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民族傳說
第一章 冬街節
每年冬至節,是金沙江畔的大理、麗江、楚雄三州交界的鐵鎖地區沿江兩岸的彝、苗、白傣、納西等少數民族傳統的冬街盛會。
每逢冬至這一天,鐵鎖街上家家戶戶都要用白生生的糯米舂成糍粑,放在鍋裏和炭火上烤得又泡又香,蘸著蜂蜜,和客人一起吃。以表示賓主親密、和睦、團結,又表示一年辛苦贏來的香甜生活,特別是對遠方來的客人,更是優惠招待。夜間,人們圍著篝火,吹起嗩呐、蘆笙,縱情歌舞,通霄達旦,直到次日旭日升,主客才在一片祝福聲中分別。這個傳統的集會,有上千年的曆史了。
傳說很古的時候,鐵鎖這個地方原屬一個姓灰的彝族土司所統轄。這個灰土司很重視農耕,帶領彝族胞在樂春山上操兵習武,後引起京城皇帝懷疑他有謀反稱帝之圖,就派兵進剿,將灰土司一家斬盡殺絕,彝民被官兵攆上了高山密林,壩子被官兵占據,自此,彝族人民終年不敢走下壩子,也吃不上鹽巴,他們就堵斷了流向壩子的山泉,不給官兵喝。為了爭鹽搶水。山上山下常發生械鬥。後來有個姓董的彝族老,他不忍看著彝漢人民這樣常年爭打,就冒命危險,帶著彝民的友好願望,下山去對壩子裏的漢民們說合、勸解。這天正好是冬至節,彝漢人民吃夠了相互械鬥的苦頭,經老人說合,壩子裏的漢民也經常上山去。為紀念這友好的日子,雙方約定在每年冬至節這到,彝家人背著山貨,土特產品到壩子裏做客;並通過農產品換回鹽巴。壩子裏的漢民,每逢冬至節這天,就早早把舂好糍粑來招待彝家客人。白天,他們互換農產土特,同杯共飲水酒,同聲共敘友情;夜晚他們又吹笙打跳來慶賀民族友好團結,這種熱鬧的場麵要連續三天。節日一過,彝家人背著用土特產品換來的鹽巴高高興興地回山去,彝漢聯姻的習俗也開始從這時興起。這個古老的習俗,年複一年,一直沿襲至今。
第二章 楊梅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誠實的姑娘愛上了一個樸實的小夥子,由於小夥子家境貧寒,姑娘家嫫嫌貧愛富,百般阻攔姑娘不讓她與小夥子來往,並強迫姑娘,要她嫁給當地一個無惡不作。欺壓百姓的土司頭人的兒子做老婆。可這個姑娘一心愛著那樸實的小夥子,誓死不從母命,父母無奈,就把姑娘鎖在家裏,不讓出門。姑娘終日戀著心愛的小夥,無論父母用什麼方法也改變不了她的意誌。姑娘堅貞不屈,暗中相約,在立秋這天逃出家門,跑到二十四丫口的楊梅山上與她心愛的年輕小夥子相會,在楊梅山上,他們以鮮紅的楊梅為媒,定下了終身,結成美好的夫妻。
從此,人們為了紀念這對年輕人的忠貞愛情,每到這天,楊梅山周圍幾十裏的彝族人民,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帶上各自早準備好的食物,不約而同地到二十四丫口梁子楊梅山歡聚。老人們在撒有鬆毛的席地周圍而坐,拿出各自帶來的食物飽吃海喝,擺家常,談年景。青年們吹蘆笙,彈口弦、對歌,跳舞,互相約會或挑選自己的終身伴侶。
因為這天時值立秋,滿山遍野苦澀味酸的楊梅已成熟,散發出了沁人心扉的清香味,加之以是在楊梅山上歡度紀念日,人們就將這個節取名為"楊梅節"。
第三章 三月會
不知是哪年的事了,大姚縣城南界九五三十六屯的農戶均屬牟定縣內一軍門的佃戶。他們所盤的田是軍門的。為便宜收糧軍門在玉屏鄉的黨照寺內設立一糧倉,"倉街"故而得名。
當時,軍門在牟定每逢農曆的三月二十八這一天,以祈禱神靈"三會
菩薩"降雨栽插,永保清平為由,用菩薩的神靈,欺壓人民,魚肉百姓,借廟會之機,搜括民脂民膏。趕廟會這天,但凡軍門的佃戶,一律行到會。這可苦了倉街的佃農。一到廟會這天,倉街的佃農須擔上敬貢的牲靈,挑著他們趕會時吃的用的,大到睡覺用的床板、草墊;小到吃飯用的碗筷盆盞。在族長們的召約下,成百上千人挑的挑,抬的抬,馱的馱,一路浩浩蕩蕩,人喊馬叫到遠離家鄉百裏的牟定縣城趕會。如有到期不到者,軍門怪罪下來可吃罪不起。年複一年,年年如此,但軍門令誰敢有違,人民怨聲再道,叫苦不迭。
這一年有三個族長,他們也吃夠了軍門抓打派款,納稅上捐的苦頭,冒著殺頭的危險。節日前,他們找來心腹之人精心策劃商量,決定借今年迎會之機搶"三會菩薩"。
三月二十八的頭一天,在三位族長的指揮下,人們找來一匹還在哺兒的棗紅馬將它洗刷一遍,披彩架鞍,並將幼馬隔在家中,早早帶領趕會的人們向牟定縣城奔去。到了牟定後按指定地點支鍋煮飯,安鋪住下無話,第二天一大早,人們早早起來收撿停當,將棗紅馬從廄中牽出,把"三會菩薩"捆在馬身上以備迎會。這棗紅馬隔兒一天,奶脹難忍,戀兒心急,剛剛安放好"三會菩薩",就掙脫韁繩各來路撒開四啼飛奔而去。人們驚恐萬分,紛紛大喊"棗紅馬跑了,棗紅馬馱著菩薩跑了"。這喊聲早已驚動了官家,棗紅馬乃迎會菩薩之坐騎,馬跑了,這會還咋開,軍門怪罪下來還了得,於是官家急派出兵丁去追棗紅馬。
這棗紅馬身高八尺,長丈餘,乃百裏挑一之好馬,加之戀兒心切,脫韁繩後就一直狂奔,所兵哪裏能追上。這些官兵平時是些大煙鬼,追上一陣早已是汗流夾背,渾身無力了。當官兵追到黑風箐丫口時,隻見地上丟下許多一尺二寸長的爛草鞋,又見前邊路上灰塵飛揚,人喊馬叫;他們怕埋伏,更怕那穿一尺二寸長草鞋的大力士,隻好撿起風雙爛草鞋急急回去交差。
原來,這都是三族長及人們精心策劃的一場搶菩薩之戲。放跑棗紅馬是事先安排的,半道上丟草鞋,山坳裏假設伏兵也是預防追兵之計,棗紅馬一跑,參加趕會的人們也悄悄地偷空返回。在家裏的人們也早早作了準備,隻等棗紅馬將菩薩馱回,倉街的迎會也就開始了。
事後,軍門查覺了攪亂廟會,冒犯法規、會章,搶走菩薩之事乃三們族長而為,於是他就派來兵丁,將三位族長抓到了牟定軍門府,問罪斬首殺一敬百,以振軍門之威。倉街地區的人民為了紀念這三位族長的抗暴行為,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這一天都要抬著"三會菩薩"穿屯走村,以示對三位族長的懷念。並求菩薩大慈大悲,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三月二十八日這天,倉街地區九五三十六屯的上萬名男女老幼,穿著一新彙集到倉街"迎會"以示對神靈的虔誠。午時三刻一到,"轟、轟、轟"三眼衝天炮響去,在一陣陣的鼓統笙樂聲中,百十人組成的迎送隊簇擁著馱馬上的"三會菩薩",從覺照寺(現在的倉街糧所)往下街魚貫而行。打頭的是由十幾個七八歲兒童裝扮的"吼班",他們頭紮衝天辮,身著紅袍彩衣,手持木刀棍棒,邊走邊舞刀弄捧,吼嚇街上行人開道;接著是兩匹掛大紅彩球的棗紅大刀,馬上馱著一男一女倆個兒童裝扮的"善財童子",又稱"搭馱";隨後是數匹刀組成護衛的擺馬隊,緊跟的又是鼓弦笙樂隊,龍燈隊、秧歌隊......。從頭對尾,五顏六色,一派神威,浩浩蕩蕩,聲勢壯觀。"神人"身上係著的金屬,馬匹身上的銅鈴,秧歌隊金線棒上鐵環不時撞擊,發出陣陣叮當聲。"叮當大會"的俗名也就由此麵臨是。這個節日的陣勢直到解放後才慢慢被現在"三月會"的內容所逐步代替,人們踩著高撬、耍龍燈。跑旱船,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第四章 太子會
農曆四月初八,是龍街地區的民族傳統節日--龍街太子會。
龍街會又名太子會。進講人民年年祈禱,祭拜太子菩薩,方能按時節下雨,保證按時栽種。然而,久旱無雨,祈禱祭拜無效,人民憤慨之下,將太子菩薩搬到烤得灼熱的幹田中,讓陽光和地熱同進烤曬,迫使它降下雨水,得到了栽種。為了慶祝這次戰勝惡魔的創舉,年年舞龍耍獅、潑水引雨以示人順天意,贏得豐收。
今日龍街盛會,雖從廟會傳來,卻超出龍的新意,獨具一格,盛會隆重,熱鬧非凡。
盛會到來這天,數萬人從四麵八方趕來。附近鄉、縣的,州內的遠道而來的,整條街上,穿紅著綠,人聲鼎沸,挨肩接蹲。擠得水泄不通。
活動開始,在鑼聲、鼓聲、爆竹聲中,麒麟、獅舞,邊耍邊跳開道。旱龍、水龍,金晶光亮。分別兩組壯漢高舉長龍,步入街上的鑼聲鼓點中,引寶在前,龍頭高舉,隨著龍頭的擺動,龍身忽卷忽舒,緩緩向前移進。街道兩旁的住戶人家,遠見雙龍滾動而來,迎龍頭龍身,將早準備好的清水,從窗口、簷口上高高潑下。頓時雙龍滾動,水花四濺,真有龍騰高空。引水降雨之勢;人們歡呼雀躍,真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樂。
在街上耍完一圈,麒麟、獅子靠邊休息,旱龍停在海邊。一對壯漢高舉水龍,下海而去。隻見龍頭龍身龍尾一起一落,在水中翻卷。隨之,在水中忽騰忽沒、忽卷忽舒,忽起忽落,攪得清澈的海水水波層層,浪花飛濺。
耍完水龍,從花箐到街上兩進米的車道上,又獨具風格,十人、二十人一圈,拉起手在月琴、小二胡的伴奏下,彝漢兩族青年男女,跳起歡樂的舞蹈。歌聲、月琴聲、跳腳聲一浪高一浪。從中午開始,通霄達旦。直到第二天中午,方才四散而回,去投入栽種大忙活動。
龍街會自然伴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其他盛會不相上下。獨特的,那就龍的新意,龍的舞耍,龍在街上的壯觀,龍在水中的奇景了。
第五章 服裝節
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三台地區傳統的民族節日--服裝節。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有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名叫阿米尼,在一次跳腳活動中,她愛上勤勞而勇敢的獵人阿塔喜,阿塔喜也深深地愛著她。但阿塔喜父母年老多病,家境十分貧寒,生怕自己的不幸連累了阿米尼,隻能愛在心裏,不敢啟口。一天,阿塔喜在密林中打獵看到了百鳥聚在林中經比美;,一隻五彩繽紛的錦雞,賽過了百鳥,昂著頭站在高處的枝頭,享受百鳥對它的恭維稱讚。阿塔喜張弓搭箭,射下了美麗的錦雞。他提起錦雞,首先想到了阿米尼對自己的千般好,自己卻有不起禮物送給她。於是他把美麗的錦雞送到了阿米尼麵前,卻不敢停留片刻,轉身走了,聰明的阿米尼姑娘,看著美麗的錦雞,心中萬分歡喜,望著遠去的塔喜,卻又十分苦惱。她把錦雞放在床邊,日日夜夜望著錦雞,盼望著塔阿哥早來提親,思謀著今後的生活。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直盼了七七四十九天。錦雞忽然從床頭飛落地上,跳起了優美的舞蹈,那優美的舞姿,歡樂的跳躍,點點滴滴,全象彝家姑娘的跳腳。再一年,即是錦雞,那臉麵有些像自己。她跑出屋,奔到泉水邊就著自己一看,自已就是錦雞,錦雞就是自己,隻不過自己穿著沒有錦雞那麼漂亮。她懷疑塔喜阿哥不打發人來提親,不來和她約會,是嫌她穿得不美。她下定決心,要繡一套比錦雞的金羽銀毛還美麗的衣裳。她天天紡紗,夜夜織布,製出金絲銀線。她照著錦雞冠鳳,繡成比錦雞的冠鳳還美麗的頭帕;她照著錦雞五彩羽衣,繡出了比錦雞五彩羽衣還美麗的衣裳,圍腰繡上了百鳥鳳,飄帶繡上了馬櫻山茶。掛包繡上了高山在河,繡上了花樹木,繡上了飛禽走獸,繡上了星星、月亮、太陽......要繡褲子了,褲子拿什麼做樣子?描花繡朵,怕違反塔喜阿哥的心意,繡牛馬驢羊、豬雞鵝鴨,怕塔喜阿哥不高興;繡蟲蟻魚蝦、瓜果蕎豆,怕塔喜阿哥不喜歡。塔喜阿哥送來了錦雞已滿百日,又是兩相愛後的第九百九十九天。於是她照著錦雞的黑腳杆,連夜縫了青布褲子,又連夜縫了上一道花邊。第二天太陽剛上東山,她忙采來山茶、馬櫻插在頭上,翻過山崗,穿過樹林,走進了阿哥家的垛木房。從此,她們成了一雙美滿的夫妻,過著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