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土爾扈特部落的來源
第一章 名稱的由來和涵義
土爾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們自古就生息在我國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個勤勞、勇敢,有著光榮曆史的部落。每一個民族都由部落形成,每一個部落都有他的名稱和涵義,弄清他的名稱和涵義的由來,有利於闡述部落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的曆史。
早在唐朝時期我國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記載,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記載,史稱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稱"瓦剌",清朝稱"厄魯特"、"額魯特"、"衛拉特",外文書籍又稱為"卡爾梅克"、"克爾梅克"、"哥爾梅克"。
"斡亦剌惕"(Oira或oirai)是蒙古語,它最早的含義比較普遍的解釋有兩種:一種含有蒙古語"衛拉"(Oira)即"近親""鄰親"的意思,有"近親者"、"鄰近者"、"同盟者"的含義。後一種說法比較可信,這不僅從語義上來解釋,語源"oi"作"森林"解釋。Ara作"民"解釋,合成語為"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據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類型來稱謂的。他們曾經過著林中采集漁獵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稱他們為"槐園亦兒堅"。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隨著曆史的變遷,明代西蒙古出現了"大小四衛拉特聯盟",衛拉特一詞更具有"親近者""同盟者""聯盟者"的實際意義和詞源意義,尤其是18、19世紀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國史學家認為"聯盟說"更合理。從四衛拉特聯盟角度分析,前一種說法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俄國的布裏亞特蒙古學者多爾濟班紮羅夫則認為衛拉特是由"衛"(Oi)--"林木森林"--加"阿拉特"(ara)--"百姓"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們普遍認為,多爾濟班紮羅夫的解釋更接近事實,理由較充分,頗具權威性。
土爾扈特部落是我國衛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個部落。
曆史的記載中,土爾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稱翁罕。據波斯曆史學家拉施特《史集》記載,王罕所率領的是克列特部。"克列特"一詞,蒙古語古老的形式是erle(客列亦惕)現在發音為ere。土爾扈特一詞與克列特有著密切的聯係,"克列特"有"包圍"、"警衛"的意思,因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確曾充任過成吉思汗的護衛。而土爾扈特方言中"護衛軍"亦稱土爾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稱為土爾扈特。從古老的族源學考證,"克列特"原是土爾扈特部落的一個姓氏,王罕的姓就為"克列特",以後發展成為一個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設立的烏納恩素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個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屬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廣,人數最多,文化素質最高,權力最大,曆史最悠久。在西蒙古專門使用的一種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爾扈特"一詞的詞根中還有"強大、強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詞的詞根中也有"強大"、"強盛"之意。土爾扈特一詞從客列亦惕一詞演變而來,土爾扈特無論從哪一種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強大"、"強盛"之意的詞根。還有的史學家認為,土爾扈特人善於騎馬作戰,繳獲俘虜較多,並融合於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部落,部落實屬強大,因而有了"強大、強盛"的名稱。漢文原來翻譯"土爾扈特"一詞還有"剩人"、"餘人"或"剩下的部落"、"餘下的部落"的意思,意為剩餘在俄國的最後一批人、一個部落。對"土爾扈特"一詞還有一些其他的解釋,但第一種說法學術界認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實。
外文書籍中稱"土爾扈特部落"或總稱1628年西遷至俄國土爾扈特部落為首的衛拉特各部為"卡爾梅克"、"克爾梅克"、"哥爾梅克"、"禹爾梅克",這些都是漢語的音譯。"卡爾梅克"這一名稱,是巴什基爾人看到伏爾加河沿岸來了一群遊牧民,驚呼為卡爾梅克,按巴什基爾語(alm.almn),其意為"遷移者"、"遷涉者"、"流浪者"、"西遷者"。這一詞意,均被漢、俄、蒙文史學者直譯。據帕拉斯的說法,是"留下""留下來的人"之意,是根據民族詞源學(動詞)卡爾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爾扈特人,以區別於那些皈依東正教的土爾扈特人。還有一層意思是:1628年後和鄂爾勒克領導土爾扈特部落西遷至伏爾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鄉心重,暫時回了準噶爾盆地。"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當時定居的土爾扈特部落,而沒有回準噶爾的部落人。據伯希和《卡爾梅克曆史評注》第一節《給卡爾梅克人起的各種名稱》一文中費舍爾的看法,卡爾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文森認為,之所以如此稱呼卡爾梅克人,是因為他的頭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
對於"卡爾梅克"一詞的使用範圍,科特維奇在他寫的《有關17-18世紀對土爾扈特人關係的俄國檔案資料》中提出:在俄國和外國的檔案材料中,常使用三個術語來表示俄國的衛拉特人:"土爾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爾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衛拉特"出自中國漢文史料。據布萊特耐德爾的說法:"卡爾梅克"一詞,在1398年已為人知曉,"留下"、"留下的人"的詞意,似乎是表示那些異教徒衛拉特人,以區別於皈依伊斯蘭教的東幹人。而"卡爾梅克"這個詞以後表示那批住在伏爾加河、頓河、烏拉爾河一帶的衛拉特人,已習慣於"卡爾梅克"這個名稱,而遺忘了古名--衛拉特、客列亦惕、土爾扈特。
土爾扈特一詞的語源、含義,蒙古史的學者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都在努力發掘充足的曆史涵義和語言依據,因此,"土爾扈特"一詞的確切含義有待於深入研究。
第二章 土爾扈特部落的印記、口號、係譜
印記、口號、係譜是遊牧民族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一種文化。
印記:土爾扈特人以遊牧為主,牲畜是牧民賴以生存的基礎。牲畜互相混雜,到處流動,難以識別,往往和鄰近的部落、氏族、宗族互相混雜,而產生糾紛。"為了分辨自己宗族、氏族、部落,以至個人家庭的牲畜,減少矛盾和糾紛,他們在牛、馬、駝、騾、驢、鹿大牲畜身上打上印記。"
印記還是奴隸主管理奴隸的一種殘酷方法。古代奴隸主為了防止奴隸逃亡,往往在奴隸的臉上和身上打上印記,以區別於奴隸主、自由民和屬民的標誌,最早的紋身始於印記。由於給奴隸打印記遭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反對,奴隸印記由臉上轉到打在手上,以後轉到打在身上。隨著部落進入封建社會,在各部族人民的反對下,各級封建主徹底取消了給人身上打印記的做法。紋身作為印記的繼承文化,在土爾扈特部落中保留了下來,不少優秀的騎手、獵手、射手、摔跤手,在自己身上刺有鷹、虎、龍、鳳等美麗的紋身圖案,表示他們勇敢智慧而又光榮的曆史。因這種方式易損傷皮膚,紋身之法現已漸漸失傳。古代土爾扈特人在部落的旗幟上也印有自己的印記。在勞動中,在戰鬥中,因土爾扈特人騎馬較快,易散難收,一旦看到自己部落的旗幟,就立即向自己氏族集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隊伍。印記在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土爾扈特部落牧地廣闊,部落要定期會盟祭祀舉行遊樂活動,他們往往選擇一個固定的地點,在山岩上刻上印記作為牧民會盟的標誌。"在和靜縣鞏乃斯阿爾先溝有石刻印記一處,在和靜縣尤勒都斯草原嘎哈提溝山岩上有石刻印記一處,在和靜縣烏布魯克村烏蘭達阪上也有石刻印記一處。"據考證這些石刻印記均刻於清代中期,這些地方都是清代土爾扈特部落會盟祭祀之處,而且石刻前麵草地平坦廣闊,環境幽雅,非常適合牧民在會盟後舉行遊樂活動。這些石刻印記正是土爾扈特部落會盟的標誌。印記還是各部落互相結盟,締結條約,簽訂合同時作為誠信誓言的標誌。印記還有古代首領玉璽大印、關防印章的作用,部落的首領以此發布文書命令,執行法律條文,宣布安民告示。
印記在古代土爾扈特部落廣泛地使用。《唐會要》卷二十七《諸蕃馬印》中記錄了不少遊牧民族使用印記之事。《北史·高車傳》在記述古代人的印記時稱:"其富產自有認識,魚縱在野,終無安取。"這就是說各個部落的牲畜都有各自的標記,有了這種印記,不會混雜難分。
土爾扈特人至今還保留著給馬、牛、駝、驢打印記的習俗。屆時,人們趕著成群的牲畜,到固定的牧場集中,各個家庭和生產組織,根據自己要求的印記符號,請一位經驗豐富的打印師給牲畜打印記。在給牲畜打印記時,要給打印師敬獻哈達,唱祝福歌,有不少小夥子還要進行騎馬、套馬、摔跤、射箭比賽,用他們的悍英勇獲得姑娘們青睞。打馬印的日子往往成了集生產活動和娛樂活動為一體的日子。
土爾扈特部落古代的印記符號有:
稱克列特部時,
稱客列亦惕部時,
稱土爾扈特部時,
稱卡爾梅克部時。
現在草原牲畜印記,
除了以上較為流行的而外,有的還用古代的印記,有的用阿拉伯數字做印記,有的用漢文數碼小寫或藏文字母做印記,還有的以拚音字母做印記,但打馬印師都能根據他們的要求打出各種馬印。
口號:古代土爾扈特人就有自己部落的口號,至今仍在土爾扈特人中流傳,無論曆史上的口號,還是現在土爾扈特人的口號都有著極其悠久的曆史影響和無法替代的作用。
口號用於克服困難中,遇到風雪轉場等各種災害時,通過呼喊口號,來回憶部落光榮的曆史和戰勝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成為激勵人民頑強拚搏奪取勝利的信心和勇氣。
口號用於競賽的娛樂活動中,當騎手、摔跤手、射手等進行比賽時,成百上千的啦啦隊呼喚著自己氏族的口號,激勵參賽者取得佳績。
口號還用發生戰爭時,在勇士衝鋒陷陣時呼喊著口號,一是不易掉隊,二是激勵勇士們的士氣。
口號主要用於生產勞動中,人們在集體套馬打馬印時,在圍獵活動中呼喊著口號,迫使動物驚慌失措將其捕獲,口號使人們激發勞動熱情,提高勞動效率。
口號還用於會盟、祭祀、婚喪等生產和生活中,它是土爾扈特人民互助團結、奮發向上和光榮的曆史相聯係的紐帶。
土爾扈特部落的口號,一是來源於祖宗或某個傳說中英雄的名字和現實中的英雄,如江格爾(勇士)、洪古爾(能人)、巴特爾(英雄)、伯東爾(好漢),這是用神話史詩傳說中的英雄作口號。王罕、阿木胡蘭、賢義王太平、和鄂爾勒克、敦多克達什、渥巴錫、阿玉奇、多布棟(生欽五世活佛),這是用部落祖先的首領的名字作口號。"剛格爾(焉耆馬第三代良種培育人)、舍蓋(三區革命英雄)、旦孜(著名蒙古族醫生)、浩·巴岱(著名的曆史學家、文學家),這是用部落現實的生產英雄、戰鬥英雄和名人作口號。
土爾扈特部落的口號,二是來源於部落的名稱,或者各個氏族的名稱,以及所在地名稱,如克烈、客列亦惕、土爾扈特、卡爾梅克、衛拉特,這是用部落名稱做口號。"伊克、木胡爾、吉爾格楞、巴音其汗、德楞(以上均為舊土爾扈特部落南路盟一些氏族的名稱。)"這是以氏族名稱作口號。巴音郭楞、哈拉莫敦、尤勒都斯、開澤,這是用地名作口號。
口號不僅用以激勵人民的士氣,鼓舞部落的民族精神,還是用以了解土爾扈特部落的曆史,探討和研究土爾扈特部落古代文化特征的鑰匙。
係譜:土爾扈特人記事起就要學會背誦祖先的係譜,最少要學會背誦七代,有的人會背誦幾十代祖先的名字,這樣的人將被認為是能人或智者,他們將受到部落人民的尊重,如土爾扈特部落最後一個汗王恭本德吉特(滿光強),他將土爾扈特部落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曆代汗王首領的係譜,全能十分準確地予以背誦。這個係譜的傳承關係表示如下:
土爾扈特部落傳承關係表
牢記祖先的名字,是每個土爾扈特人的責任,隻有腦子不夠用的人,或是父母早逝的孤兒才不知祖先的名字,土爾扈特人把不能背誦7代祖先名字的人稱為孤兒或傻子(部落人隻有同情之意,沒有蔑視之念)。各個氏族都有記錄係譜的人,係譜保留在汗王和貴族手中。土爾扈特人背誦係譜一是給父母子女背,二是給同氏族的背誦,用以糾錯,三是給史學工作者背誦。一般不會給其他人背誦。背誦係譜時特別虔誠,點上佛燈,口念真經,跪著背誦。由於不少的係譜是口頭流傳,有的含混不清,有的帶有神話色彩,有的摻雜人為觀念,應該深刻地真實地加以研究,並以曆代史籍和汗王及貴族遺老的文字史料相互印證,才能得出科學的結果。土爾扈特人民的係譜為研究土爾扈特部落的起源以及部落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