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民族飲食

第一章 精湛獨特的南澗跳菜

"南澗跳菜"是南澗無量山、哀牢山一帶彝族群眾舉行喜慶、婚喪等活動之時必不可少的一種習俗。逢喜事,以"跳菜"助興,遇喪事,以"跳菜"化悲,"跳菜"把彝族人粗獷豪放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彝族村寨,不論誰家辦事,村裏的漢子都剃光頭發,赤露雙臂,下廚做菜,把平時女人擺弄的活兒攬得出神入化,舞著托盤,踏著節拍,跳著上菜,令人眼界大開,食欲大增。

彝家人辦客事時,餐桌迎廚兩麵擺開,中間留路,賓客三方圍坐。碗筷撒畢,隻聽數聲鑼響,"跳菜"開始,大號、嗩呐齊鳴,兩位"跳菜"大師從廚房裏相繼而出,頭頂菜盤,盤裏裝滿了一碗碗菜肴,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緩的音樂聲中,一前一後,一搖一晃,踏著音樂的節拍,邁開輕柔敏捷的步子,緩緩入場。兩人一邊跳著舞步,一邊做著各種怪相,其動作幽默滑稽,舞姿輕快優美。緊接著,其它"跳菜"者陸續登場。"跳菜"者多為男性,一般兩人一對,一對跟著一對跳,姿態各異,有用頭頂、手托、臂抬,有一人騎在一人肩上,下方兩手托菜盤,上方吹奏金嗩呐,頭頂大菜盤等,變化無窮,伴隨著激越的嗩呐聲,時而"蒼蠅搓腳",時而"鷺鷥伸腿",時而"金鹿望月",時而"野雞吃水",時而剛勁有力,時而輕柔似水,剛柔相濟,旋轉自如,翻轉跺腳,大步舞盤,競獻絕技,不斷地把裝滿菜肴的托盤玩弄得花樣翻新。

當第一對"跳菜"剛完畢,眾賓客緊張、興奮的心弦稍一鬆弛,接著第二對、第三對、第四對......輪翻上台,其中最為精彩的要數"口功送菜"和"空手疊塔跳"。"口功送菜",隻見"跳菜"者的口中緊銜著兩柄大銅勺,勺上各置一碗菜,頭頂托盤,盤中裝滿了菜碗,多功並用,開張整合,緩緩有序,麵帶笑容,邊跳邊上菜。"空手疊塔跳",隻見"跳菜"頂級高手們,頭頂托盤,盤裝八大碗,雙手十指伸開,每隻手分別托起重疊在一起的四大碗菜,踏著節拍,合著鼓樂,甩開矯健而優美的舞姿,邊跳邊舞,在搭檔們的配合下穿梭席間,"跳菜"便達到高潮,客人們的心也仿佛提到了嗓子眼上,生怕掉下一碗菜來。然而,"跳菜"者從容自若,重疊在一起的菜碗在他們的手臂上,隨著舞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忽前忽後,忽左忽右,不斷變換著位置,始終穩穩當當,點滴不撒,在賓客的一片讚歎叫好聲中,把菜陸續擺在桌上。"跳菜"要有功夫,擺菜也有講究,常見的擺法有"回宮八陣"、"四方形"、"梅花形"、"一條街"等。

"跳菜",是南澗彝族特有的古香古色的飲食文化,它把粗獷、古樸、生動的民間藝術亮點融彙其中,堪稱"東方飲食文化之一絕"。"南澗跳菜",不僅包容了飲食文化的精華,而且囊括了民族文化豐富的內涵,更是由衷地表達了對遠道而來客人的一片深情厚意。

彝族是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民族,來到"跳菜之鄉"--南澗,觀"南澗跳菜"之舞姿,品"南澗跳菜"之美味,給您帶來的將是一種獨特的感受。

第二章 雲南傣族飲食大觀

飲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產食品,嗜酒,喜嚼擯榔。

到過西雙版納的人,如果隻迷戀於那旖旎的熱帶風光,卻沒有去品嚐一桌傣家風味的宴席,還算不上領略了孔雀之鄉的美麗風情,諳熟了傣族文化獨一的特色。

到了黎明之城允景洪,沿油棕成蓋的大道轉向去曼聽公園的路,在曼景蘭一帶,裝飾別致的竹樓式餐廳一座接一座。樓上樓下,麵帶微笑,綽約多姿的小卜少,正恭候著您的到來。

入鄉隨俗。當你步上竹樓,殷勤的小卜少便端來一盆清涼潔淨的水,讓你先把手洗淨--別以為這是一般的飯前洗手的衛生習慣,到吃飯的時候,非剛洗過的手是不能抓飯的。傣家人多傍水而居,喜歡幹淨,因此,對水有一種虔敬的感情,一年一度的新年被稱為"潑水節"就是絕好的例證。也許是當地水土的關係,你洗過的手還有一股幽微的香氣呢!落座後,小卜少又款款地送上一杯糯米香茶。版納本是我國一大茶園,茶葉片大而味醇,再加進幾片酥香的糯米茶葉,更是清香醇甜。這傣茶,包含了傣家人特有的神韻--清雅、隨和、潔身自好而又彬彬有禮......

停杯舉箸,麵對滿桌佳肴,竟有無從下手之感。桌上有魚肉而不覺葷腥,有雞鴨而不見油膩,有冷盤而不見寒氣,有熱菜又不覺燙口,有紅綠卻不顯濃烈。真可謂歎為觀止,眾家全無,一家獨有,表現出傣家人那種誠實而又靈巧、富厚而又灑脫,勤奮而又聰睿的風格。你若是一位營養學家,定會斷言:"這是最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多維生素食品。"你若是一位畫家定會稱讚:"這是極富現代氣息的色彩和線條。"你若是一位民俗學者,定會引起考據的興趣:"香茅草係在魚身上與氏族圖騰有什麼關係?"你若是一位博采眾家的烹任師,不禁會脫口發誓:"我也要開個傣味餐廳......"

還是讓我們來觀摩一下這傣族飲食文化的珍品吧。這一桌子上有的是烤、炸、煎、炒、煮、涼、蒸;雞、鴨、魚、肉。草、果、菜,可謂囊括烹任全法,包攬山珍海味。

烤菜有雞、牛肉丸子和牛肉鬆、豬肉、鯉魚和鱔魚,全用一種清香宜人的山茅草包裹,內加各種香料蔬菜烤熟,味鮮,肉嫩,易嚼,營養成分基本上保留下來。特別是鱔魚劃成薄薄的小片,牛肉丸子插上堅韌的草根,讓人不知何物,忘記了血腥,愉快地品嚐。

炸菜最奇最怪的要算青苔片、苦涼菜、酸芭蕉片、牛皮膠條,這是滿漢全席;川粵蘇閩萊裏絕無的東西。青苔片用冷油炸製,顏色碧翠,味道清冽微寒。酸芭蕉生吃無法進口,又澀又硬,經油一炸,鬆軟柔和,酸甜相宜。牛皮膠是用黃牛皮熬製而成,炸前顏色是半透明的琉璃色,炸好後瑩白油亮,脆泡香酥,拈一條沾上一種名叫"南咪"的番茄青椒芫荽醬送入口中,真有香而不操,脆中有軟之感,酸辣香甜鹹五味俱全。

煎的也奇:青椒包肉。將油膩包藏在肥碩青蔥的辣椒肚裏,叫人食而知其味而不知其質,這大概利用形式文飾了內容,造成直觀的美感,一下就博得人們的青睞。炒的是臭蒸雞蛋,名臭實香,香中微有苦涼氣,令人回味再三。

煮的是酸筍雞。版納滿坡遍野翠竹青青,傣家人將嫩竹筍漚酸後用來煮雞,別有一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風味。而且版納的雞多是烏雞,體瘦長,絕少肥胖,肉又香又醇,配上酸筍一煮,真是色香味俱全,古樸、清淡、鮮香。

還有白斬雞。當然是和郭沫若先生最喜嗜的四川白斬雞同宗不同味,沒有鹹、麻、辣的濃烈氣息,有的是清淡鮮香的傣家特色,這大概是傣家人不囿於傳統,取他人之優,融己之長,革新創造的一大傑作吧。確實,傣族同胞聚居在中、老。緬三國交界之處,又毗鄰泰國、印度。東南亞一帶的文化曆史,風情民俗,以至宗教習慣對其影響不小,傣族又很開放自由,善於汲取他人之長,於是博采眾家,融彙貫通,自成一體。

第三章 傣族的風味食品香茅草烤魚

香茅草烤魚是傣族的風味食品,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取青竹夾住魚經明火烤炙,故有竹之清香;二是取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盛產的香茅草和芫荽等調料調味,故具鮮香滋嫩、微辣回甜之美味。其做法是:把魚的鱗片去掉,用刀劃開魚背,去掉腸肚雜物,洗淨;將蔥、薑、蒜、青辣椒、芫荽切細,與鹽拌攏;把佐料放進魚肚子裏,把魚肚子合攏,用二三根香茅草葉捆好,用竹片夾緊,放在火炭上烘烤。待八成熟時,抹上豬油,繼續烘烤5分鍾左右,即可食用。這種烤魚味香而酥脆,極能增進食欲。

第四章 彝族風味小吃鍋巴油粉

是南澗縣彝族風味小吃,已有上百年曆史。此品是雲南民間煮製豌豆粉的基礎上,變一次成熟為兩次成熟,把製皮與粉分開,然後合二為一。故成品層次顯次顯明似千層豆粉,口感各異。油粉軟糯細膩,入口即化;鍋巴綿韌耐嚼,滋味別具。成品有涼吃和熱吃兩種,均軟嫩味美。鍋巴香酥,清潤爽口,別具風味,屬雲南豌豆粉中的上品。

第五章 滇菜

雲南菜,簡稱滇菜。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樣,滇味是兼收並蓄而自成一家的地方風味。以擅長烹製山珍、淡水魚鮮和蔬菜見長,具有鮮嫩回甜,酸辣微麻,重油味厚的特點,適合邊疆多民族人民的口味,在國內也自成一格。

雲南省,地處雲貴高原,山脈綿亙,平壩與江河湖泊鑲嵌其間,形成多姿多彩的地理風貌和幹濕分明的立體氣候,極有利於動植物的生長。雲南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香料王國"和"藥材之鄉"。"花木之鄉"的美稱。全省有淡水魚類366種、兩棲類動物92種、爬行類動物143種。鳥類782種。獸類274種,分別占全國的45.7%、39.8%、37.1%、65.9%和53.3%;野生食用菌200多種,野生花果蔬菜更是品種繁多。

得天獨厚的條件,為烹任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雲南是人類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為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人類。劍川海門口出士的公元前1150年左右的銅器,為當地製造,由此證明在3200年前銅在雲南已開始冶鑄。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滇池區域已處於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至南朝為止,炊、餐銅器有釜、甄、壺、洗、尊、錐鬥、案、杯、盒、罐、勺、碗、筷、盤;陶器有灶、庖廚俑;鐵器有刀。餐銅器的出現,促進了古代烹調方法的變革,即由水烹階段進入油烹階段。烹調的食物逐漸多樣化。據文獻記載,西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田廣用兵益州,"獲畜十萬餘頭"。2000多年前《莊子》已記載雲南食用雞縱,說它的形狀就像鳥飛行時把足收束起來一樣,故稱雞菌。

雲南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生息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世代沿襲的菜肴則是當今滇菜的源和流。秦漢時漢族始人雲南墾殖。唐宋時期,雲南出現了南詔。大理地方政權。在南詔時期,唐朝用兵南詔,喪師刀萬,至少有10萬人流落雲南。當時在一給田,二不謠役的優惠政策下,促進了雲南的經濟文化發展。雲南刀、大理馬享譽中原。在流入雲南的能工巧匠中不乏扈廚名師,滇菜異常興盛。明代沐英治滇,推行軍屯。民屯和商屯,中原人民至滇約有四五十萬之多。從明代中期開始,雲南漢族人口超過當地民族,滇菜起了質的變化。《滇南本草》有大量的醫食同源的記載。明末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饋贈雞縱;到麗江,納西族土司木公以80味相待,內有柔豬(乳豬)。犛牛舌等,此外,他還吃過竹鼠等。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餘部及吳三桂的部屬等,留滇不下數十萬人。特別是南明桂王人滇,改雲南為滇都,名師成批湧人,滇菜技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清代學者師範為家鄉的弓魚吟下了"內腹含瓊膏,圓脊媚春酒"的詩句。鴉片戰爭後,騰衝、思茅。昆明開關和滇越鐵路通車,內外貿易興旺,各地餐館雲集雲南,形成了以漢族菜為主,兼具備少數民族菜的滇菜。抗日戰爭時期,滇緬公路通車,雲南成為大後方。在昆明和交通沿線的滇東北及滇西,雲集各幫的名廚,加速了烹任技藝的交流,促進了滇菜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在廚師隊伍中分化出行廚,以滿足達官貴人。富商名流的要求。

滇菜主要彙集了三個區域的風味名菜

滇東北地區,其中昭通地區和東川市,在清代以前交替歸四川、雲南管轄。該地區因與四川、貴州接壤,其烹調方法和口味受川菜影響較深,類似川菜。雲南當代名廚羅富貴解德坤、彭正芳均屬昭通人,所烹製的湯爆肚。酥紅豆、竹蓀、羅漢筍、雲腿、牛幹巴等均屬這一地區名菜。

滇西南和滇西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曆史上的南詔國。大理國均建都於大理。唐宋時期佛教盛行,寺院較多,因而該地區的菜肴,除具有民族特色外,還受清真菜、寺院菜的影響,如回族的壯牛肉湯、冷片、涼雞、臘鵝;傣族以調料做餡的香茅草雞;白族的乳扇、洱海魚蝦、素菜;彝族的乳餅、火燒豬;納西族和藏族的火鍋。蟲草、天麻、貝母、豬膘;哈尼族和苗族的狗肉;壯族的野味、三七;普米族、怒族的醉雞。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各有千秋,形成了地方上的傳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