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華武術起源發展
第6章 序
(一)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曆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鬥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製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製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鬥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
傳說炎黃時代,東方有個以野牛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鬥,特別善於徒搏角抵(摔跌)。他們頭戴牛角或劍戟樣的裝束,當與人交鬥時,除用拳打、腳踢外,最善抓扭對方,用頭頂觸對方,使之不敢接近。後人稱其為"蚩尤戲"。蚩尤的角抵是一種徒手搏鬥,包含賜、打、摔、抵、拿等多種方法,既可用於戰場,又可用於平時演練,對後世對抗性項目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二)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紮、刺、砍等技術,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當時諸侯各國"以兵戰為務",對拳技、臂力、筋骨強壯出眾者都很重視。齊國宰相管仲,為使齊國強盛,實行兵製改革,責令官兵進行實戰性武技訓練,凡是民間有拳勇而不報告者按隱匿人才問罪。每年春秋兩季,齊國都舉行全國性的"角試",選拔武藝高強的豪傑充實到軍隊中去。因麵齊軍舉兵如飛鳥,動兵如閃電,發兵如風雨,前無人敢阻,後無人敢傷,獨出獨入,如入無人之境,趙國人荀況(又稱苟子)目睹齊人崇尚武技的情況,回國後與趙王談起齊國強盛的原因時說:"齊人隆技擊。"而劍本在當時的吳越則十分興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擊劍家就出在越國,時稱"越女"。她不但劍技出眾,而且有一套技擊理論。據《吳越春秋》記載:"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猛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一人當百,百人當萬。"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井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
我們都知道楚漢之爭時鑰"鴻門宴"的曆史事件,其中有一個著名典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
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說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後漢名將甘延壽就是通過"試棄",被選用為"期門"軍職的。
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鬥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木。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僅《漢書?藝文誌》就收錄《劍道》38篇,《手博》6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
(三)隋唐時期,由於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與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停滯狀態相比,武術可以說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舉製",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武藝出眾人才,這從政策上又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練武活動。在隋未就以武功聞名於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間(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鏟平隋未割據勢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聲名大震,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
僧徒一度達2000餘人,練武之風日盛。傳說少林寺稠禪師"拳捷驍武",能"引重千鈞,橫塌壁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四子李元吉驍勇善戰,是率軍獨擋一麵的將軍,而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結納山東豪傑",在秦王府蓄養"勇士"800餘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義》中的曆史人物--尉遲恭、程咬金、秦瓊,他們都是武藝超群的驍將。尉遲恭能空手奪槍,臨陣作戰時,常單槍匹馬衝入敵陣,雖然刀槍如林,終不能傷他,反會被他奪槍刺殺,出入重圍,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與他比試"空手奪槍",元吉執槍躍馬拚殺,尉遲恭左避右閃,不一會兒將元吉手中的搶奪走三次。可以看出當時尉遲恭的武藝已是十分高超了。
當時在軍旅之中,劍已逐漸被刀替代,但民間仍很盛行,不僅武人練,文人也以佩劍、舞劍為榮。濤人李白、杜甫青年時皆學過劍術。將軍斐旻的劍術、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被譽為唐代的三絕。有人讚美斐旻的劍是"劍舞若遊龍,隨風縈且回",難怪畫家吳道子請求斐旻舞劍,以激發創作豪情。更可歎為觀止的是杜甫筆下的公孫大娘舞劍:"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謔如弈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說明當時劍術套路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兩宋時期,內憂外患,戰火頻仍,廣大人民常結社習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此時武技在農村及邊遠地區多側重軍事實用性;而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多側重套路,把武術做為表演內容,統稱"百戲",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的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刀牌"等。"十人般武藝"一詞也出現於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嶽《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此文原意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當時的兵器遠不上18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說中窺見一斑,如《說嶽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傑。
(四)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蒙古統治者限製民間習武,不少武術家隱姓埋名,習武組織也轉為秘密性的民間組織,使武術發展受到極大的抑製。
明代是我國武術全麵大發展的時代。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僅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就記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綿張短打,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
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爭鳴之勢,而且拳名皆以擅長者姓氏命名。明代武術的大發展與明太祖先元璋重視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開。他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這樣,明代不但拳法眾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豐富多彩,開始有勢有法,有拳譜歌訣。這說明脫胎於軍事格鬥技術的武術,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為主的運動形式,並遠遠超過對抗性運動的發展。
以往的武術技巧多靠口傳身授,以文獻形式保留者甚少。由於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風,使武術家著書立說達到鼎盛,而且圖文並茂,保留了珍貴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據統計,除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外,重要的專著還有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猷的《正氣堂集》、鄭若曾的《江南經略》、程宗猷的《耕餘剩技》、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誌》、吳朵的《手臂錄》等。
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滿清貴族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製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於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當時存在許多反清複明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征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
(五)武術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發展,是由於它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武術在平時能滿足民眾強健體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壓迫或強暴則成為禦強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備受欺淩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對武術有著深厚的感情,因麵促進傳播與發展,並使我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術的健身作用更為明確,武術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國家不僅定期舉行武術彙報表演,還在高等師範院校及體育學院開設武術專業,並組織專業人員在繼承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廣收眾家之長,整理出簡化太極拳、中組長拳、初級長拳以及器械套路。為了弘揚民族文化,發展體育運動,全國各地還建立了武術協會,吸引武術愛好者前去習武健身;國家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術運動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城鄉,群眾性的武術運動都廣泛推廣。特別是近幾年來,武術套路在技術風格上。結構布局上、質量和難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還出現了集體比賽的項目,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新成果。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武術也不斷走出國門一展風采,對發展同各國人民的友誼、促進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我國武術最早是傳到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據記載,明代拳師陳元資東渡日本,傳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礎。至於日本的空手道、合氣道,朝鮮的跆拳道,泰國的遢邏拳,菲律賓的棍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武術的影響。
中國作為武術的發源地,近幾年曾派人先後到五大洲60多個國家進行武術表演和交流,不僅宣傳了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同時也增進了國際友誼。目前中國武術已風靡了歐美及其他地區。美國已成立了"全美中國武術協會",芝加哥、紐約、舊金山等城市還成立了"少林功夫學校"。在國際上,武術熱正方興未艾。"功夫"、"少林"、"太極"、"武術"的漢語拚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為英語中的常用詞。
中國武術所具有的健身、技擊、藝術欣賞等作用兼備的獨特功能越來越吸引了國外的武術愛好者。論打鬥技擊,在國外不乏拳擊、空手道等技藝,但這些過於野蠻,缺乏美感,比起內涵豐富的中國功夫來,真是相去甚遠。
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在它的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始終充滿著人民的智慧。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它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武術作為國術、文化瑰寶,不但深受我國人民喜愛,而且也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成為傳播友誼、增進健康的使者。
第7章 武術起源
武術是拳術和武術器械術的總稱。武術是人類自動物界分離出來以後,在與大自然作鬥爭求生存的過程中逐步產生的。
原始社會,"人民少而禽獸眾",原始人類依靠本能的反抗能力,采用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滾翻等動作,與各種野獸進行拚博,並獵取為生活資料,這就是最原始的武術萌芽。
據古物學家研究:僅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生活的野獸就有十幾種之多,如劍齒虎、腫骨鹿、犀牛和中國鬣狗等。當時原始人類就在這種環境中生存著。人們在猛獸世界中生存,以果實根莖作食物,後又以漁獵中取得附加食物(魚類和獵物)同時又在漁獵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獵獲方法。
到了氏族公社時代,部落與部落之間開始經常發生戰鬥。當一個部落的財富刺激另一個部落的貪欲時,使用武力就成了掠奪財富的一種主要手段,正如恩格斯所說:"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以前進行戰鬥,隻是為了對侵略進行報複,或者是為了擴大已經感到不夠的領土;現在進行戰鬥,則純粹是為了掠奪,戰鬥成了經常的職業了。"
因此中國原始社會各氏族之間也發生了不少戰鬥。在這些戰鬥中,遠則用了弓箭、投擲器,近則以棍棒、長矛、刀斧擊打,劈、砍、刺、紮,戰鬥非常激烈,有時一兩個人要對會好幾個人,有攻有防。一旦武器脫手,就要徒手博鬥,使用拳打、腳踢、躲閃、扭摔、跳躍等動作,有時還要空手對器械。
激烈的生存博鬥,要求人們掌握一定的攻防格鬥技能,而經過實踐檢驗並能自覺運用的這種攻防格鬥技能,就是武術的萌芽,並要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得到繼承和發展。到了近代,武術則形成了不同的拳種和流派。
少林拳,又稱外家拳,發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相傳為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達摩所創,所以達摩被尊為少林的初祖。現世傳《達摩易筋經》、《達摩洗髓經》兩種,其序由唐貞觀時期的李靖所撰。一般認為,以上兩書由後人依據《景德傳燈錄》脫胎而成,後人牽強附會為達摩所作,並奉達摩為少林初祖。今有不少武術專著也附會其說,以訛傳訛。
少林拳內容豐富,習練時講究各種基本功的練習,光手法就有:牽緣手、纏手、長短手、分龍手、剪手、斫挑手(切手)、托手、插手、攔手、封手、逼手、擒手、拿手等;掌法則有:鷹爪掌、柳葉掌、虎爪掌、立掌、挑掌、切掌、斫掌、劈掌等。
少林拳套路甚多,有少林拳、少林十二式、少林七十二藝、少林虎戰拳、少林十戰拳、少林脫戰拳、少林羅漢拳、少林合戰拳、少林石頭拳等;另外還有少林小洪拳二路、大洪拳十二路、老洪拳一路、炮拳三路、長拳兩路、梅花拳二路、朝陽拳一路、通臂拳十路、心意門一路、七星拳二路、關東拳二路、青龍出海拳兩路、護身流星拳一路、龍蛇虎豹鶴拳各一路,三十六把小擒拿、七十二把大擒拿,神仙十八跌等,約五十多種。
器械套路有:少林棍法、少林白眉棍法、少林刀、少林雙刀、少林十三劍、以及長短軟硬十八般兵器等。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遊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提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迎門鐵扇等百餘種擊法。
第8章 論古代武術與古代軍事技術的異同關係
古代武術和古代軍事技術同源異流,二者既相聯係又有區別,在發展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交互作用。
從曆史的視角出發,中國的傳統國粹--古老的武術始終與軍事保持著密切的聯係。無論是古代武術還是現代武術,在他們的發展曆程中無不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從軍事技能、軍事謀略、軍事原則等方麵積極吸取對自身有益的成分。正是由於武術與軍事存在著種種緊密的聯係,因而,在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古代武術應分為古代軍事武術和民間武術兩類。古代武術到底應不應該分為軍事武術和民間武術?古代武術與古代軍事武藝、古代武術與民間武術他們之間到底是包容與被包容的上下位關係呢?還是同位關係?抑或其他?基於對以上這些問題的思考,本文闡述幾點個人看法,以就教於大家。
1.古代武術與古代軍事技術同源異流
眾所周知,古代武術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去。同樣各種早期的軍事活動技能也能在原始的狩獵活動中尋覓到自己童年時代幼稚的身影。在那個時代,狩獵的過程不僅使原始人創造了大量鋒利的生產工具,而且也培養了他們搏殺的技能。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私有製的產生,部落戰爭頻繁出現,使最初人與獸鬥的搏殺技能向人與人鬥的格鬥技能迅速轉化。戰爭所需要的一切格鬥技術,包括兵器落後的情況下,於實戰中有重要作用的徒手搏鬥技術在內的一係列攻防技術開始從生產技術中分離出來,通過戰爭實踐而發展成為獨立的技術領域。戰鬥經驗的總結和技藝的傳授,既是軍事鬥爭的需要,也蘊涵著武術的萌芽。這一時期,武術與軍事技能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二者往往合而為一,混融一體,武術尚處在原始朦朧狀態之中,需要借助、依附於軍隊、軍事訓練、軍事技藝而存在。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奴隸製的崩潰,"王官之學"趨於失墜,原先由奴隸主貴族在軍隊和教育方麵壟斷武術的局麵被打破了,武術開始走向民間。一方麵,"士"的文武分途,導致"文者益文、武者益武",在社會上出現了專門憑借武藝本領立足為生的職業武士群,這為武術在下層社會的傳習提供了師資保證。另一方麵,列國混戰、攻伐激烈,為了生存與兼並,各諸侯國都非常重視武備,紛紛推行一係列新的軍訓製度和選拔將士的國策。如齊國的"技擊"製度,魏國的"武卒"製度,秦國的"銳士"製度。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更是把"有勇不薦"定為"其罪五":"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則不告,謂之蔽才,其罪五。""'這些國策的製定與推行極大地激發了民間習武的積極性,民間習武之風日盛。如相博、鬥劍等各種較武娛樂、技擊對抗活動大行王宮內外,蔚成風氣。《莊子·說劍篇》記載,"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列子》記晉國貴族範於華門下眾多武士時常較力比武,"雖傷破於前不用介意,終日夜以此為戲樂,國殆成俗"。不僅權貴好勇尚武,社會平民亦是如此。每當春秋兩季,各地武藝高強之士常常雲集在一些進行競藝較量,切磋武藝。《管子·七法》記敘了當時比武的盛況,"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收天下之豪傑,有天-F駿雄。故舉之如飛鳥,動之如雷電,發之如風雨。莫當其前,莫害其後,獨出獨入,莫敢禁圍。"正是由於習武活動在民間的勃然興起,武術在民間尋找到了更加適合自身生長的土壤,從而開始走上了一條有別於軍事技術發展的道路。隨後,在中國古代武術不斷演變、發展、成熟的數千年的曆程中,雖然軍事技藝始終與其保持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也一直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民間武術始終是其主流。而且,古代武術體係的最終形成也是以民間武術流振的成熟為標誌。因此,從宏觀上我們認為,古代武術其實質就是指廣泛流行於民間的、以個體性為特征的武術。它與流行於軍旅當中,由軍事陣戰中總結出來的,適用於戰場的軍事技術,如騎馬、射箭、膂力、負重、行軍、陣形、盾牌刀、槍矛、越澗以及它們的延伸--馬術、舉重、競走、跳遠等等,既相聯係又有區別,可謂是同源而異流。
2.古代武術與古代軍事技術的差異
從社會載體看,古代武術廣泛流行於民間社會,由於特殊的滋生、成長環境,很早就出現了脫離軍陣實用的傾向,其內容與功能都朝著龐雜化的方向發展。而軍事技術則主要依存於軍中,始終受戰爭需要的製約,為實戰服務。戰場上最大限度的殺傷敵人,保全自己,取得勝利是其唯一的價值目標。這種價值取向、目標追求上的分歧導致了古代武術與古代軍事技術在技擊特性、技術方法、器械形製以及社會功能等方麵的迥然相異。
首先,軍事技術是用於"開大陣、對大敵"的軍陣群鬥,在技擊特性上強調臨陣實效性和集體性,不提倡個人勇力。即使是以"技擊"聞名的"齊人",荀子也認識到"其技也,得一首則賜贖錙金,無本賞矣。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焉離耳,若飛鳥然,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孫子兵法軍爭篇》亦把"勇者不得獨進"立為一條法令,"有非令而進退者"便要治其罪。由此可見,軍事技術在技擊上講究的是紀律嚴明的"束伍"和"齊勇",反對隻講個人勇力的"匹夫之勇"。相比較之下,民間武術中雖然也保存有不少有實用價值的東西,但主要是用於小規模的"私鬥"和"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之類個對個的格鬥,缺乏直接和普遍運用於軍陣的價值。它的格殺技巧總是以人自為戰的設想來發展的,因而比較偏重個人的勇力技藝。這種技擊上的集體性與個體性的不同,使軍事技術與民間武術在技術方法、器械形製上表現出巨大的差異。
具體而言,技術方法上,軍事技術講究簡潔實用,排斥花套、花法,動作較為單一。通常以簡潔實效,便於掌握的擊、刺、戳等為常見內容。"臨敵便捷,可望常勝者,無過'大封大辟'為最上。"13,明戚繼光《紀效新書賞罰篇》教育士兵說,"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何良臣在《陣紀》中也指出"花刀、花槍、套棍、滾杈之類,誠無濟於實用,雖為美觀,抑何益於技哉?是以為軍中之切忌者,在套子武藝。"這些訓示都是從練兵的實效出發,強調了軍事技術的臨敵實用性。中國古代戰爭曆來講究"陣戰","千百人列隊而前","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隻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跳動。"因此,民間武術中那些閃輾騰挪、吞吐收放、指東打西的花招、花法,在戰場上不可能也不允許派上用場。
同樣,軍隊中的兵械形製、規格、裝備也是與大兵團作戰方式相適應的。遠射、闊刀與長柄格鬥器械,由於在戰陣中切合實用,所以一直是軍中之主要兵器。如"長槍鋒要輕利","狼筅要利刃",弓箭手要負"鐵鏃三十枝,大腰刀一把,解首一反""'等等。武舉中的"刀、弓、石、馬步射"等武考內容也均是從純粹的軍事角度出發,與行軍作戰直接相關。民間武術則不然,首先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除了保持有一定的攻防技擊實效之外,還由於不斷受到雜技、舞蹈、戲曲的影響,逐漸演化出"周旋左右,滿片花草"的"套子武藝",從表演、觀賞的角度出發,增添了許多"無預與大戰之技"的虛花招法。從而在技術體係、器械形製上日益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即使是某些具有攻防效用的內容,也由於是從小規模的"私鬥"發展起來的,與大規模的軍陣實戰相距甚遠。《紀效新書論鄉兵》中"或曰:如今鄉兵所執所習,亦可用否?戚子曰"...·如鄉兵所執,名為鏜、叉、鈀者,橫頭用,無刃、鐵梁,柄頭用平頂鐵箍,長不逾眉。其所習之法,又前後左右回頭跳舞,雙手平拿,兩頭所餘不過一尺。平日在鄉黨爭鬥,每打必勝,逆自謂無敵,雖有他師教以正彀,皆不聽,蓋渠用之利,習之成,信之深故也,殊不知此器此習乃鄉中互相爭鬥用之,彼此皆然,且恐以刃傷人,得罪必重,故隻用此物打傷,就或打死,終非刃殺之意。其賊來也,利刃長鋒二丈有餘,乃身寸餘應刃而斃。以一尺無刃之物,而當一二丈利渺之鋒,就能見肉分槍,亦隻格得他開去,不及我身幸矣,便終日對局,豈能跳過一二丈之遠以中彼哉?就使中彼,不過打一擊,苟不中在頭額,便能死人否?賊亦得返刃於我也,逆而執之,反為所誤。"這一段論述生動地說明了用於"鄉黨爭鬥"的民間武藝與"真殺實搏"、"殺賊救命"的軍旅武藝之間的差距。在器械武藝方麵,許多被軍中淘汰了的兵器技藝依然在民間得以寄存,繼續發展。最為典型的就是劍與劍術。劍自東漢以後,基本上從軍隊中淘汰,然而它在民間卻廣受歡迎,經久不衰。其它許多兵器也是如此。如流星錘等。
其次,由於受古代導引、養生思想的影響,武術還衍生出許多"僑舉翕張,以作其氣"的健身技法和功法,在習拳練武的同時兼習導引行氣,這就使民間武術在社會功能上突破了軍事技術的束縛,向多元化的社會功能發展。"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神與氣合,氣與身合",強調形神俱練,內外互導的有序配合,這些都是軍事技術所沒有的內容。由此可見,民間武術對軍陣實戰的疏離,使它在內涵與外延上都較軍事技術更為繁雜、豐富,從而呈現出迥異而迷人的特質。
3.古代武術與古代軍事技術的交互作用
盡管古代武術與古代軍事技藝存在著種種差異,但二者並非絕然對立。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武術與軍事技藝始終保持著親密的聯係,相互發生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從軍事技藝的角度看,古代軍事技術對古代武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兵者,國之大事"也,自古以來,軍事在國家生活中始終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曆來都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為了滿足國家對軍事的需要,國家常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發展武備,想方設法地增強軍事實力。對軍事的重視必然導致對武藝的重視,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將士的選拔與訓練。《孫子兵法篡卒》中說"兵之勝在於篡卒,其勇在於製。"《管子七法》中也說"為兵之數:存乎聚財,而財無敵;存乎論工,而工無敵;存乎製器,而器無敵;存乎選士,而士無敵;存乎服習,而服習無敵;故兵未出境,而無敵者八......"。戰國時期的兵家吳起在與魏武侯議論如何選兵練兵時也指出:"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從上述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聚積財富,搜羅人才,訓練精銳部隊,製造精良兵器,常常是統治者的強兵治國之道。
針對將士的選拔與培養,曆代都有一係列的辦法與製度,如戰國時代齊、魏、秦的"技擊"、"武卒"、"銳士"製度;始於唐的"武舉製";宋、明、清的"武學"等等。這些選拔軍事人才、鼓勵練兵習武的措施,首先對武術本身有重要的推廣作用。仕宦利祿之誘,激發了更多的人的習武熱情,尤其是出身寒微的下層平民與士兵,籍武藝入選軍中,憑軍功而晉升騰達,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而且,在社會動蕩時期,民間許多人習武大多是為了準備從軍。明末遺民吳殳曾說:"餘少時見中原多事,尚得見用,必於兵事,故常於裏中諸少年馳射於郊,習讀孫武,戚繼光之書,攻求其故","若止眩俗,不能殺中原流賊者,吾不學也"。其次,選拔武勇的條件與標本對民間習武的內容常常發生重大的影響,有許多本屆軍事技術的技藝,如"射箭"、"投石"、"翹關"等在民間得到了較大的普及。"寓兵於農"的軍事政策進一步使各種軍事技藝在民間空前的發展起來,這對後來各具特色的地方武藝的形成有不小的影響。與此同時,對土兵武藝訓練的重視,使一些軍事家自覺的對各種軍事技術進行總結、概括,從而促進了武術與兵家謀略的結合,推動丁武術訓練理論、戰術思想的發展。
武術器械也是隨著戰爭的發展而發展的。從人類文明起始,人類總是把自己生產力進步的最新成果運用於戰爭。戰爭方式的演變,直接影響著武器的使用與改進。早期一器多用的兵器形製被高度精練、便利所替代,如弓弩刀槍等,兵器的種類和數量由簡單向複雜發展。那些古老的、形製特殊的兵器,由於缺乏臨陣實用性而逐漸被軍中淘汰,有的自此絕滅,有的被民間吸收、改造,成為民間"十八般兵器"庫中的一種。總之,適應不同時期陣戰發展需要而產生的長兵、遠射、短兵器械,極大地豐富了後世武術演練器械的種類和數量,對中國武術蔚為壯觀的各式各類器械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另一方麵,民間武術對古代軍事技術亦存在重要的補充作用。拳法一直是民間武術的主體,雖然無預於大戰,但能"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是初人藝之門。因此,軍事訓練也吸收了不少樸實無華的拳法作為士兵活動身體,掌握器械技法的基礎。同時,軍隊從民間征集士兵,有武技的人隨時可能應召人伍,被選拔入伍的士兵常將其掌握的武技帶入軍中,那些適合軍陣實戰需要的技術自然被保留在軍中,從而有助於軍事技術的發展。而當大批將士解甲歸田時,他們又會將其所掌握的軍中技藝帶回民間。明末戰將陳王廷解甲歸田後,"忙來時耕田,閑來時造拳",便是其生動一例。古代軍事技術與古代武術就在這樣的雙向交流過程中不斷地相互吸收、相互促進,從而得到推廣、發展和完善。
4,結束語
自春秋時期武術流向民間以降,古代武術從軍事陣戰中剝離出來,在民間廣袤的社會土壤中不斷滋生、成長,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個性特質。古代武術其實質主要就是指廣泛流行於民間的,以個體性為特征的武術,它與流行於軍隊中的軍事技藝既相聯係,又相區別。在整個古代武術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軍事、軍事技術始終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不能因此就以軍事武藝來等同於古代武術,同時也不能簡單地把古代武術劃分為軍事武術和民間武術兩大類。從曆史的角度,辨證地分析古代武術與古代軍事技藝之間的異同,是我們探索、研究武術與軍事複雜的淵源關係所必需始終堅持的。
第9章 苗刀源流簡介
苗刀,亦稱陌刀,長刀或雙手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漢代就已有其雛形,並逐漸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兵器之一。
後來,隨著中日文化的交流,中國的長刀輸入日本。魏明帝時,在回贈倭人(日本人)的禮品中,就有五尺刀兩口(據《三國誌·魏書·倭》的記載)。另據《中國古代兵器論叢,(楊泓著,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中說:'南北朝以後,鋼刀一直是主要的步兵和騎兵武器,在唐代軍隊的標準裝備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所以《唐六典》武庫:令條有刀製而無劍製,其中刀製有四:即儀刀,鄣刀,橫刀和陌刀,後麵的兩種是部隊的主要兵器'。說明苗刀在唐朝已經出現,並在部隊的配備中已成建製。這部書中還說:"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
《新唐書》中說:"李嗣業字嗣業,京兆高陵人。長七尺,膂力絕眾。開元中,縱安西都護來曜討十姓蘇祿,先登甫虜,累功署昭武校尉。後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海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高仙芝討勃律,署嗣業及中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軍"。"天寶十二載,加驃騎大將軍。"(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
"廣平王收長安,嗣業統前軍,陣於香積祠北。賊酋李歸仁擁精騎薄戰,王師注矢逐之,走未及營,賊大出,掩追騎,還蹂王師,於是亂不成陣。嗣業謂子儀曰:(即郭子儀)'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即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複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歸仁匿兵營左,覘軍勢,五分回紇銳兵擊其伏,嗣業出賊背合攻之,自日午至昃,斬首六萬級,填澗壑死幾半,賊東走,遂平長安。"
苗刀傳人日本後,到明代初年,日本國內武術勢力崛起,武藝發展很快,尤以刀術最負盛名,引起中國戰將和武術家的重視。
至明朝中葉,倭寇始犯中國,多使用長刀(即苗刀),故後人亦稱苗刀為倭刀。據古籍載:"彼以此跳躍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善躍,一逆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可見當時日本刀法之精湛。
程宗猷在《單刀法選》中說:"今以倭刀為式,刀長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又說:"器名單刀,以雙手握一刀也,其技擅之倭奴。"曆史上的苗刀有勢、有法,但無名(動作名稱)。至明末時,程宗猷才"依勢取像撰其名法其勢"著成流傳至今的《單刀法選》。至清初,吳殳對此刀法又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整理,著成《單刀圖說》一書,還編寫了雙手刀《十八勢》。
苗刀在我國代代相傳。清末民初,聞名南北的劉玉春(獨流人)將此刀法傳其弟子郭長生(恩普),1927年中央國術館成立,館長張之江聘郭長生為中央國術館苗刀教授,並把苗刀列為國術館的必修課。苗刀原隻有一路,其動作多係基本刀勢。後經郭長生把左把槍和通背拳的精華揉進了苗刀中,並編出了具有實戰意義的苗刀二路。
第10章 中國劍簡史
人類社會的發展出期,工具和兵器是不可分的,隨著社會的複雜化以及工藝的進步,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色色的改變,兵器於是在此時產生了較為明確的定義;它與獵具、工具所不同的是:兵器專門意指人與人武力鬥爭的器具,扮演著令人又敬又怕的矛盾角色,千載之下,常生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歎。
到目前為止,人類似乎仍脫離不了戰爭,古代的刀劍卻已然脫離了戰場(軍用刀除外),盡管如此,與生俱來的狩獵本能,仍使我們對刀劍有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情,或許,這也是尊崇古人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吧,促使我們不時回顧,並從中得到啟發。
為了與後來的槍炮火箭等產生熱能的火器有所區分,一般將兵器分為分熱兵器和冷兵器兩種,本文隻針對冷兵器-特別是刀和劍的部份來加以簡單的介紹,並將中國古代刀劍的發展大略區分為三個階段。
前期
殷商之前,由於史料及實物的缺乏,我們對當時的戰爭型態與兵器的運用方式仍少有了解,因此直至目前為止的研究一般均以殷商為起點,並將我國早期的戰爭型態分為車戰、步戰與騎戰三個過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車戰為主,戰國時期則以步戰代之,秦至漢初逐漸轉為以騎兵主導戰場;從對戰爭型態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刀劍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對刀劍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商朝的步兵單位采十進位製,稱「什」(戰車甲士則以三人為一單位),此製延續至周初,之後以五人為一基本的編製單位,稱「伍」,每五個「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個方陣,稱「兩」,「兩」即是最基本的戰術編組,在每一伍中,成員彼此熟悉,平時一起下田勞動,戰時互相呼應支援,這是生死與共的緊密關係,也形成了軍隊牢不可破的基礎。
伍並不單憑個人的技藝或體能,它是一個組織化的武裝力量,個人發揮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達到最高的整體戰力;按「司馬法」所言:「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短兵在前,長兵在後,分別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換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長,最後的弓手以前四人為縱深,可以不斷地以箭射遠,同時指揮全伍,這些步卒根據現有的戰國圖案,是都佩有銅劍的,可在近身肉搏時用以刺殺敵人。
青銅的使用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人類進入了青銅器時期,在中國也不例外;由於銅加入了鉛和錫之後形成青銅合金,硬度高而熔點低,容易加工,逐漸取代了石器,人類的工具從此進入以金屬為主要素材的階段。
依據記載,戰國時期的工匠以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充分的掌握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二,謂之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與韌度,而大刃則硬度更高,但韌度稍差一些,<考工記>上所提出的比例,經過現代科學的驗證,是相當正確的。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青銅器氧化後常常在表麵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對器體反倒有保護的功用,雖經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鐵器除了極少數經過表麵處理的,往往鏽蝕殆盡,使得我們在考證出土的文物時相當困難,這是如今對唐宋兵器的了解遠不如戰國兵器的原因。
青銅刀劍的發展
青銅的特點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從出土的實物中可以證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頗為原始,單刃曲背,若作為攻擊性武器的話,恐怕稍嫌單薄脆弱了些,事實上,當時的刀作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還大於護身,真正作為兵器的,應該是長於刺擊的劍。
早期的青銅劍約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僅長十餘公分,直脊雙刃,劍身扁闊,柄以木片夾束,亦無劍格,而後發展出固定的形製,除了兩段收束的劍身外,並有了格、莖、箍、首的完整握柄,長度在四十公分之內,劍柄以絲麻筋皮等物纏繞,方便持握,主要以木作鞘;在未來的千年間,這種劍的造型逐步邁向成熟,並作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躍於戰場上。
青銅劍的盛行與中國古代戰爭的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商代到春秋之時,正式的戰爭以車戰為主,接戰的範圍、回旋的空間較大,因此戰車上的「士」較常用的武器是戈或矛,劍隻在近戰或肉搏時使用,而劍能刺能砍、兩麵開刃的特點以當時的條件來說,的確具有優勢,隨著鍛冶技術的發展,劍的長度逐漸增長到五、六十公分,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期。
吳越的名劍
春秋時期,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卻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我們由現存的實物可以充分證明此點,其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尤其是劍身的表麵處理,不但具有神秘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
此時,鋼鐵製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許對於青銅兵器的鍛冶技術已累積了足夠的知識,又或許摺疊鋼的技術本來就承襲自打造青銅兵器的經驗,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鋼鐵兵器,其水準的確領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幹將等人,鏈就一批千古名劍:幹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即使實物不存,它們的赫赫威名仍令我們心馳神往;『吳越春秋』中記載薛燭評純鉤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如芙蓉始生於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以及: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劍身上的摺疊花紋而言,當我們看到古代刀劍上的花紋時,才能體會古人所言實非虛語。
秦朝的長劍
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製也有變化,長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麵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曾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鏽,陝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製,而其他兵器如:鈹、矛、殳、鏃等也都是應用此法。
這種長度的青銅劍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於青銅硬而脆的性質,過長的劍極易折斷,因此劍的長度曆來是受到限製的,秦代的長劍硬度一如經過處理的中碳鋼,卻能具有這種長度,出土之後頗令人不敢置信,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其劍身有規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劍身寬度逐段變窄,而厚度則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達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據說兵馬俑出土時有過大量碎片壓住青銅長劍的實例,移開碎片後,長劍立即反彈恢複原狀,可見這種青銅劍韌性之優良;此時可說是青銅兵器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高峰。
鐵劍取代青銅
鋼鐵兵器正式裝備部隊後,因為硬度和韌度都明顯地優於青銅,也由於騎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衝鋒陷陣、馬上接戰的戰術需要,對兵器的強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漢末年時,鋼鐵兵器幾已完全取代了青銅,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數百年的交替期間,同時也是青銅兵器的發展巔峰,無論長度、硬度、韌度,在曆史舞台上展現其最後的燦爛風華。
中期
秦朝統一六國,其軍容之壯盛、裝備知優良,從兵馬俑的實證中可以窺見一二;從秦開始,戰場逐漸由騎兵主導,以強大的軍力、高度的機動性,控製著越來越龐大的帝國。
劍的沒落
騎兵既然成為軍隊的功擊主力,伴隨而來的是戰術的改變與裝備的革新,由於騎兵衝鋒的速度極快,單手施力的長劍固然仍能直刺敵人,予以重創,但衝力之大也足可把騎兵拉下馬來,陷入挨打的困境,因此,馬上的短兵顯然要特重其切削的性能,加上強韌的鐵器也已相當成熟,長劍於是漸漸為長刀所取代,並在漢代末期完全退出戰場,但是它的象徵意義卻從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褪過色,甚至還結合了道家的神秘色彩,被蓋上一層玄之又玄的厚厚麵紗。
這個時期的長劍常以玉石為裝具,千年之後,長劍已朽,玉劍飾卻已其精美的質地與紋飾為人珍愛,成為玉器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品目;除此之外,劍術也一直受到重視,不論王公貴族、武林豪俠,仍然喜歡練劍、佩劍,我們可以說:劍雖然在戰場上沒落了,但在民間它始終保有王者的地位。
環首鐵刀
這種在西漢時期發展的新兵直身而單刃,劍首成扁圓的環形,一般稱之為「環首鐵刀」,沒有明顯的劍格,柄以木片夾束,再緊縛粗繩,因長於砍劈而迅速地取代長劍,也由於需求量大增,漢武帝時在全國各地設立鐵官,專管鐵器生產,而冶煉方麵也有長足的進步,東漢時使用百鏈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使之更加強韌鋒利,隨著漢朝對四方的經略,東及日本、西達西域,可說威名遠播,這種形製也一直延用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當時的日本對環首鐵刀全盤接收,並著手仿製,對後來日本刀的發展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至今仍保有不少實物可茲證明。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雙附耳式的佩係法,改變了配刀的方式,這種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此時也發展出新的刀型,刀身略彎,刀尖前銳後斜,更適於劈砍,其形製與後世的刀型已十分接近。
唐刀
唐朝時又發展出新的刀型,刀首無環,柄部以木夾裹鐵莖,外纏絲繩,刀首包裹金屬飾件,刀柄與鞘均鑲金刊嵌玉、裹以鮫革,裝飾華麗非常,日本稱之為「唐樣大刀」,至今正倉院中仍有同一型式的傳世品可供參考,日本人在精心模仿之後,以此為基礎而發展出後來的武士刀。
除了短柄長刀之外,唐代還有一種長柄的大刀,長一丈(約三米),稱為「陌刀」,威力極強,步兵持之以橫向密集隊形列於陣前,「如牆而進」,但唐以後就未見使用的記載了。
西域民族的刀
這個時期是一個十分開放的時代,各民族交流頻繁,中亞的「大馬士革鋼」(我國稱為「镔鐵」)經由絲路在此時傳入,這種镔鐵並非一般的摺疊鋼,呈現著特殊的細碎花紋,製作方法至今成謎,自古以來,得之者視若至寶,它的鋒利、強韌、耐蝕直可傲視古今;唐代與西域的關係極其密切,取得這種寶刀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知是否取得這種技術?當時波斯、大食人來華者頗眾,其中可有能匠?又或者彼國視為密技、不許外傳,然而中唐時與大食的征戰,也有可能俘獲亦未可知?凡此種種,有待未來專家學者的研究。
後期
五代至宋之間,新的戰爭型態又蘊釀成形,由於火藥的發明與使用,熱兵器登上了曆史舞台,這是宋代戰爭的一大特點,此時的騎兵戰力相當有限,主要以步戰、城池攻防戰與水戰為多,在短柄兵器上,則吸收了西北少數民族的風格。在長柄的兵器方麵,則有大刀、戟、斧、鉤、鎚等。
蒙古與阿拉伯的交會
元朝雖是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但流傳下來的兵器實物卻非常的少,蒙古軍長於騎戰,人人馬術嫻熟,行動飄忽而快捷,使用利於砍削的馬刀或腰刀是很合理的,同時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以如此強大的軍事隊伍而言,其兵器的質量必有可觀;文獻中曾記載蒙古軍征服阿拉伯時,曾擄掠當地的能工巧匠隨軍征戰,以當時「大馬士革鋼」冶煉技術之精湛,其兵器之形製、製作工藝等,必定因此有所改良或提升。
另一個旁證是:其他的文獻也提及,女真興起之時,因與蒙古諦盟,獲得蒙古的協助,兵器的製作技術遂得以大幅進展;以蒙古在明代的不振,卻能以精良的技術支援女真,說是元朝所遺是相當可能的,此點相信在未來必可由考古實物得到佐證。
戚家刀與抗倭戰爭
明代的火器發展已漸成熟,遠射的火炮已基本上取代了炮與床弩,但單兵使用的火器如鳥銃等,因裝填費時,未至完全實用的程度,所以刀、矛、弓箭等傳統兵器仍為步兵之基本裝備,並因倭寇的侵擾而有重大的變革。
當時的軍隊在接戰倭寇,時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傷極重,爾後發展出厚背砍刀相抗,雖不再易斷,但一經正麵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傷敵,況且器又沉重,遠不如日本刀的靈動沉猛;為長久之計,抗倭名將戚繼光遂上書建議,向日本政府訂製軍刀一批,其形製基本上是中國式的,但製法卻是日本風格,這批為數數千的中日混血軍刀在戰場上有優異的表現,戚繼光於是以此進行仿製與改良,稱「戚家刀」,刀形狹長,具有優美彎弧,護手與刃的相接處裝有吞口,麵長背短,可增加刀的強度,清代腰刀一度保留了這個特點。
日本刀的影響還顯現在另一種長刀上,這種刀長約二米,具有長柄,以利雙手握持,頗似苗刀,由步兵使用,殺傷力極大。
龍泉劍
雖然劍在戰場上已無用武之地,但正式場合仍以佩劍為主,民間亦多習練劍術者,即使文弱書生,也總喜歡在書房掛上一把長劍,以示文武合一,道教更以之為法器,配合穿鑿附會的傳說,使得劍的本色一時竟模糊起來,充斥著許多不具實用性能的劍器,至今仍數常見,以浙江龍泉出產最多;龍泉於明清兩代均以製刀劍聞名,因用料精良、製作嚴謹而享有聲譽,最盛時,僅此一地,刀劍號竟達數十家之多,爾後以需求日盛,力求大量生產,而識貨者日少,所作徒具劍形,淪為壁上莊飾,技藝遂日漸中落,我們常見龍泉所出之七星寶劍,但少有佳作,即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