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元代的土爾扈特部落(3 / 3)

遷入八河流域初期,土爾扈特人民仍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隨著牧地的固定,他們開始在固定的草場區域放牧,以春夏秋冬四季轉場的方式定牧。由遊牧轉變為定牧是土爾扈特人民畜牧業經濟生產的一大進步,使畜牧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有計劃地使用草場,使草場得到恢複,固定草場放牧使牧民不致於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使牧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畜群由於四季牧草充足,減少了疫病和疲累,得到提純複壯。

土爾扈特人到八河流域定牧之後,主要放牧的畜群有牛、馬、羊、駝、驢、鹿等六畜。驢和鹿是他們遷入八河流域後,狩獵活捉馴養的野驢和馬鹿。六畜以羊數量為最多,較多是馬,牛、駝、驢為第三位,鹿最少。羊是專供食用,其皮製革,其毛擀氈用。馬是供乘騎的交通工具,其乳為飲用之佳品,牛為拉挽車,食肉擠奶之用。駝主要供轉場時婦女、老人、小孩乘騎之用。驢主要由新疆小野毛驢馴服而成的,雖個小但力大,能馱耐耕亦粗飼,很受當地維吾爾農民歡迎,大多賣給新疆和內地的商人。鹿是作為食物結構調劑的佳肴。

元朝政府對畜牧業采取了扶植政策,因此牧場的質量不斷提高,季節牧場增多。土爾扈特的牧民們已在八河流域打井引渠,築圈搭棚來保護牲畜。由於和維吾爾、東幹、烏茲別克人、俄羅斯人地處較近,出現了農牧結合,便利了牧民用畜產品換取農副產品、手工業品和生活日常用品,從而刺激了牧業的勃興。由於畜牧技術的改進,生產關係的變更,畜群增加,牧民生活大為改善,牧場出現專門從事放牧的牧工、牛倌、馬倌、羊倌。他們為主人放牧,年底得到一定羊隻的收入,以後逐漸變為有牲畜的牧民。元朝曾在八河流域設官馬道、皮子局、鞍子局、毛子局,八河流域的草原走上畜牧業良性發展的道路。

土爾扈特人這時已經向維吾爾人民學會了用紅囟沙揉皮,揉出的皮革既柔軟又美觀,無論手感和觀感都極精致。土爾扈特自創了一種用玉米麵、麩皮、米糠揉皮的方法,揉出的皮子無味無臭,剩餘的揉料(玉米麵、麥麩、米糠等)又是喂馬的上等飼料。此項技術逐步流行於其它民族,土爾扈特人至今還用此法揉皮做酒囊。在部落同時興起了家庭手工業,如剪毛、製氈、畜產品加工、日常生活用品加工、簡單牧業生產工具的製造,這對土爾扈特畜牧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

驛站在八河流域普遍的建立,為土爾扈特人民提供了生產和生活的方便,同時促進商人來八河流域進行商業貿易。中國內地和外國的商人帶了絲綢、瓷器、編織品和金屬用具,廣大牧民可以用自己畜產品換取生活商品。隨著商品交換的開展,商業集市的固定刺激了市鎮的必然出現,"這時在土爾扈特居住地周圍出現了鎮州、防州等重要市鎮"市鎮的出現是各族人民勞動的結果,對於繁榮土爾扈特部落的文化、吸收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起了促進作用,成為各族人民相互聯係的紐帶。

狩獵業、捕魚業、森林采集業是土爾扈特人重要的生產副業,不僅是調劑生活的手段,而且還是開展軍事演習,輔助救災的一項民間娛樂活動。獵獲物大都為虎、狼、豹、貂、鹿、野驢、狐狸、黃羊、猞獾、熊、鬆鼠、旱獺等。打獵工具主要是火銃、石槌、弓箭、獸夾等,采取挖陷井、置圍網、犬捕鷹獲等方式進行。土爾扈特獵鹿方法是趁母鹿生下小鹿幾十分鍾內迅速飛上前去,拾取小鹿加以馴養(因小鹿生下一小時後,再去撿拾,小鹿飛奔而去,馬難追上),拾幼鹿馴養既保護鹿的發展(使之不易被其它動物捕食),又是牧民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由於鹿茸的珍貴,拾鹿馴養的收入占土爾扈特牧民狩獵收入的大半。土爾扈特人狩獵一般分個人狩獵和合夥狩獵。個人狩獵一般采取挖陷井、拾小鹿的方式;"合夥狩獵以合圍、網捕的方式,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不等。"一般獵人傍晚集合,將獵物集中,也就是比賽誰的獵技高,獲取的獵物多,取得獵物由總指揮給大家平分後(無論有無獵物人人有份),然後回蒙古包給親人們品嚐。捕魚也是土爾扈特人一項集生產與娛樂為一體的活動,春夏進行幾個人拉大網網捕,網捕時往往在魚群易逃散的地方呐喊或敲擊樂器,使魚群入網。冬季往往采取鑿冰捕魚,舉起鬆子火把,魚看見火光,全部來到冰洞口,或用罩捕,或用叉紮,捕魚數量極為可觀。因八河流域魚多類雜,使土爾扈特人捕魚業在元代極為興旺。

森林采集業是土爾扈特婦女和少年在元代特別喜愛的一項活動。每當秋末,子實果香之時,土爾扈特婦女和少年騎著馬駝,成群結隊向原始森林奔去,她們在森林裏拾榛子,采野果,每每都滿載而歸,不少野果曬成幹果,以備春冬改善生活和救災之用。

在元朝統一的局麵下,土爾扈特部落隨著封建製代替奴隸製的進程,使其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