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馮總其人 3(1 / 2)

鄰居又歎息了幾聲,安慰了他幾句,看著他往樓下走去的背影,搖搖頭:“那麼能幹的男人,咋突然之間被弄成這個樣子了!這也許就是命吧。”

馮列革並不相信命運之說,但不相信又能怎樣,自己落到今天這個地步,自然就是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不管你走運不走運,你總是活在別人的視野裏,誰想說你幾句,你都是攔不住的。

想想那些往事,至少得從七年前說起,一直到現在,渡轉市,這個地級市中千千萬萬的生靈誰沒有一點故事?當然,像馮列革這樣的時代寵兒,其故事自然是很有淵源與吸引力的。

馮列革在白天裏基本算是一個彬彬有禮的紳士,他的教養源自於馮氏家族。據說,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是進士,從那時起,馮家就是渡轉市歸車鄉的名門望族,也算是有名的書香門第。他爺爺的父親據說是參加過甲午中日海戰的,隻不過他並沒有在某條艦上,而是地麵上的後勤補給人員,所以在那些威武雄壯的戰艦都沒有了時,他撿了一條命。戰爭過後,他爺爺的父親,也就是他祖爺爺回到渡轉鄉做起了生意,很快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鄉紳,祖爺爺先後娶了三房夫人,生了他爺爺的兄弟姐妹共十二人。

馮列革小時,偶爾也會聽父親說馮家的往事。馮氏家族在祖爺爺還在世時,是渡轉鄉有名的家族,可就在祖爺爺去世那一年,馮家立馬就四分五裂了:祖爺爺的三房夫人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瓜分了馮家所有的產業,就連大廳裏的那塊“忠孝禮義”牌匾都被平均分成分成了三份——先把四個字分別鋸開,三房太太各選了一個字,剩下的一個“忠”則又被平均鋸成了三份,各分一份——然後各奔了東西。

馮列革的爺爺馮仁義是大房夫人生的,他們兄弟三人和母親留在了祖屋,另兩房帶著各自的兒孫與產業去了他們想去的地方。

別人家分去的字究竟拿來幹嘛了,馮列革自然不知道,可他們家的那一個多字他是知道被怎麼處理的——爺爺去世時,執意要帶走那個被爺爺摸得油亮的“義”字,父親隻得把它墊在爺爺的枕頭底下,另外那個殘缺不全的“忠”字則讓他握在手裏,和棺材一起埋到了地裏。

關於爺爺馮仁義,馮列革多少還有些記憶,雖然在爺爺去世那一年,他隻有八歲。他都不知道爺爺是怎麼死的,隻是後來隱約聽父親馮承誌說,爺爺死得很冤枉,是被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在監獄中的。

至於爺爺怎麼就會被抓了進去,又怎麼會消失在這個世間,那些過往,馮列革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去探個究竟,畢竟那是很遙遠的事兒了。於他,於他的家庭,以及於他的後人都沒有多大的關係,他就算過問了,不管有什麼結果對他都沒有多大的影響;別說他不想去過問,就算他真想去過問,他還真不知道從哪兒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