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民族風俗

第一章 撐傘與新郎

阿昌族的小夥子在娶親的時候,要請兩個手腳麻利,動作敏捷的陪郎幫著撐雨傘。因為當新郎要進姑娘家的堂屋時,新娘寨子的年輕姑娘們都要從廊簷兩旁向他潑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濕了,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連陪郎也會得意驕做。據說,這傘是保護新郎免遭傷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個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臘咪,在她六七歲時父母雙亡,靠著哥哥過日子。十六歲時,兩個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臘納的來向臘咪的哥哥提親。因為要娶臘咪的這個小夥子平時嬌生慣養,脾氣不好,甚至連開銷都不會算。為了能娶到臘咪,臘納家的財禮給得十分豐厚,兄弟倆一算,除了辦嫁妝外還能剩下一些用用,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臘咪看不上這個小夥子,她喜歡一個叫臘舍的年輕人。一次對歌後,倆人交換了定情物,並約定了下次見麵的日子。臘咪的兩個哥哥知道臘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臘舍家也送齊了財禮,心裏很不情願。兩個嫂子見臘咪找了這樣一個標致能幹的小夥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澆油,於是兄弟倆就想害死臘舍。

認親的那天,天還很早,臘舍就到了臘咪的寨子。但臘咪的兩個哥哥不讓他進門,說"臘舍是晚上把人領走的,天黑了才能讓他進家門。"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來,臘舍的夥伴放著鞭炮,吹著嗩呐,熱熱鬧鬧地進了臘咪家,臘舍高高興興地走上坷頭,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幾盆冷水從廊簷兩旁劈頭蓋腦地潑下來,隻見眼前閃來兩條白光,臘舍一聲慘叫就倒下了。臘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把自己勒死了。後來,人們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達新娘家門口時撐起傘來遮住新郎,叫做:傘護新郎保全身。因此,這種特殊用處的傘實際是阿昌族新郎的護身符。

第二章 臘灣彝村古婚俗

牟定縣西部寨子山(彝語俄格博),海拔2750米,是縣內最高峰。山腳以上覆蓋著黑黝黝的森林,山頂有片平緩草地,擺著些石頭,插著些木牌,這是臘灣彝族祭祖的神壇。在一條北南向的嶺崗上,由低到高排列著龍鱗似的青瓦房,四周山巒起伏,雲遮霧障。

這就是我企盼已久的彝族山村--臘灣。

廟山、五更堡、拖灣、外彎、嘴子上、米魯地、臘灣等8個自然村組成臘灣行政村,391戶1748人,都是彝族。

臘灣人戀愛是自由的,辦喜事結婚的程序儀式比較傳統,極有民族特色。

首先,男方家長要請媒人去說合,吃了訂親酒,就可以約定"辦喜事"的日子了。

辦喜事這天,男方迎親的隊伍由身穿黑衣的喇叭匠(嗩呐手)在前麵吹奏"迎親調"開路,後麵的人有的牽著一隻黑山羊,有的挑著幾升米,還要象征性挑著些蔬菜、肉、鹽、糖、茶葉,而且一樣不能少,否則就是失禮。

女家待客的酒席上,有兩樣菜不能少,一樣是樹花,一樣是芭蕉。

女家院內也搭著青棚,青棚裏鋪著鬆毛,供桌上供著用油酥米花製作的彩繪喜神,迎親隊伍在女家的長號和鞭炮聲中進門,進門先喝三碗攔門酒。女方村老向迎親的客人敬酒、煙、糖、茶,這叫"四敬"。敬酒時每位客人都是雙手各接一杯。新郎舅舅接過酒,代表新郎家,一杯祭天、地,一杯祭四方,然後敬客人。

敬酒後,在長號與嗩呐聲中,新郎跪在喜神前,女方舅舅為新郎披紅,左右披成十字形。新郎叩拜喜神後,向新娘家的長輩敬酒,也是一人敬雙杯,先敬長輩後敬客人。敬酒後新郎跪在喜神前,雙手將鋪著鬆毛的托盤舉過頭頂,女方長輩往托盤裏放喜錢禮銀。

青棚裏有一個火塘,女方一位女長輩用篩子接過新郎家送給新娘的全套新衣裳,在火塘上篩過,然後送到樓上給新娘換衣裳。

換好衣裳後,母親含著淚水為女兒洗腳喂飯,小伴們唱起悲傷的《哭嫁歌》。

離開父母的時間到了,新娘頭上頂著黑色的蓋頭布(彝族崇尚黑色)。女兒出嫁由母親為她蓋上黑色的布,是對女兒最好的祝福。本家的兄長背著新娘下樓,新娘哭了幾聲,下樓後圍著火塘轉三圈,表示向祖宗、向火神、向娘家告別。

迎新娘隊伍要在夜間進村,夫家燃起了迎親的火把,入村的路口點燃了三堆火,一堆代表新郎家,一堆代表新郎家族,一堆代表新郎所在村。新娘從三堆火上跨過,表明新娘已被新郎的全家、全家族、全村接納,成為其中的一員。

新媳婦進門的時間要在午夜差一點,由伴郎背到青棚內,由伴娘陪著,時辰一到才進家門。堂屋門口拉著一根黑線,線上吊著兩枚銅錢,拴著4個鬆毛紇,兩端各插一柱香,這時長號、嗩呐聲起,新郎從屋內走到門口,新娘從門外走到門口,每人各解一個鬆毛紇,一人拈起一柱香並攏插在一起。新媳婦剛抬腳進門,突然一個躲在門後的婦女往地上摔碎了一個土瓦罐,新媳婦踩著碎瓦片進屋。立即有人將碎瓦片和解下的鬆毛掃起來端出門,一直走到村外不被人看到的地方倒掉。

新人進屋後開始拜堂。拜堂過程中,父母不能露麵,他們在樓上吃酒。

拜堂儀式結束,新媳婦在伴娘簇擁下走出新房與送親的隊伍合在一起。

子時已過,婚宴開始,宴席擺在青棚內,送親的客人進青棚。青棚中間擺著一桌供品,喜神前供著一隻煮熟的豬頭。東家準備了一桌酒菜敬主客,其中有一碗是未切過的青蒜,客人入席後,男方的一位唱梅葛的歌手端著酒盤,一位裝啞巴的負責斟酒、拈菜,先用筷子拈起長蒜苗送到客人麵前,客人用嘴接著。這個儀式叫"彎遙"。梅葛手雙手端酒敬酒,邊敬酒邊唱梅葛調,唱的是彝語,意思是:蒜苗是長的,看你扯得開;夫妻日子是長的,就像這長長的蒜苗一樣。

在喜宴進行中,要跳"瑪咕",也就是老舞,都是老人們在歌舞。之後,還要爬油竿。在眾人歡呼聲中,爬竿手終於爬到了竿頂,拿到了竿頭上的兩根羊肋巴骨後,順利地滑下來。

這兩根羊肋巴骨是行酒的令劍。隻見爬竿手手持羊肋骨指向誰,誰就抬起酒碗一口氣喝下去。直到把擺在油竿下的一桌子酒喝個精光,結婚儀式才算結束。

結婚儀式結束了,新媳婦不落夫家,跟著送親的隊伍回娘家了。

新媳婦走了,新郎趕忙背上糖果、煙酒追著送親的隊伍去女家認嶽父嶽母。

認親後,新郎在丈人家吃頓飯,就往回走。新媳婦也跟著走,但有一個女伴陪著,到了夫家才正式認公婆,新媳婦在婆家住3天,3天有女伴陪著睡。

3天後新娘回娘家,新郎也跟著到丈人家。吃完飯回家,新郎新娘再回到夫家,夫家早準備了一幫年輕小夥把新郎新娘生拉活扯推進新房,從外麵把門一關。這叫"圓房"。

到此,這台婚事才算結束。但新媳婦不落夫家的傳統習俗,使新郎在"圓房"後不得不送妻子回娘家。新娘回娘家後仍住姑娘房,要一直到有了身孕,才能正式到婆家與丈夫居家過日子。

第三章 彝族民風民俗中的道德觀

一般說,彝族的倫理道德沒有係統的理論形式,它往往通過傳統習俗得到全體成員的確認,並在習俗和公事活動中,以人們的各種行為程式體現出來。彝族道德和傳統習俗融為一體,調節著成員個體之間以及他們同彝族整體之間和同外部民族之間的道德關係。正因為彝族的倫理道德是千百年來生活經驗的積累,融彙在彝族風俗禮儀和傳統習慣之中,作為民族心理和精神意識的主要組成部分,因而有著更為直接的社會功能。彝族一直以本民族的團結、和睦、勤勞勇敢、懲惡揚善而自豪,民族道德所產生的良好社會效果令人深思。

彝族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以德為教本,是指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教育為根本,為基礎。家庭教育的內容可以是諸多方麵的,如:德、智、體、美、勞等等。彝族人民認為,在這多方麵的教育中,道德教育為首要的根本的教章。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處人處事、待人接物,成為有道德、有思想的人。家庭是彝族人民的第一個教育者。德為教本,應當說是彝族家庭教育的一個普通的原則。

以身作則,這是對家庭教育者的要求,即對父母家長進行家教的要求。家長應以其言行風範,為子女作出榜樣,使其樂於接受教育。這是彝族人民從事教育的一個普遍的法則。

尊老愛幼,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美德,這一傳統美德,可簡約地歸結為孝與慈這兩種思想。"孝"指孝敬父母長輩。"孝"不僅包括贍養父母長輩,使父母獲得物質生活上的幸福,做到"老有所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尊敬父母長輩,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誌,考慮他們的意見,滿足他們合理的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做到了這些,才算真正做到了"孝"。至於"慈",這是對做父母的長者的要求,要求他們能慈愛自己的子女。作為父母來說,不僅要供給幼小的子女以衣食,更重要的要教育他們如何做人,成為有道德的人。彝族素有"樹大分枝,兒大分家"的習俗。多子女的家庭兒女長大後,往往結婚後另辟新居,父母一般隨幼子居住,兄弟分家時要給父母留下一份"養老田",其餘財產再由兄弟均分,父母的"養老田"歸幼子,幼子毫無怨言地承擔贍養父母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