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魏鎖思繼續與智者探討問題。他們談到了忍。智者說:“忍是一種相當威力巨大的精神工具。能夠做到忍的確能夠解決大量的問題,但它並不像仁那樣偉大,這是因為忍並沒有善惡性。好人和壞人都可以做到忍。如果壞人做到了忍那就是殘忍。我們偉大的祖先們強調的是仁義禮信智。忍要是用到好地方才是把好東西,它像是一把雙刃劍。一個人在運用忍而做極其殘忍的事的時候很顯然是對某件事情非常看重而又受到某種思想所指導,而既使這個人有善的一麵但此時他的善已不再真實。他甚至會屈解善,他會認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善的,是應該的正確的。有時一些曾經是善良的人同樣會作出殘忍的事。這裏麵的道理是相當複雜的。”
“那麼什麼是仁呢?”
“仁就是要對事物仁慈,不去傷害其它的事物。絕對的仁是作不到的,隻要你存在就會傷害到其它的事物。人們隻能有選擇的運用仁不去違背人,你像人們飼養家畜種植植物通過自己強大的實力控製了他們的生存,這當然不算是仁,但也不能說這就違背了仁,所謂違背了仁就是違背了自己的良心去做事。”
“假如有個蚊子來吸我的血,我將它打死是不是不仁呢?”
“你打死了它並不能說明你不仁,因為你不是為了傷害它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可是問題又來了,我為了保護自己,可它對我的傷害是有限的而我卻是奪取了它的生命,那麼你是不是認為生命是有等級的?如果說你說生命是無等級的那麼是不是別人傷害了我很小的利益而我就應大大的對付他呢?還是這麼說吧,如果一個人達到了仁的境界那麼他的行為規範是什麼呢?”
“我想能夠做到盡可能的使自己以善抑惡也就是了。仁在具體的事情上會顯示出多種的形態,一個人作為社會個體和高等動物就應把仁主要用在對人上,要對傷害他人的事情做到不忍。人的感覺是極其複雜的,人的行為仍然是以感覺為第一要素。”
“那麼理性呢?”
“理性也是以感性為基礎的。當一個人在運用某種理論進行活動時其本質仍然是憑感覺,比如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去某個親戚家,目的是送一件衣服給那個人,那麼他這次行動的起因就是他感覺到了自己應該這麼辦,那他為什麼會覺得應該這麼辦呢?那是因為他現在沒有感覺到的要緊的事而將這件衣服送給那個人對他來說會感覺很好而他又感覺不到這麼做有什麼不好,於是他的行為便產生。如果他這時感覺到有什麼不好,那麼他就要進行理性的分析了。他首先要找出不好的原因,而原因就是他感覺到的思想信息,例如他回憶起來今天可能會下大雨那麼這時他就要先觀察外麵的情況進行判斷。這裏對天氣的判斷有兩種,一種是絕對判斷一種是不絕對判斷。如果他的絕對判斷是今天肯定下不了雨,在沒有其它原因的情況下他的行動會照樣進行,而如果是不絕對判斷問題就複雜了。還有一個人在照種理論按步就班的做數學題仍然沒有脫離感覺,因為他必須先感覺到做這件事很正確他才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