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作品感言,終於不再是請假,但我並不高興。

這個國慶,有人去旅遊,有人窩在家中打遊戲,也有人回了老家。

我是第三種。

但回去不止是探親,也是要處理一件事,一件家事。這事始於去年年末,延續到這一年國慶,才終於結束。

我的父母,兩位加起來將近百歲的人,離婚了。

幾十年的紅本變成綠本,不知道他們當時心情如何。但從他們兩人之後的表現及隻言片語來看,應該都有種“除去腐肉”的痛快。

我曾試圖勸他們和好,但後來放棄了。

因為我不知道,一起攜手走過經年的夫妻,為何會變得那麼憎惡對方。

於是我漠然看著他們撂下無情的話分離,幫忙搬家,幫忙核對分割財產的合同,幫忙訂正賣房協議……

當我母親執意賣房時,我曾問過為什麼。

“我嫌這房子惡心。”

為什麼會這樣?我之前不懂,也不願再懂。於是等他二人各自安好,我又動身離開那座城市。

以後會探親麼?當然會,不過是多出一個需要到訪的人家。

可我已經沒有家了。

我的家隻存在於記憶中。

我已然成年,便沒有單親家庭的說法

於是,我真的沒有家了,有的隻是一間小屋。

坐在這沒有改變的桌前,敲下這些字,我愈發地認識到這個事實。

當然,這段冗長的文字不僅是來宣告我從此無家可歸,也是說明我的態度。

我變了,可這本書不會變。

早在他們發生問題時,這本書就存在,故事裏的人和事,不會因我所受到的變故而改變,他和她們依然在這裏。

所以這會是個溫暖的故事。

1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