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陸塵在環狀星雲內撕裂吸收恒星時,以及流浪號、綠星、地球文明、光合文明在殲滅蟻人文明的殖民星時,都在環狀星雲內發現了中子星的蹤跡。
流浪聯盟一共發現了三顆,皆是中質量恒星死亡後遺留下的星核部分形成的特殊體。
是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體。
中子星的密度非常之大,每立方厘米高達8^14到10^15克,可能大家對這種密度數字沒有概念,但這種密度相當於每立方厘米內的物質重量超過一億噸以上。
想想每立方厘米才有多大?
長寬高各為一厘米,連一顆彈珠都不如,但就是這麼的空間內的物質重量卻高達一億噸以上,簡直無法想像。
如果把地球也壓縮到這種密度,那十多個行星質量的地球也僅有米的直徑,如果把150個恒星質量的太陽也壓縮到這種密度,那也僅僅隻有十千米的直徑!
中子星的密度之所以如此之大,那是因為內部壓力迫使物質皆以中子狀態存在,也就是,中子星實際上就是由一個個中子緊挨著組成的體,這也是中子星之名的由來。
此外,中子星中有部分體會持續向外發射有規律的定性脈衝,這類中子星被稱為脈衝星,脈衝星由於會發射出有規律的脈衝信號,就仿佛宇宙中的燈塔一般,可以幫助各個文明確定自己的位置。
但無論是中子星,還是中子星中的脈衝星,其內部結構都是相同的,都是在電子簡並力無法承受巨大壓力時,轉變成以中子簡並力對抗內部壓力而存在的一種體。
以前曾過,質量恒星死亡後,由於內部核聚變停止,無法提供持續對抗內部壓力的力,所以遺留下的星核就會在內部壓力的作用下進行進一步壓縮坍縮,變成原子與原子緊密的挨著,這時原子中的電子因為過度靠近就會產電子間的排斥力,也就是電子簡並力,並以電子簡並力對抗內部壓力而存在,這就是白矮星。
而中子星則比白矮星還要恐怖。
由於中子星是中質量恒星死亡遺留下的星核,質量更大,所以當核聚變停止時,內部的巨大壓力會將物質迅速向內擠壓,在更大質量所形成的壓力下,電子間的簡並力根本無法對抗這種壓力。
於是,電子簡並力崩潰,形成物質的最基本結構的原子態也徹底被破壞,外層旋轉的電子被壓力強行擠到質子中,形成一個個中性的中子,當壓力再想對中子進行擠壓時,中子間的排斥力就會與這種壓力對抗,並保持平衡,這時就形成了一顆穩定的中子星。
因此,中子星是一種非常恐怖的體,物質的內部結構完全被強行破壞了,以中子緊挨著中子而存在,這也是中子星密度如此之高的原因。
而從中子星每立方厘米高達一億噸的重量來看,可想而行,平時的物質或原子間的空隙終究有大,也難怪中微子可以在物質中隨意穿梭,但與原子核碰撞的概率卻非常之低。
不過,因為中子星的密度極大,所以這是連中微子也無法有效穿透的一種致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