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阡家舊事(下)(1 / 2)

元帝雖尚武,但卻不莽撞,所以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離大鄭首都長安較近,環境較為惡劣,資源也不豐富——甚至可以稱得上貧瘠——民眾的歸屬感也不甚強,但麵積卻最大的地處大鄭最北端的漠北諸國。

漠北因為過於貧瘠,一直沒有國家願意去統一,隻有十來個小國家在不斷被替代中險險生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所說的這些,漠北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優點,就是他恰好位於元帝的另外兩個目標,東北的楓丹冰原與西北的嘉禾草原之間。占領了漠北,也就等搭好了繼續對外侵略的跳板。

在元帝的設想裏,這應該是最好拿下也是最舉足輕重的一塊板圖。

於是,是年秋,開元大將軍告別了他新婚的妻子和尚在繈褓之中的孩子,領著三十萬人馬,向著漠北出發了。

如同元帝所設想的那樣,擴大國土的第一步走得很成功。漠北一些艱難維持統治的小國家見有人願意來接手,有的小國甚至還未等戰爭開始就舉旗投降,興高采烈的將自己的國家拱手相送,自願從小國的國主變身成大鄭一個不重要的領地貴族。

元帝拔了三十萬人馬出征,但實際上開元大將軍隻動用了其中的兩萬人,以百來人輕傷的微末代價,花費了半年時間就將整個漠北納入版圖——其中還有近四個月是花在來往的路上,實際打仗的時間隻有一個多月而已。

勝利在元帝的預科之內,但卻不料來得如此之簡單而迅速,導致此時元帝對自己國力的預估有些盲目樂觀。

於是,不顧林相國和朝中穩健派的反對,元帝又緊接著發動了第二次侵略戰。這次,他隻派了十萬兵馬,就去攻打擁有肥沃的土地,遍產牛羊馬群,以民風彪悍著稱的嘉禾王國。

於是,十五年來未嚐敗績的開元大將軍第一次知道了戰敗的滋味。

麵對二十五萬凶狠的草原騎兵,元帝派去的兵馬一戰潰敗,死傷過半,最後,剩下的三萬人馬幾乎是以逃命的方式逃回了長安城,統帥開元將軍亦在此戰中受到無法治愈的重傷。

回到長安城後,來不及養傷,開元大將軍即脫光上衣,背負荊條跪在皇城外請罪。

元帝對於自己的結拜兄弟自然是不會輕易怪罪的,在了解了這場戰鬥的詳細情況後,這位出生草莽的皇帝做了一件真正前無古人的事情,也是這件事,意外地成就了元帝一代賢帝的美名。

這位皇帝親自步行到皇城外,親手攙扶起了自己的結拜弟弟,動情道:“此乃孤之過錯,非賢弟之罪”。然後,在第二日一早,向全天下發布了一份罪己詔書。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從未有當權者向著全天下承認過自己的錯誤,尤其是為了戰敗這種事。

吃了敗仗,參戰的將士能不受罰就不錯了,更何況是皇帝自己擔責?仗又不是皇帝自己打的,敗了也隻能說明士兵無能——哪怕究其原因確實是皇帝下的命令不合理。

但元帝不但不避諱,反而大方地承認了自己的過失,甚至不是在書房裏對著幾位心腹偷偷摸摸地承認,而是正大光明地向全天下承認自己冒進的過錯並對陣亡沙場的將士表達了深切的痛惜之情。

且這份罪己詔書言詞肯切,今人聞之動容。

一詔之下,元帝在民間的聲望反而意外地高漲了幾分,百姓皆山呼萬歲,就連好不容易從戰場上活命下來的將土也因此感激涕零,當場朝皇宮方向跪下,大呼元帝聖明厚德,誓死攻克嘉木國以報知遇之恩。

不過元帝卻沒有趁著土氣高漲之時再次集兵,而是將包括開元大將軍在內的十一位高級將士與一應文臣皆召於書房之內,徹夜探論兵力國情地貌和戰況,對鄭國的擴張做出了新的規劃。

第二年春來,鄭國派兵二十萬,朝向丹楓冰原上的齊國發起了新一輪的侵略。

大鄭曆十四年冬,齊國降,大鄭國土又增一版。

同年,開元大將軍率領五十萬鐵騎再次出征嘉禾,此次並未冒進,而是針對嘉未國的國情重新調整了戰略。終於,在大鄭曆十八年秋,嘉禾國降,大鄭俘獲士兵十萬,金銀器物、牛羊馬群,奇珍異寶無數。

元帝大悅,複許下封賞無數,更將嘉禾草原一半的領土賜與開元為領地,開元大將軍的聲望在民在朝皆達到頂端。

大鄭曆二十年,元帝短期目標的最後一處——地處湛西的金國,亦被元家軍鐵騎征破。

但與漠北和嘉禾、齊國不同,金國並沒有很快投降,而是在都城被破後進行了頑強而堅決的抵抗,再加上全國原本的地理優勢——金國與大鄭之間隔著一座號稱死亡之海的黑沙漠。所以,鄭元帝放緩了侵略的步伐,召開元大將軍回朝,欲慢慢派兵清理金國的殘餘勢力。

重回長安後月餘,開元大將軍因在九年前與嘉禾國一戰受到的舊傷複發,向元帝請求卸甲歸田。

元帝再三挽留,最終還是為開元身體考慮,許了他辭宮回家,陪伴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