放進砂鍋同剩菜一同煮,全家人吃後都覺得味道格外鮮美可口。張小三茅塞頓開,自辦了專賣砂鍋魚的飯店,結果賣出了名,砂鍋魚從此成為大理白族風味的佳肴。當然,現在你在昆明或大理品嚐到的砂鍋魚,其魚不僅從石缸或玻璃水池裏活撈現製,而且琳琅滿目的配料:嫩雞片、鮮肉片、火腿片、玉蘭片、腰片、肝片、海參、魷魚、蹄筋、各菇、豆腐。胡蘿卜、白菜心、蛋餃等等,都非殘羹冷炙,而是新鮮精製的,這樣,才確保了砂鍋魚的特質--鮮。由於砂鍋保溫好,上桌後鮮場翻滾,香氣彌漫,真把個三月街、繞山靈和熱烈氣氛帶上了筵席。

彌渡卷蹄

彌渡卷蹄像彌渡山歌一樣聞名三迤,成為白族人民的傳統美食,素以色鮮味美、食法多樣、易於貯存深受各族人民喜愛。它以新鮮豬腿為主料,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茴香粉、紅米、白酒、食鹽等為配料,先醃後煮,精製而成,可用綿紙嚴密包裹好,懸掛起來,隨吃隨取,一次吃不完,可將其餘部分重新包好懸掛,十月餘色味不變。彌渡卷蹄食法多樣,或蒸吃、或煮吃、或煮後涼吃,或單食,或配菜烹製,皆醇香可口,佐餐下酒均直。更令人悅目的是那胭脂紅的色彩,比之金錢時花,別有一番南疆濃情的意蘊,令人想到朵朵金花俏麗的小臉蛋,不禁讚歎大理山美、水美、人美、情更美了。

木瓜雞

木瓜酸而可口,從仲春花落結實開始,到中秋瓜熟蒂落,木瓜都可以蘸糖、鹽、醬生吃。最大量的是製成甘草鹽木瓜或蜜汁木瓜,生津止咳,開胃健脾,極受老、中、青歡迎。木瓜也用來泡酒,具有舒筋、祛濕、除筋脈拘攣的藥用功效。因此,大理州雲龍縣一帶,用其盛產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燒雞來防病治病補身,也用來招待遠方來客,為客人消疲解乏,強筋健胃。木瓜雞所用之雞,必以1500克左右的仔雞為主料,宰殺腿毛清洗幹淨後,斬為小塊,放入燒熱的香油鍋裏翻炒後,加鹽放水煮至七成熟時,加入削皮切絲的木瓜繼續燒至雞肉酥嫩,再加入胡椒粉、草果粉即成。木瓜雞,湯、肉酸香,味清純,毫無油膩之感,食後令你胃口大開,通體舒坦。

鄧川乳扇

鄧川水草豐茂,白族、漢族,家家戶戶幾乎都養奶牛,故有"乳牛之鄉"的稱譽。以牛乳製成的"鄧川奶粉",是雲南省最優質的奶粉,而身著白族衣服的大嫂賣的鄧川乳扇,是家喻戶曉的名特食品。它攜帶方便,造型特殊,食用也方便,烤、炸、涼吃均可,甜、鹹都適宜。乳香沁脾,酥脆泡鬆,是下酒好菜,也是名特小吃。

喜洲粑粑

它是洱海邊曆史名城喜洲的一種小吃。用麥麵做成。無論甜、鹹,製時皆用上下兩層炭火,將鍋內油炕著的粑粑慢慢烤黃,烤香直至烤酥。因此,喜洲粑粑的香酥而又軟和受人喜愛,且層次分明,宛若蒼山十九峰十八洞,美色可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