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智者論下(2 / 2)

“答案是相當明確的,後天一個人的正義感和同情心是會發生變化的,因為正義感和同情心都是人的一種感覺,人們的感覺自是可以變化的。”

“請問好人打擊壞人是不是善的表現呢?”

“我這裏交待一下,我講的是能善則善,但是一個人不可能事事全善而能處在不善不惡的情況下就行了。善和惡存於內心,對事物的不忍傷害這就是善,對事物的願意傷害就是惡。殺滅壞人也是惡的表現,但如果你殺滅壞人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好人而保護好人是善的表現那麼保護好人和殺滅壞人哪個更重要呢?這件事起因於壞人對好人的傷害,道義在於好人,那麼站在道義的立場上這件事整體來說也可以認為是善的表現。”

“那麼助人為樂算不算是善呢?”

“如果你助他的目的在於不願看到他不成功或是不好也就是出於不願看到他受傷害那麼你的行為就是善,比如你看到一個老人正在拿著一桶水艱難的走著,那麼你這時幫助了他是出於不忍心也就是不願看到那個老人痛苦那麼這就是善,但如果你的目的不是這樣的而是另有用心……但單從這件事行為本身也可以被看成是善舉。”

“那麼如果我不想去幫他呢?”

“這還要看你是不是覺到了這個老人很可憐,你是不是動了惻隱之心。”

“假如我覺得他可憐呢?”

“那麼在這件事上說明你不善。”

“假如我看到這個老人痛苦的樣子我又很高興呢?”

“這就是惡了。”

“那麼是由於這個人與我又仇所以我才高興那麼我還算不算惡呢?”

“隻要是願意事物受到傷害就是惡。”

“那麼我吃東西呢?”

“那麼你感覺到你吃的東西受到傷害了嗎?”

“人的善惡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影響人們善惡差異的原因是很多的,首先人們的感受能力是不相同的,比如讓兩個人去殺雞張三十分痛快的就把事幹了而李四就死活下不去手,這時有人就會說李四是個沒出息的東西,當然也會有人表揚李四貶低張三,那麼支持張三的人和支持李四的人的角度是不同的。張三也不一定就是沒有愛心的人,李四也不見得是不敢做大壞事的人。有人會說李四的膽子小,所謂膽子小是說李四受不了刺激,如果是這樣說明李四的思想受感性的影響較大,這樣的人往往十分敏感做事謹小慎微猶柔寡斷,而張三往往是做事果斷受雜亂感覺的影響少。這件事隻能說明張三李四二人的性格和行為方式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並不能說明二人存在著巨大的善惡差異,但是二人的這種差異雖然不對善惡起直接影響但有時往往起到重大的影響。”

二人的談話總算是結束了。不久後魏鎖思的夢也總算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