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西遷伏爾加

第一章 西遷的原因

1628年時,準噶爾部不相和睦,加之四衛拉特聯盟組織鬆散,無法控製爭奪牧場的衝突,無法克服各部實力的發展,根本維持不了內部的平衡。17世紀初,四衛拉特聯盟首領和碩特汗拜巴嘎斯,兵力雄厚,德高望重,但到20-30年代準噶爾部哈喇忽拉的力量和影響增長,嚴重威脅著拜巴嘎斯的盟主地位,特別是哈喇忽拉長子巴圖爾琿台吉獨立遊牧以後,準噶爾部更加強大,較小的王公和部落被巴圖爾琿台吉征服。在1615年巴圖爾琿台吉曾與和鄂爾勒克發生衝突,據何秋濤《朔方備乘》卷三十八《紀事始末》記載:由於內部的爭吵,和鄂爾勒克早有離開準噶爾、西遷伏爾加河兩岸的打算。張穆《蒙古遊牧記》卷十四中明確記載著:"初,衛拉特諸酋以伊犁為會盟地,各統所部不相屬。準噶爾酋巴圖爾琿台吉者,遊牧阿爾泰,恃其強,侮諸衛拉特,和鄂爾勒克惡之,挈走俄羅斯、屯牧額濟勒。"上述漢文史籍記載,西遷的主要原因,是內部不甚和睦。

促使土爾扈特西遷另一個原因,是內部的大動亂。這次大動亂始於1625年,內訌引起的原因:準噶爾台吉(哈喇忽拉之子)年僅二十歲去世,其無子嗣,屬民牲畜無人承嗣。其兄楚琥爾吞其遺產,其弟拜巴吉什不滿,發生爭吵,兵戎相見,發動大戰,拜巴吉什戰敗,損失過半,退至額爾齊斯河北岸。其父哈喇忽拉知悉,率千人來救拜巴吉什,楚琥爾潰逃,此內訌波及衛拉特各部落,並導致了土爾扈特部落、楚琥爾集團同杜爾伯特部落、準噶爾哈喇忽拉集團之間的大戰亂。正是這次大戰亂促使和鄂爾勒克決心西遷。

土爾扈特西遷,除了上述內訌和戰亂原因之外,還有經濟的原因。

自17世紀初以來,由於畜牧業經濟的發展,衛拉特各部落牲畜增多,人口稠密,而牧地有限,必然引起內部的紛爭和相互間爭吵、不公平和受欺侮的現象,甚至造成互相殘殺和內亂。和鄂爾勒克看到牧場緊張,向巴圖爾琿台吉稟報:"和布克賽爾地方狹小,我部雖人口不多,卻不能耕牧以求生計,難以恢複元氣。我們想遷至烏拉引嘎克查墨頓安居,以求豐衣足食"其它衛拉特部人民聽說此事,又逢一些部落饑荒死人,於是就紛紛歸附了和鄂爾勒克,和鄂爾勒克收留了他們,因而在短短的幾年內戶數達到4萬戶。正如渥巴錫所說:"因我祖所居之牧地不能容之。"應該說這是指上麵史實而說的,可見尋求新的牧地,以及擺脫因牧地緊張而造成的各部紛爭,是土爾扈特西遷的經濟上的原因。

西遷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為了擺脫來自沙俄方麵不斷的侵擾。

1606年,俄國人入侵衛拉特部轄地巴拉賓地區,土爾扈特部落的人民紛紛轉告和鄂爾勒克,和鄂爾勒克和衛拉特各部落首領商議對策,準備奪取屬地。1607年初,俄國塔拉地方當局派了一個外交使團來到衛拉特各部落,建議他們轉入俄國國籍,遭到各部落人民的拒絕。同年9月,土爾扈特部落派出使者:"表示願意同俄國和睦相處,並請求允許部落在伊希姆與卡麥什洛夫河一帶遊牧。"然而,和鄂爾勒克善良的願望卻受到刁難,"以不入俄國國籍,無權在俄國土地上遊牧為由",威脅和鄂爾勒克。同年底,一支200人俄軍騷擾衛拉特部落被全部殲滅。1609年,塔拉當局又派使者戈魯平,要求衛拉特各部落向俄國繳納實物稅,並不準在額爾齊斯河流域遊牧。衛拉特人回答:他們不向任何人繳納實物稅,也不想給任何人繳納,他們部落是遊牧民族,不是定居的,想到哪裏遊牧,就到哪裏遊牧。1616年,俄國又向衛拉特蒙古各部施加壓力,派出彼得羅夫與庫尼使團,向衛拉特各部遊說,要求衛拉特人加入俄國籍。第二年又派薩爾維耶夫使團到衛拉特部,打探部落是否準備加入俄國籍,衛拉特部隻好派代表去莫斯科周旋。外部壓力對衛拉特各部越來越大。

1623年,俄國又派出切爾卡索夫使團來衛拉特活動。由於俄國的多次威脅,引起衛拉特各部落的強烈不滿,當俄使團提出建議要衛拉特各部落加入俄國籍,衛拉特部落的首領群起反對,除了留下切爾卡索夫活命外,其餘的人全部被殺掉。事發後不久,同年,受俄國支持的蒙古阿勒坦汗向衛拉特部發動戰爭,所有的衛拉特部落在哈喇忽拉領導下,一致抵抗了阿勒坦汗及其同盟者,但是戰爭還是以衛拉特各部落失敗而告終。

內亂外擾,牧場擁擠,促使和鄂爾勒克決心帶領部落西遷。

早在1618年,和鄂爾勒克便派出了忠實可靠而又精明穩健的人去伏爾加河下遊一帶,做了實地調查,了解到那裏確實是一塊無主之地。即在伏爾加河與厄姆巴河之間有一塊寬闊草地,原本是諾蓋汗國遊牧的地區。諾蓋汗國是蒙古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一個遊牧部落,由於內訌戰亂和自然災害侵襲,部落衰微之極,"他們離開了伏爾加河中下遊的遊牧區,遷往亞速夫和希瓦草原"使這兒成了一塊無主之地,而俄國當時勢力還沒有延伸到這塊土地,這樣土爾扈特部落找到了這塊當時還無人控製的人煙稀少水草豐美的牧地。

1628年,土爾扈特部落的首領和鄂爾勒克決定,與其像過去那樣,互相內訌,互相殘殺,爭奪牧地,備受外侮,倒不如奔赴異域他鄉,找一塊安樂的牧地。他將此決定通知杜爾伯特與和碩特等部即赴伏爾加河中下遊遊牧。

和鄂爾勒克率領本部落的屬民以及和碩特、杜爾伯特、輝特等部落的屬民,共計5萬戶,25萬人,帶領他的6個兒子,離開故鄉塔爾巴哈台(塔城)向西遷徙。他們首先北上走托波爾河上遊,並且打敗了無端襲擊他們的韃靼部人,又拐向西西伯利亞,經過哈薩克草原,越過烏拉爾河,經受了諾蓋部落兀魯思幾次突襲,打破了諾蓋人、哈布奇克人、吉普恰克人、吉捷桑人的包圍和堵截。1630年,土爾扈特部落到達伏爾加河中下遊沿岸的草原上,開始安置牙帳,放牧牛羊。當諾蓋人看到土爾扈特部落在他們丟棄無主之地遊牧時,也就暫時不再進攻他們,彼此相安無事。

土爾扈特人用自己的行動,緩和了衛拉特人相互不睦的緊張氣氛,平衡了準噶爾牧地擁擠的局麵,打破俄國征服衛拉特蒙古的夢想,得到衛拉特各部落和祖國人民的理解和尊重,使衛拉特聯盟更加牢固,以至於土爾扈特部落西遷140年間和祖國的友誼源遠流長。

第二章 汗國的創立

和鄂爾勒克是土爾扈特汗國的開創者,他率部西遷,緩和了衛拉特蒙古各部落的關係;"他反抗俄國壓迫,為土爾扈特汗國創立了新的生存環境"他備一代製度,為土爾扈特汗國的創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伏爾加河下遊兩岸,這片水草豐美、氣候溫和的草原,給土爾扈特人創造了良好的生存條件。1630年,和鄂爾勒克把牙帳設在伏爾加河東岸的阿赫圖巴鎮,他在這裏統率部眾,建立起了新的遊牧汗國。1640年,和鄂爾勒克為了反對俄國限製土爾扈特人民通商和遊牧的政策,毅然將牙帳遷往阿斯特拉罕城附近,汗國和俄國的關係急劇惡化。和鄂爾勒克為了更有利於土爾扈特人民自由貿易和自主遊牧,1644年,又將牙帳遷到了卡巴爾達鎮,離烏發、喀山、基輔更近了,但是,遭到了俄國軍隊不斷的侵略。1645年,和鄂爾勒克忍無可忍,奮起反擊,在阿斯特拉罕城下,不幸中了埋伏,和鄂爾勒克和他的幾個兒子,以及多半土爾扈特青年在這次戰鬥中犧牲了。

和鄂爾勒克死後,其長子書庫爾岱青采取一係列措施集中汗的權力,以達到政令統一,外可以抵禦俄國的高壓控製,內可謀求部落的發展。他審時度勢,認真對待,他清楚而又謹慎地看到局勢發展的全部危險性,認為政權的集中是唯一的生路。

書庫爾岱青在內部鞏固自己的勢力,排除了一切不擁護他的台吉,並且把那些不支持他的政策和策略的台吉,不給分配遊牧地或取消遊牧地。對和他鬧內訌的弟弟伊勒登和羅卜藏,既讓他們渡過雅依克河去尋找新牧地,又讓他們和難以對付的俄國進行談判。通過種種措施,使兄弟們認識了團結一致,服從汗權的重要性,使部落內部政權得到了鞏固。

書庫爾岱青采取緩稱"汗"的策略,部落到了新牧地,稱"汗"勢必引起沙皇俄國和部落周圍的汗國及民族的恐懼和反對。部落遠離衛拉特蒙古兄弟部落,稱"汗"勢必引起準噶爾故地的兄弟部落首領的嫉妒與離析。書庫爾岱青新出,稱"汗"勢必引起部落內部大大小小的台吉們一片反對之聲,造成眾叛親離的局麵。即便是在達賴喇嘛那裏取得對他汗權的承認,即得到了藏傳佛教黃教神權對他的汗號的認可,但在其它三種勢力的作用下,書庫爾岱青若公開稱汗,勢必引起內外大亂,出於策略的考慮,他暫未稱"汗"。

書庫爾岱青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是相應的兀魯思的行政長官的劄固爾齊領導的,雖然和鄂爾勒克在世時由於進攻阿斯特拉罕城造成重大傷亡,部落的常備軍僅剩15萬人,但在書庫爾岱青的隱忍發展、積聚力量的政策下,部落的常備軍騎兵發展到約8萬人。

到17世紀60年代,隨著書庫爾岱青權力集中,又建立起了一個以土爾扈特部落為中心的遊牧民族的封建汗國。權力的集中與汗國的形成,使書庫爾岱青成為土爾扈特汗國最高的統治者,這時書庫爾岱青始稱"汗"。根據俄國使臣戈羅霍夫1660年出訪土爾扈特汗國時寫道:"在書庫爾岱青營帳(小木房)之前設立了一個大廳,大廳裏麵的周圍坐著200多人,岱青小木房門邊,站著15個身著花綢子和緞子男長衣的人,兩個佩寶劍的人在走動。隻要走進小木房,就可以看到書庫爾岱青,靠牆坐在對麵自己的座位上。他的座位拔地1俄尺多,四周有1俄丈,鋪著紅地毯,一端放著枕頭,座位旁邊放著中國製的彩繪箱子。他的膝上蓋著貂皮外套,身上穿著綠色的印花長衣,手撚念珠。就在小木房裏,在他旁邊,約有20個身穿皮襖和花緞長衣的親信、領主坐在地毯上,還有10個人站著"這段描述是對書庫爾岱青稱"汗"後的最高統治者形象的寫照。

土爾扈特汗國在書庫爾岱青執政時期,由於采取了一係列對內和對外的有力措施,致使這一新遷來的遊牧民族,得以立足於伏爾加河中下遊,並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汗國。

1667年,書庫爾岱青去世,其四子朋楚克繼承父業,擔任土爾扈特部落的首領。朋楚克在集中權力方麵,竭力削弱部落的敵對勢力。

他利用矛盾,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他抓住機會,借用墨爾根(伊勒登之子)及其兄弟鬧內訌的理由,先將墨爾根軟禁起來,並將其屬民占為"汗"有;將其餘幾兄弟盡行撫慰,使其順從於他,從而安定了部落。

他又采取分化瓦解、分而治之的政策,將和他爭權奪利的杜加爾,采取先發製人、主動出擊,將其擊敗。對服從杜加爾的人實行勸說誘導,將其歸順了自己;而對杜加爾則窮追猛打,使其不得不到克裏木韃靼人那裏避難,從而使部落得以進一步地鞏固。

隨著朋楚克權力的集中,土爾扈特汗國的形成,使在祖國準噶爾衛拉特蒙古部落,不斷有人前往伏爾加河中下遊歸附。此間"和碩特台吉昆都倫烏巴什從準噶爾帶三千多戶臣民,遷到伏爾加河,並入土爾扈特汗國"。朋楚克對其采取熱烈歡迎,接納安撫的政策,並劃分牧地予以安置,使汗國的勢力進一步擴大。

雖然朋楚克執政時間較短,但是,他在其執政時期采取了一係列對內對外的有力措施,致使土爾扈特汗國立足於伏爾加河流域,如果說和鄂爾勒克開辟了遊牧地,書庫爾岱青為土爾扈特汗國舉行了奠基禮,那麼朋楚克就是土爾扈特汗國真正的統治者。總之,和鄂爾勒克祖孫三代通過生生不息的奮鬥,建立起了一個獨立自主的汗國。

1670年朋楚克卒,汗權交給了長子阿玉奇。他生於1642年,卒於1724年,執政54年。他是書庫爾岱青兒子朋楚克和準噶爾巴圖爾琿台吉的女兒所生。在其外祖父巴圖爾琿台吉處長到12歲,書庫爾岱青赴藏熬茶禮佛後歸部落時,因其外祖父去世,將其帶回。他在幼年和童年時期就表現出了靈活的頭腦、堅強的毅力和卓越的才能,深受其父朋楚克、祖父書庫爾岱青、外祖父巴圖爾琿台吉的喜愛。

阿玉奇為了鞏固和集中汗國的權力,首先采取使汗國內部團結一致、反對外來勢力的措施。1671年,他的兩個弟弟受俄國火槍兵的挑唆,發生爭執,以至發生到互相械鬥,一個弟弟還請俄國督軍派火槍兵援助,兩兄弟在鮑爾洪地區即將開戰。對此阿玉奇強壓怒火,以他的大智大勇,親自出麵反複勸導和解了兄弟們的怨仇,使兩個弟弟聯合起來一起襲擊火槍兵,後將火槍兵全部消滅。

阿玉奇還采取將土爾扈特部落的各種勢力團結起來,用以反對和碩特的阿巴賴勢力,挫敗了其妄圖分裂汗國的陰謀。阿巴賴是和碩特部落的台吉,是和碩特部落首領鄂齊爾圖車臣汗的異母兄弟。阿巴賴性好爭吵,與兄弟們長期不和,由於分配父親拜巴噶斯的遺產不均,多年來懷有仇恨,因而爆發了武裝衝突,雙方各有3萬軍隊在喀敏河對峙。鄂齊爾圖車臣汗有準噶爾首領僧格與琿特部首領索爾多支持,而阿巴賴則有和碩特部昆都倫烏巴什兒子們的支援,因而這場和碩特內部的矛盾擴展為衛拉特各部的混戰,戰爭的結果是阿巴賴慘敗。他隻好率部眾投到昆都倫烏巴什叔父所在的雅依克左岸一帶放牧。阿巴賴一到雅依克河流域後,占取周圍部落的遊牧地,又洗劫了杜爾伯特部達賴的牧地,並與土爾扈特汗國開戰,占領了汗國的兀魯思。而且土爾扈特部落內部也發生了內訌,兩個對阿玉奇不服氣的台吉即阿玉奇的堂弟杜加爾和勒克也進行了分裂活動,他們於1670年先後脫離阿玉奇。阿玉奇對杜加爾和勒克采取了隱忍的態度,反複說服誘導他們,並和他們團結一致。1672年阿玉奇和兄弟們聯合起來和阿巴賴進行決戰。阿玉奇采取果斷措施,英勇出擊,打敗了阿巴賴並俘虜了他,收回了他奪去的牧地,並把他的兀魯思歸屬於"汗"。

阿玉奇戰勝了阿巴賴勢力後,1673年又著手對汗國的分裂勢力進行統一工作,對背離汗國的杜加爾和勒克毫不手軟,即使杜加爾和勒克還聯合了杜爾伯特台吉索羅木策淩的力量一齊反對他。阿玉奇采取主動攻勢,一舉擊敗了這股分裂勢力,將杜加爾和勒克的兀魯思歸屬於"汗",並把其堂兄弟及兒子作為反對俄國政權的罪人送到阿斯特拉罕去,決不讓他們尋求俄國的支持和保護,並唆使他們反對俄國人。對索羅木策淩餘部予以驅逐。雖然杜加爾和勒克以及索羅木策淩都曾幫助過阿玉奇打敗了阿巴賴勢力,而阿玉奇決不寬容這批搞分裂、鬧內訌的人物,使汗權得以鞏固,以杜絕內訌和分裂的再次發生。

阿玉奇卓越的政治才能、高超的戰略戰術和武功戰績,成為當時遐邇聞名的遊牧民族的領袖。1674年,杜爾伯特台吉索羅木策淩也在阿玉奇的強大勢力麵前,帶領一千多戶臣民,投降了阿玉奇,成為阿玉奇的屬下。1675年,和碩特部首領鄂爾圖車臣汗被噶爾丹擊殺後,其妻多爾濟喇布坦。

阿玉奇以他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領導才能,團結部落人民,協調部落各種勢力,在他執政後的短短幾年中,他就控製了土爾扈特汗國在伏爾加河流域所有的衛拉特諸部的兀魯思。在他執政時期,土爾扈特汗國就不僅頗具軍事實力,而且還是一個堅持抵抗俄國侵略壓迫的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

1724年2月19日,82歲的阿玉奇汗與世長辭。其在生前汗位繼承上未作妥善安排。本來在阿玉奇汗晚年準備將汗位傳給戰功卓著,又有統治才能,聲譽甚高的長子沙克都爾劄布。但是,沙克都爾劄布卻先於阿玉奇汗兩年即1722年早逝。沙克都爾劄布臨終遺囑由其長子達桑格繼汗位。而阿玉奇汗對這位長孫達桑格不滿意,認為其說話做事不檢點,難孚眾望。當時爭汗位主要有四支:第一支是阿玉奇想把汗位交給謹慎怕事的幼子策淩敦多克;第二支是俄國政府指定的阿玉奇汗的外甥道爾濟·納劄洛夫;第三支是達桑格;第四支是阿玉奇汗的另一個孫子受到阿玉奇遺孀達爾瑪巴拉支持的敦多克奧木巴。每支勢力都有一派貴族的支持。

正在汗位未決之時,俄國政府就下令"力求避免領主們完全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汗'。還是按沙皇陛下的示意為好。"1724年5月3日,俄國政府要求汗國的貴族們承認道爾濟·納劄洛夫為"汗"。俄國政府無理的作法,造成土爾扈特汗國的大動亂,首領將怨恨集中在俄國,開始襲擊俄國的邊境和村莊。

在這場汗位爭奪中首先退出的是道爾濟·納劄洛夫。他雖然受到俄國政府的支持,而支持他的汗國貴族甚少,宣布"汗"位後,他的兀魯思還不時受到無端的襲擊。而且俄國政府要他交出兒子作人質,作為當"汗"的條件。1724年9月,因拒絕交出兒子作人質,拒絕繼承汗位而出走。

第二支退出爭奪汗位的是達桑格。達桑格因在兄弟之間內訌中不依靠本部落的力量,而求援於俄國當局,遭到部落人民的譴責。達桑格深感理虧,竟然把支持他的親兄弟尼爾塔多爾濟當替罪羊加以毒死,並將其首級送給俄國政府。他的這一卑汙的作法遭到汗國人民的憤怒,其堂兄敦多克奧木巴起兵攻擊。達桑格在慘遭失敗之後,逃到阿斯特拉罕受俄國人的庇護。

第三支敦多克奧木巴,其人一是和達桑格的爭鬥中得罪了俄國政府,二是和俄國為敵的巴什基爾山民交往甚密,三是俄國政府認為他是一個輕浮不安,不聽任何訓誡,絲毫不肯過安分生活的人,所以俄國政府無論如何也不同意把汗位傳給他。

1724年9月20日,俄國政府不得不按照阿玉奇汗的遺願,宣布策淩敦多克為汗國督辦。其執政不久,汗國統治集團上層又發生內訌,以達桑格為一方,以彼得申台吉為另一方,為重新分配父親的兀魯思大動幹戈。策淩敦多克麵對侄兒們同室操戈,相互火並,無力調解。後經俄國政府對達桑格施加壓力,才平息紛爭。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麵,必然導致俄國加強對部落的滲透,給俄國侵略勢力左右汗國政治局勢一個可乘之機。

策淩敦多克麵對汗國日漸衰弱的頹勢,曾經聯絡巴克沙岱多爾濟、達桑格以及和碩特台吉們的兀魯思,來汗國督辦府附近的伏爾加河兩岸遊牧,以加強汗的實力。以上兀魯思宰桑們也同意,請求俄國政府予以批準,而俄國政府害怕策淩敦多克勢力加強,減弱俄國政府對汗國的控製,拒絕請求。"俄國政府便采用分治的方法控製土爾扈特人。"

由於策淩敦多克的勢力太小,在部落中無威信。1731年11月9日,敦多克奧木巴率領1萬多輕騎兵,向布置在伏爾加河西岸薩塞科俄地區的2000多策淩敦多克的軍隊發動進攻,並擊潰守軍。敦多克奧木巴侵奪兀魯思15000帳。汗與其母和大喇嘛逃往外地。俄國當局雖然派出軍隊支持策淩敦多克政權,但此舉未能奏效,人心所向,越來越多的土爾扈特汗國的人民轉向敦多克奧木巴營壘。到1734年8月,敦多克奧木巴擁有的部屬兀魯思28000帳,軍隊3萬人。俄國政府終於放棄了對策淩敦多克的支持,並派出使者到庫班與敦多克奧木巴談判,表示支持他統領的土爾扈特汗國。

策淩敦多克在位11年,對俄國推行的各派並存、互相牽製的政策極為反感;對限製擴大他的勢力更是激烈反對。俄國的政策使他難以左右汗國的局麵,1735年11月10日沙皇強迫他退位。

1735年11月14日,敦多克奧木巴即位。他是阿玉奇的孫子、袞劄布的兒子,生於1692年。他天資聰穎,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從青年時期起就跟父兄東征西戰,實踐經驗頗多。由於他對俄國政府的強硬態度,所以在策淩敦多克執政時期,為了回避敵對勢力的打擊,繼續積蓄力量,不得不采用韜晦之計,"約有3年的時間消聲匿跡,毫無動靜,等待時機,以便東山再起,奪取汗國的政權。"1735年他終於如願以償。

敦多克奧木巴執政後,堅決實行專製獨裁的方針。"要求所有的台吉無條件地服從他,剝奪那些稍有不從的台吉們的兀魯思。他對汗國內部的異己勢力實行集權統治,隻要有反對者,不論是領主、顯貴、下等人、僧侶、任何男人和任何女人都格殺勿論。他逮捕一些人,完全根除另一些人。"

敦多克奧木巴執政後對稍有不同政見者打擊過重,失去了部落的凝聚力。他對當時勢力強大的敦多克達什有所顧忌,但未敢輕率用兵,但他深知堂兄弟敦多克達什是他統治汗國最大的威脅,因而他視為"不共戴天的敵人"。他多次要求俄國女沙皇,在適當時機翦除或軟禁敦多克達什,他表示如果有敦多克達什的存在,他的思想永遠也不得安寧。他這種做法不得人心,逐漸失去了汗國人民對他的尊重和向心力,使他到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地步。

眾叛親離,不得人心,促其自斃。敦多克奧木巴上台不久,指定蘭杜勒為接班人(蘭杜勒是他在庫班時與卡爾巴金公爵的女兒賈恩的非婚生子)。此舉引起了正妻之子噶爾丹諾爾布的不滿,屢遭敦多克奧木巴迫害的台吉們,聚集在噶爾丹諾爾布的周圍,有道爾濟·納劄洛夫的兒子魚布劄、有沙克都爾劄布的女婿克列別依等人,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汗勢力。1738年,當敦多克奧木巴命令噶爾丹諾爾布率汗國軍隊,依據俄國政府旨意進攻哈薩克人時,噶爾丹諾爾布調轉矛頭指向敦多克奧木巴,發生了倒戈政變。他驚慌失措向俄國求援,俄國讓他和兒子講和,後雙方罷兵言和。敦多克奧木巴在事後,將兒子流放到喀山,將其它參與政變的及女兒女婿全部處死。1740年7月27日,兒子懊惱著離開人世。1741年3月21日,敦多克奧木巴也在眾叛親離的陰影中死去。

敦多克奧木巴統治汗國初期,整頓社會秩序,加強集權政治,對部落各項事業的振興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後期專橫跋扈,打擊異己,給下層勞動人民帶來了苦難,"成了對汗國、對自己、對家族都十分有害的人"。

1741年7月31日,俄國政府任命敦多克達什為汗國督辦,他是阿玉奇之孫、沙克都爾劄布三子。他長期隱居蟄伏,暗中積聚力量,靠自己的實力獲得汗權。1724年阿玉奇亡故,達桑格爭奪汗位時,敦多克達什主張任用賢能的人統治汗國,反對少德無賢的達桑格僅以嫡長子權繼承汗位。當達桑格殺害與其合作的親兄弟並欲栽贓的陰謀敗露後,汗國人認清了達桑格的真麵目,並予以唾棄。同時初識了敦多克達什的遠見卓識。1731-1734年,當策淩敦多克和敦多克奧木巴爭權奪利而不可開交之時,他隱忍發展自己的力量,使他管轄的兀魯思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牧民生活得以改善,使土爾扈特人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部落未來的希望。敦多克奧木巴執政後,深感到敦多克達什,是一支日益強盛而又無法對付的力量。敦多克奧木巴在眾叛親離中死去後,生前曾將剛滿10歲的兒子蘭杜勒為繼承人。蘭杜勒之母賈恩雖暫執政,但又不是正妻,並且是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卡爾巴金人,這就為篤信藏傳佛教而又封建意識深厚的土爾扈特王公貴族所不能容忍。阿玉奇的遺孀達爾瑪巴拉為把自己的兒子噶爾丹丹津扶上汗位,也在積極地組織力量和賈恩挑戰。1741年6月,賈恩在鮑爾洪地區大敗噶爾丹丹津,俘虜並殺害了噶爾丹丹津及其追隨者。賈恩雖然取勝,但卻激怒了汗國的王公貴族們,兩種軍事力量對壘起來,大戰一觸即發。這時俄國人"也不容許賈恩及其兒子統治土爾扈特部落"。在這種情況下,敦多克達什是眾望所歸,登上督辦之位。

敦多克達什不但以他智謀卓識、出身顯赫,任命為汗國的督辦,而且是當時汗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台吉。敦多克奧木巴執政時期專橫跋扈,已引起汗國王公貴族的普遍不滿,故敦多克達什出任督辦既可緩和王公貴族的不滿情緒,又能以他強大的實力控製汗國的政局。敦多克達什執政後,首先正確處理了民族的內部關係,較為恰當地解決了汗國的內訌,對他的反對者采取了極為緩和的安撫政策。他剛執政不久,俄國政府就命令他逮捕賈恩和蘭杜勒等人。他沒有執行命令,為了緩和矛盾,他把曾經激起汗國人民憤怒的賈恩、蘭杜勒等人送到庫班供養起來,定期發餉銀和麵粉,並派人保護其母子,後又讓俄國人弄到莫斯科養尊處優。他這些化幹戈為玉帛的做法,得到了部落人民的擁護。

敦多克達什統治的20年間,汗國太平無事,人民生活提高。他所頒布的法律表現了他靈活高超的行政才能和得心應手的領導藝術;他對自己時代責任的了解和對人民迫切希望的通達,使中外史學界把他譽為"最優秀的汗"。

敦多克達什反抗沙皇俄國對汗國的統治和壓迫,堅持獨立自主、自主自強的民族精神。使沙皇俄國感到他是經常給俄國製造麻煩、製造困難、製造頭痛事件最多的一位汗,使得他直到1758年4月30日(就任督辦17年後)才被批準為汗,才賜給他詔旨,並送來了汗的標誌,旗子1麵,馬刀1把,貂皮帽1頂和緞麵皮大氅1件。而他把這些東西看也不看,嗤之以鼻,永遠扔在了倉庫裏。

1761年1月21日敦多克達什逝世,渥巴錫承襲汗位,他當時隻有19歲,他是敦多克達什的幼子。"他心懷坦蕩,為人正直,待人友好,心地善良,頗得部眾的擁戴。"

渥巴錫上台伊始,沙俄政府從彼得堡放回了敦多克奧木巴的夫人賈恩和她的兒子道迪比和阿沙策。渥巴錫以團結的大局為重,按照沙俄政府的要求,及時撥給賈恩及其兒子1800帳兀魯思,供其生活之用。而賈恩和其子野心之大,以怨報德,又從渥巴錫手中奪取了3000帳兀魯思。還妄想進而奪取汗王之權。母子3人原來是信仰伊斯蘭教,到彼得堡之後,為了討好俄國,改信了東正教,回到部落之後,為了取悅於人民,竟然又改信了喇嘛黃教。一時部落人民大嘩,土爾扈特人民對渥巴錫的正直和善良,表示同情和尊重,對賈恩母子忘恩和野心,表示憤慨和譴責。渥巴錫沒有公開表態,而是暗示土爾扈特人民向俄國反映,揭發和抗議,終於使女沙皇下達了譴責賈恩母子的文件:"並準備把賈恩母子重新弄回彼得堡去"。賈恩母子從此隻好夾起尾巴做人,並向渥巴錫表示謝恩和尊重。

渥巴錫對待策伯克多爾濟則采取了另一種團結的方針。敦多克達什亡故之後,策伯克多爾濟想得到汗位,他到莫斯科,向沙皇和賈恩母子求援,均受冷遇。回到部落之後,他又大造輿論,說渥巴錫要殺害他,要剝奪他的兀魯思。而渥巴錫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非常尊重他,並給他加官晉級,還讓他進劄爾固領導班子。謠言不攻自破,人民唾棄他,在土爾扈特人民麵前名聲掃地。他無地自容,走投無路之後,渥巴錫更加親近他,關心他,依據他的才能,讓他做劄爾固首席,比其它劄爾固齊多拿一倍的俸祿。使他看到了渥巴錫的寬宏大度和善良之心,終於投入渥巴錫的旗織下,做了東歸祖國領導核心成員。

渥巴錫以他的韜略安定了部落之後,對俄國得寸進尺的種種控製汗國的做法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俄國妄圖在部落中進行牧帳登記,渥巴錫讓土爾扈特牧民快速地移牧,使俄國永遠無法得到汗國牧民和牲畜的真實情況,從而無法駕馭汗國。

對於俄國不經汗王和劄爾固批準,在部落隨意簽署商約和經濟合同,渥巴錫針對這種輕視汗國的做法,讓牧民不予履行契約和合同。出了問題,渥巴錫不予處理。這些使俄國政府吃了不少大虧,再也不敢輕視土爾扈特汗廷。

針對俄國給告密者無功行賞,渥巴錫公開向人民宣傳告密者的卑劣行為,使他們到了千夫所指的地步。渥巴錫又派出一些人向他們提供假情報,使他們向俄國提供的情報失真,致使俄國再也不相信他們了。

渥巴錫通過一係列的治國方略,穩定了部落,安定了人心,為土爾扈特回歸祖國做了充足的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終於使震驚中外的偉大事變,在伏爾加河沿岸的草原上爆發了。

第三章 建置劄爾固

1630年,和鄂爾勒克到達伏爾加河中下遊兩岸的草原以後,即在部落內建立了一套統治汗國的組織機構--劄爾固。它是個議事機構,其成員叫固撒剌克齊或者叫劄爾固齊,共有8名。即顧問、助理、法官、金庫總管,劄爾固齊樞密總管,兩個喇嘛教僧侶主管念經超度、人們精神修養、祭天祭神、給人們看病消災等;還有1名薩滿教巫師主管看天象、算吉日、測風水、祭敖包;其他是和鄂爾勒克最信賴的萬戶長參加。汗王府通常設在汗的住所附近,在1個單獨的蒙古包內。每年春天和秋天在上述代表出席時,決定什麼地方給某個部落,或者部落首領過冬和過夏的牧地,全部汗國的管理事宜,都由這8名劄爾固齊決定。"並在這個政權機構中起草汗給土爾扈特汗國領主們有關......公開事務的指令,"初稿交給汗審核批準,然後譽清並蓋上汗的大印,它保存在汗最信任的劄爾固齊總管那裏。經汗批準的指令,下發領主們及其領地萬戶,這樣就不會經常發生爭端。劄爾固對汗國的所有訴訟進行審理,對特別重大的案件和法官意見不一的判決才呈交汗審批。

土爾扈特汗國還設立了劄爾固領導下的其它統治機構:

1、兀魯思--大領地,3個以上鄂托克組成。

2、鄂托克--屯營地,3個以上愛瑪克組成。

3、愛瑪克--5個以上阿寅勒組成。

4、阿寅勒--5個以上無血緣禹兒惕組成。

5、和屯--5個以上血統關係共同進行遊牧的家庭集團組成或5個禹兒惕組成。

6、禹兒惕--牧民住的行帳或蒙古包

劄爾固下屬的官製:

1、圖什墨爾--劄爾固齊總管

2、劄爾固齊--散秩大臣

3、德黑齊--收稅、差派官吏

4、阿爾巴齊宰桑--專管差役貢賦

5、宰桑--鄂托克首領

6、德木齊--檢察官、監督官

7、收楞額--收稅官

8、阿爾班尼阿哈--十戶長

土爾扈特蒙古作為遊牧部落來到伏爾加河中下遊以後,畜牧業仍是他們經濟的主要形式,而作為土爾扈特遊牧民族封建統治階級的大小台吉,支配著他們所有的牧地,致使廣大牧民在各自的牧地上獨立地進行放牧。據記載,17世紀初到俄邊境遊牧的土爾扈特人共有5名大台吉和45名小台吉。小台吉和宰桑是較小的封建領地的統治者,隸屬於大台吉,但是這種遊牧的自然經濟不利於建立領主之間的聯係,"小台吉和大台吉從屬關係往往是形式上的。"1640年和鄂爾勒克從衛拉特聯合會議帶回的《衛拉特法典》,作為衛拉特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也是土爾扈特汗國劄爾固必備的治國方略,有以下幾方麵內容:

1、政治方麵:如果部落之間發生戰爭,衛拉特應聯合在一起把戰爭發動者打倒,並沒收其財產。

2、宗教方麵:衛拉特人應向達賴和班禪活佛跪叩禮拜,10人中須有1個獻身喇嘛佛教,部落人都應尊重喇嘛教僧侶。

3、經濟方麵:保護畜牧業生產,對偷盜牲畜懲罰極嚴,偷盜駱駝者罰15個"九"("九"即4頭牛馬5隻羊),偷種馬罰9個"九",母馬罰8個"九",牛、羊罰6個"九",從偷盜案中救出羊群者受到獎勵。

4、軍事方麵:作戰逃跑,罰穿女人衣服遊街以示羞辱;戰爭中丟棄領主處死刑;聽到敵人偷襲不報處死刑,並子孫流放;作戰勇敢者進行一係列獎勵。

5、社會方麵:禁止逃人,收容逃人受罰,捕獲逃人有獎,侮辱毆打統治者受刑罰,殺死男仆人罰5個"九",殺死女仆人罰3個"九"。

6、道德方麵:維護長幼尊卑的秩序,對救火、救溺、救嬰、護理病人、幫助產婦者予以表彰,目的是緩和矛盾,維護現存秩序。

7、民事方麵:40戶有4戶必為其兒子完婚,10人必需對1人婚事給予援助,不予援助者罰駝兩隻,馬5匹,羊10隻。

8、刑事方麵:對殺人、縱火、盜竊、鬥毆、強奸、誘拐等刑事犯罪都規定了相應懲罰。

9、訴訟:原告、被告對質出庭才予以審判,審判講究人證與物證。

10、量刑:死刑的使用較謹慎,像兒子殺父母,父母殺兒子才判沒收財產充公,隻有危及國家安全才判死刑,如聽到動亂不報告者判死刑。連坐、累及家人和子孫這種法極少,大量的是財產刑,以罰牛羊為主。

和鄂爾勒克把《衛拉特法典》作為統治汗國劄爾固的法律依據供奉在牙帳中,作為統治屬下法製要則在部落中實施,使他的子孫在俄國的一百多年的統治做到了有序可行,有法可依。

第四章 同祖國的聯係和睦鄰的關係

土爾扈特部落西遷定居後,針對沙俄的控製采取針鋒相對的靈活政策和直接或間接的反抗與鬥爭。但是,由於他們遠離祖國,勢單力孤,處境艱險,更加深深地懷念祖國,經與祖國無數次聯係後,終於實現回歸祖國的心願。他們與祖國聯係的方式可分三種:

一、土爾扈特部落同清政府的聯係

書庫爾岱青繼位後,十分懂得祖國的清政府對他統治地位承認的重要性,於1646年(順治三年)與其弟羅卜藏諾顏隨青海和碩特部首領固實汗,向清政府進表貢,"附名以達"。1650年(順治七年),書庫爾岱青又派使臣與清政府建立了直接的聯係。此後土爾扈特使臣不斷來往。

1651年(順治八年),土爾扈特首領博第蘇克等"貢馬",清廷賜以"銀幣等物"。

1655年(順治十二年),書庫爾岱青遣錫喇尼鄂木布向清廷奉表貢。翌年,和鄂爾勒克另一個兒子伊諾登諾諺,也遣使錫喇尼和碩齊"入貢"。1657年(順治十四年),羅卜臧諾顏也遣使,其中有其兒子多爾濟,使臣沙克西布特、達爾汗烏巴什、阿巴賴等向清廷"貢駝二百隻,複攜馬千,乞市歸化城,"得到清政府的允準。與清政府聯係的加強,使土爾扈特汗國得到了清政府政治上的支持。

阿玉奇執政期間,繼承了先輩與祖國清政府不斷聯係的方針。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阿玉奇積極參加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割據勢力的鬥爭。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清軍於昭莫多大敗噶爾丹後,為防噶爾丹餘部竄伊犁,康熙帝命阿玉奇在伏爾加河積極配合。阿玉奇率軍千人與一線防堵的策旺阿喇布坦會集於阿爾泰。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準噶爾部策旺阿喇布坦漸驕橫,縱兵洗劫了赴北京向清政府朝貢的土爾扈特汗國使團,殺害了使團首腦額裏格克遜一行,並進而綁架了赴祖國西藏朝拜達賴喇嘛的土爾扈特部落阿玉奇之侄阿拉布珠爾一行。阿玉奇企望和準噶爾部改善關係,曾把女兒嫁給策旺阿喇布坦,但策旺阿喇布坦出於擴張的需要,竟然時時製造磨擦。"策旺阿喇布坦所為,一度阻隔了阿玉奇汗政權與清政府的聯係。"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阿玉奇又派出以薩穆坦為首的使團,取道西伯利亞,經庫倫、張家口,曆時兩年有餘,於1712年春抵北京,其使團公開使命是商洽阿拉布珠爾返回土爾扈特部落問題。但阿玉奇給康熙帝的奏文中稱:"所差之使,乃吾心腹小役,聖祖若有密旨,請賜口諭。"磋商機密實則不外乎兩個,一是如何聯合起來,對付日益強大並威脅雙方安全的策旺阿喇布坦,二是探求土爾扈特部落重返祖國的可能性。康熙帝當即決定,以最快的速度派出了訪問土爾扈特的以殷劄納為首的使團。使團成員有:

1內閣太子侍讀殷劄納

2內閣侍讀圖理琛

3理藩院郎中納顏

4新滿洲噶劄爾圖

5新滿洲米邱

還有阿拉布珠爾派的土爾扈特部落處的舒哥、米斯等人,隨從保駕的有3名武官,22名家仆,共計32人。使團成員之一的圖理琛,字瑤圃,祖籍熱河,姓阿顏覺羅氏,屬滿洲正黃旗人,生於1667年,卒於1740年,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考授中書舍人,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升為中書科掌印,不久升任內閣侍讀;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任禮部牛羊群事務總管,1705年因短牲畜頭數被革職。1712年清政府招出使土爾扈特部人員,圖理琛精通滿、漢、蒙文,粗通俄文,賦閑在家,主動要求出使被允準,恢複其內閣侍讀官職。因其撰寫《異域錄》一書獻康熙帝,受嘉獎,準刊行,從此馳名中外,後來中外學者將路經歐洲第一個出使外國的清朝使團通稱為"圖理琛使團"。1712年6月23日使團從北京起程,於1714年7月12日抵土爾扈特部落阿玉奇駐地馬奴托海。次日舉行了隆重的迎賓儀式,殷劄納向阿玉奇宣詔遞交了康熙帝詔書。詔書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