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土爾扈特部落的來源(2 / 3)

土爾扈特部落的係譜經過數百年的變遷,支係繁多,譜記紛雜。但從土爾扈特部落曆史活動的縱橫觀其係譜,尚可清理出土爾扈特部落係譜的大致線索。

根據土爾扈特部落曆史發展的輪廓,構成了土爾扈特部落係譜的縱斷麵,可分為3個時期:

早期,馬兒忽思--珠勒劄斡鄂爾勒克;

中期,和鄂爾勒克--渥巴錫;

晚期,策淩納木劄勒--恭本德吉特(滿光強)。

早期也可稱為遷牧八河時期,中期也可稱為西遷伏爾加時期,晚期也可稱為東歸祖國時期。

土爾扈特部落從進入奴隸社會、封建領主製社會以來,汗王係譜共計27代,31世。

早期從馬兒忽思到珠勒劄斡鄂爾勒克共計11代;中期從和鄂爾勒克到渥巴錫共計7代8世,其中敦多克奧木巴和敦多克達什,兩人是叔伯兄弟為1代2世;晚期從策淩納木劄勒到恭本德吉特共計9代12世,其中霍紹齊、丹津旺濟勒、納木劄勒多爾濟3人是親兄弟,為1代3世;那木劄勒珠爾默特策淩和瑪哈巴咱爾,兩人是族兄弟,為1代2世。

根據土爾扈特部落的分布變遷的線索,構成了土爾扈特部落係譜的橫斷麵,可分為5大譜係:

1舊土爾扈特譜係;

2新土爾扈特譜係;

3額濟納土爾扈特譜係;

4青海土爾扈特譜係;

5伏爾加土爾扈特譜係。

在這5大譜係中,從馬兒忽思到和鄂爾勒克,為主線索譜係,隨著曆史的變遷,發展為土爾扈特5大譜係。

一、舊土爾扈特譜係:1628年和鄂爾勒克西遷伏爾加河流域,經過7代人艱苦卓絕的鬥爭,1771年在渥巴錫的率領下回歸祖國,清政府乾隆封渥巴錫所領親族為烏納恩素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從渥巴錫到恭本德吉特為汗王譜係,為長係,主係,發展成為舊土爾扈特譜係。

二、新土爾扈特譜係:1628年,和鄂爾勒克二叔父衛袞察布察齊,沒有隨和鄂爾勒克西遷伏爾加流域,而是仍然附牧於伊犁境。1757年衛袞察布察齊6世孫舍楞赴土爾扈特汗國,1771年隨渥巴錫東歸祖國。因舍楞赴伏爾加河流域晚於和鄂爾勒克一百多年,清政府乾隆故封舍楞所領親族為烏納恩素珠克圖新土爾扈特,後發展為新土爾扈特譜係。

三、額濟納土爾扈特譜係:1698年阿拉布珠爾,攜眾從伏爾加流域歸國禮佛,來時被準噶爾部綁架,歸路又被阻截,後求清政府賜牧地於黨河、色爾騰流域,1731年安居於額濟納草原,後發展為額濟納土爾扈特譜係。

四、青海土爾扈特譜係:1628年和鄂爾勒克的三叔父保蘭阿噶勒琥和五叔父莽海,沒有隨和鄂爾勒克西遷伏爾加流域,而是附牧於中國的科布多境和烏裏雅蘇台境,1636年移牧於青海高原,後發展為青海土爾扈特譜係。

五、伏爾加土爾扈特譜係:1771年1月16日,土爾扈特部落在渥巴錫的率領下回歸祖國,由於伏爾加河一直未封凍,無法通知西岸的土爾扈特人一起東歸祖國。西岸的土爾扈特人留居伏爾加流域,後發展為伏爾加土爾扈特譜係。

第三章 土爾扈特部落早期的曆史

大約在公元7世紀,祖國北方的森林中,克列特部的祖先,就有生產和生活的蹤跡。她的人種、語言、民族和哲學文化都屬東胡和蒙古係統,與我國許多古老的民族鮮卑、契丹相近。

公元9至10世紀,克列特部生活和生產活動詳盡的記載,保留在《蒙古秘史》中。當克列特部走出森林,和蒙兀室韋部--蒙古部落一起進入了水草豐盛的克魯連、土拉、斡難河流域。

克列特部有一個傳說。BFP1克列特部有一個君主,他有7個兒子,膚色全部是黑紅的,因此他們被稱為克列特部,後來這7個兒子的後代逐漸獲得了專門的名號,最後克列特部就用來稱呼其中的一個君主的那個部落,其餘的兄弟都做了那個兄弟的仆從,他們都不是君主。這個傳說符合人類發展的規律,由無階級的氏族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的一般曆史軌跡。

克列特部逐漸成為肯特山和杭愛山中間的草原上一個人數眾多、畜群成片的畜牧部落,《史集》列舉了克列特部屬下的隻爾斤、董合亦惕、撒合亦惕、土別亦惕、阿勒巴惕等6個部落。1092年克列特部首領馬兒忽思(王罕的祖父)反抗遼朝對部落的壓迫,擊殺了遼朝的西北路招討使耶律達卜也於鎮州之地。1110年馬兒忽思的起義被遼朝契丹人所鎮壓,馬兒忽思被塔塔爾首領納兀兒-不亦魯黑汗所俘虜,送到契丹首領處,契丹首領將馬兒忽思釘在木驢上殺害了。

克列特部和草原上其它部落一樣,都被遼朝統治,遼王朝是一個以契丹族為主,聯合一部分漢族地主和其它各族上層分子組成的政權,在草原畜牧部落中曾經設政權機構進行管理,並且派遣官吏對部落人民進行統領。但遭到了草原部落人民的反抗,到1115年,遼王朝就滅亡了。

馬兒忽思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忽兒劄忽思-不亦魯黑(王罕的父親),一個叫古兒汗。忽兒劄忽思-不亦魯黑有6個兒子:

脫斡鄰勒,就是王罕額兒客-合剌

台-貼木兒太師木花-貼木兒

亦勒合-桑昆客列亦台

忽兒劄忽思-不亦魯黑死後,古兒汗與王罕之間,王罕兄弟之間為爭奪克列特部的統治權發生了內訌和戰爭。王罕作為長子,按氏族社會秩序應有當然的繼承權。而且王罕7歲時被米兒乞人捉去舂米,13歲又被塔塔兒人抓去放牧駱駝,幾經輾轉,靠機智和勇敢才回到部落。他因為受過生活的磨難,對部落的下層人民艱難的生活比較同情,並且經常接近和了解下層人民,深受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還得到了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改巴阿禿兒的幫助。王罕從而戰勝了他的叔叔和弟弟,取得了克列特部的統治權,因而他和成吉思汗的父親結義為兄弟。以後成吉思汗的妻子被三姓蔑兒乞奴隸主搶去,成吉思汗聯合王罕和劄答蘭部落的首領劄木合薛禪消滅了三姓蔑兒乞奴隸主。口口聲聲稱王罕為罕父,建立異常親密的安答父子關係,並且將三姓蔑兒乞部眾掠奪為奴隸送給王罕。

乃蠻部不亦魯黑汗派軍隊洗劫了王罕部和他弟弟亦勒合-桑昆部,王罕向成吉思汗求援,成吉思汗派孛斡兒諾顏、才華麗國王和赤老罕巴阿禿兒,援助王罕和王罕兩個弟弟,並取得了勝利。

1201年奴隸主們看出了成吉思汗野心勃勃,推舉劄木合(古兒汗)為天下之主,聯合合答斤部、撒勒隻兀部、豁羅剌恩部、朵兒邊、塔塔兒部、翁吉剌部、蔑兒乞部、斡亦剌惕部、泰赤烏部,在阿勒灰地方聚會,組織征伐成吉思汗及王罕。成吉思汗和王罕聯合迎戰於闊於田的地方,蒙兀室韋部和克列特部兩個部落緊密配合,奮勇反擊,打敗了奴隸主們的聯合進攻。王罕沿額爾古納河追趕劄木合等,成吉思汗沿著斡難河追趕泰赤烏部。把有的奴隸主部落給擊潰了,有的給殺掉了,並俘虜這些部落的屬民充實自己的部落,兩個部落更加強大起來。

1203年,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兀室韋部落日益強大,尋求借口消滅克列特部落。一是成吉思汗長子術赤向王罕的女兒求婚,王罕未準,王罕的孫子向成吉思汗的女兒求婚,王罕沒答應。二是劄木合聽說成吉思汗當了蒙古部的首領,就組織兵力3萬攻打成吉思汗,王罕沒有及時出兵援助成吉思汗。三是成吉思汗聽到兩個奴隸巴歹和乞失黑的告密,說王罕準備聯合劄木合、阿勒坦汗、忽豁兒赤汗部要進攻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乘機去進攻王罕,經過兩次激戰,打敗了王罕,將克列特部的一些部眾向西派遣給了自己的屬下。另一些部眾做了成吉思汗的護衛軍。

蒙兀室韋原來也是草原上的一個部落,以後又叫蒙古部落,其統一草原後,蒙古這一名稱就成為草原各部落的通稱。克列特部被蒙兀室韋部戰敗後,成了蒙室韋部的一部分。

第四章 土爾扈特部落早期的居住地

大約在公元7世紀,在唐朝望建河的地方,即現今我國版圖內的額爾古納河南岸的森林中,土爾扈特蒙古的先民,便留下了活動的蹤跡。他們當時和《舊唐書》稱之為"蒙兀室韋"蒙古族部落,過著相同或相似的生活。

大漠南北廣闊的草原,一些遊牧部落民族的統治者,為了拓展領土,發展畜牧業,他們征伐森林部落。而森林中的民族部落,他們也不斷和草原畜牧部落交易,並認識到畜牧業較他們先進的生產力。他們開始向草原部落拓展,森林民族走向了草原。

根據《蒙古秘史》記載,公元7世紀,蒙古族的先祖帶領各部落離開額爾古納河向西遷移,渡騰汲思海(即呼倫湖。騰汲思,蒙古語,湖泊的通稱),到了鄂嫩河上遊的不兒罕山(大肯特山)駐牧。

這個大漠南北草原的曆史舞台上,遠在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生存。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統一了草原,第一次把這塊牧地上不同種族,不同部落,不同生產方式,不同的發展水平的各部,置於一個奴隸製政權之下,成為統一的匈奴族。公元1世紀末,匈奴分裂,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入塞,鮮卑貴族入主草原,柔然族又興起主政。公元6世紀,突厥奴隸主又控製大漠南北。主要的統治者先後更迭不已,原來的統治者領著一些臣民先走了,相當一部分臣民留在故地接受新來的奴隸主統治。在這塊草地上,匈奴、柔然、鮮卑、突厥、蒙古在不斷地接近、交往、融合。

唐王朝統一全中國以後,北方各少數民族部落,受唐中央政權管轄。唐朝在今北京市的蒙古各部落中設燕然都護府、瀚海都護府。在遼代,即公元10世紀,土爾扈特部落最早的史稱"克列特部落"出現於文獻記載中。據《蒙古秘史》載:"克列特部的居住地在杭愛山和肯特山之間,是人口眾多的部落"。遼王朝曾在克列特部設置官吏統治部落,蒙古族其它部落也都在史籍中有所記載,她們和土爾扈特部落一起,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上遊廣闊的草原上駐牧。在土爾扈特部西邊靠近阿爾泰山的地方,是文化較為發達的乃蠻部,往西北的在葉尼塞河下遊的是斡亦剌惕部。

12世紀,女真貴族取代了契丹貴族對克列特、蒙兀室韋等部落的統治,建金朝,克列特部屬東北招討使管轄,還在部落設立猛安謀克製統治部落。這時蒙古各部落進入克魯連、土拉、斡難河流域之後,畜牧業迅速獲得發展。據《史集》載:當時蒙古各部馬匹牲畜不計其數,每當這些牲畜站立起來的時候,從山腳大河邊到山頂,大片的草地全被腳蹄覆蓋。經濟的發展,使蒙兀室韋、克列特等部落強大起來,有了和金朝女真奴隸主抗衡的能力。12世紀初,金朝8萬女真攻蒙古,曆盡8年不能取勝,隻好納貢求和。封建社會由奴隸社會轉換的曆史中,往往容不下兩個強大勢力並存的局麵。1203年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兀室韋部落打敗了王罕領導的克列特部落,王罕被殺,其部向西遷移到離乃蠻部和斡亦剌惕部不遠的察乞兒馬兀惕的地方。

1204年克列特部的一個那顏,聯合乃蠻部的塔陽汗、斡亦剌惕部的忽都合別乞等十多個部落,準備聯合進攻成吉思汗部。被成吉思汗知道消息,由1204年4月16日用主動出兵、遠道迂回突然襲擊、先發製人的戰略戰術,"打敗了諸部進攻,使諸部投降了成吉思汗,"克列特部又向西遷至失黑失惕的地方。

1207年成吉思汗派長子術赤率領右翼軍,由投降了成吉思汗的忽都合別乞帶路,向斡亦剌惕餘部前進,到達失黑失惕的地方,忽都合別乞又重新招降了斡亦剌惕部等十餘個部落。以後,斡亦剌惕又向西北遷移,這些是原斡亦剌惕部的禹兒惕部的駐地--八河之地,原斡亦剌惕部餘部、克列特部餘部也來到了這裏。在古代,禿馬惕部就住在這兒,八河從這個地方流出,彙成一條叫謙河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