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人在官場,最忌感情用事。綜觀古今中外官場中人,我們常常懷疑其是不是冷血動物,為什麼有些人在重大變故或重大事件麵前,能夠無動於衷,能夠不動聲色?

其實也怨不得他們,衝動是魔鬼,尤其是在當下社會矛盾衝突呈上升趨勢的形勢下,領導幹部的表態都是十分慎重的。因為表了態,就必須做到,做不到就失去信任,失去信任,就莫不如不說。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每年上馬那麼多項目,招商引資那麼多個億,我們的城市建設可以鋪那麼大的攤子,不都是在沒錢的情況下,借錢、貸款幹起來的嗎?為什麼棚改就不能借錢呢?道理很簡單,棚改是把錢往水裏扔,隻有投入,沒有收益,借給你錢,你拿什麼還?

我們先來看一個文件吧!

2010年1月8日,國家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五部委聯合發文,要求各金融機構“向符合貸款條件的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項目提供貸款,創新金融產品,改善金融服務。根據改造項目特點合理確定信貸條件,對符合信貸條件的項目要在信貸資金規模上給予保障。有條件的地區可建立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貸款擔保機製,引導信貸資金投入”。

為什麼要發這樣一個文件?

很顯然,目前中國的商業銀行輕易是不向棚戶區改造項目放貸的。

所以中央要下個文,強調一下,要求一下。這說明,銀行向棚改項目放i貸是十分慎重的,因為他們是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總是要出於風險和收i益的雙重考慮。而棚改項目的還貸能力是存在風險的,而且大多數棚戶區改造的商業價值很低。“商業銀行肯定不會成為保障房建設資金來源的主力軍,保障房建設的資金本質上要靠政府來承擔,不要指望銀行信貸資金‘一肩擔盡萬古愁’。”這是一位銀行高管的話。

這份中央文件是2010年的事,也就是說,在2010年的時候,商業銀行尚且不肯輕易為城市棚改貸款,何況遼寧的棚改始於2005年呢!I所以,資金短缺是遼寧棚改的最大瓶頸。

應該說,遼寧曆屆黨政領導對棚戶區改造都非常重視,但皆因地方丨財力所限,心有餘而力不足。那麼,遼寧棚改究竟需要多少錢呢?據當時測算,全省除沈陽、大I連、鞍山外,其他11個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共計824萬平方米,涉及24.8萬戶、84.4萬城市貧困人口,改造共計需要資金投入153億元。而2004年遼寧的一般預算收入為500多億元。顯然,可用財力有限,資金缺口巨大。

¥國象孖崖鋃行蜓身而出在此關鍵時刻,國家開發銀行挺身而出。

2005年初,遼寧省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協議,確定國家開發銀行為遼寧棚戶區改造項目提供政策性貸款30億元,作為啟動資金投入。並且在貸款政策上,開發銀行給予棚戶區改造項目30億元大額貸款承諾、超長期限25年、利率全程下浮10%的最大優惠政策。

國家開發銀行為什麼會對遼寧如此偏愛呢?

開發銀行的行長叫陳元,他的父親是陳雲。陳雲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特別是解放戰爭期間,陳雲於1945年9月來到沈陽,擔任東北軍區副政委、東北財經委員會主任,主持東北解放區的經濟工作,並參加組織指揮遼沈戰役。

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後,陳雲同誌就任沈陽市特別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主持領導接管沈陽工作。陳雲對遼寧工業基地的建設極為重視,於1949年1月至4月先後到撫順、本溪、鞍山、大連、普蘭店、瓦房店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指導工作。

建國後,陳雲同誌對遼寧的建設高度重視,僅上世紀50年代就5次來遼寧視察工作。可以說,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傾注了陳雲同誌的大量心血。

父親對遼寧的那份深情,不能不傳遞給他的兒子。

國家開發銀行遼寧分行行長閻曉輝在一次會議上說:“啟動遼寧棚戶區改造項目是國開行董事長陳元2005年與遼寧省領導達成的共識,目前已收到明顯成效。”

也就是說,當決策者痛下決心,啟動一項工程的時候,就必須擔當最大的責任、解決最大的困難。國開行的一位領導說得就更為詳盡,“為製伏資金不足這隻攔路虎,省委主要領導當晚提出,可否請開行給予支持。總行陳元行長聽取分行王用生行長彙報後,迅速達成共識,表示幵行願積極為棚戶區改造提供全力支持。隨後,總行姚中民副行長多i次帶隊親赴遼寧推動落實。”

2006年的時候,《人民日報》記者就國家開行給遼寧棚改貸款一事,采訪了陳元。陳元說:“去年初,開行承諾貸款,支持遼寧省棚戶區改造,幫助城市低收入者改善住房條件。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了階I段性成果,社會效果良好。這是在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開行資金進入,緩解了財政的難題,起到了配合和支持的作用。”

時任遼寧省省長的張文嶽在2006年12月21日的遼寧省“棚改”總結大會上,莊重起立行禮,向開行致謝,會場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有了開行的貸款做後盾,遼寧就可以大刀闊斧地進行棚戶區改造了。

但是,僅僅有銀行貸款還遠遠不夠。

為了給棚戶區改造提供決策依據,省財政廳派出以廳領導帶隊的7個調研小組,冒著嚴寒,深入撫順、營口等7個重點城市的187片棚戶區進行調查摸底。

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處長朱建中回憶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和會計師事務所、工程造價評估事務所的專家們,一起入戶進行民意調查,進行資金測算。通過調查,初步摸清了棚戶區的現狀、居民經濟情況和各市財政狀況、棚改房每平方米成本價,為《全省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的出台起了關鍵性作用。”

說到遼寧棚改資金籌措,省住建廳廳長王正剛說:“針對棚改資金嚴重不足的實際,省委、省政府首先發動省直各有關廳局到各市調研,從不同角度進行摸底、測算,製定棚戶區改造方案,確定資金的籌措方式是:中央爭取一塊,省市籌措一塊,棚戶區居民自籌一塊,土地、財稅減負一塊,社會資金參與一塊等,最後缺口資金爭取開發行軟貸款,加以解決。”

這位生於1959年,44歲就擔任遼寧省住建廳廳長的王正剛,畢業於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並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業的博士學位。他的住建廳長的曆程,伴隨著遼寧的棚改始終,對遼寧棚改的每一段進程、甚至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可以說,遼寧的棚改,既給了他巨大的壓力,也給了他巨大的喜悅。

說到棚戶區改造,王正剛深有感觸地說:“算政治賬時,促使你下定決心;算經濟賬的時候,促使你把事情辦得更好。”

^一忮敢講真活的審委書論周忠軒,這位當年的撫順市委書記,曆史把他推到了風口浪尖。

在省裏統計各市棚戶區麵積的時候,周忠軒堅持如實上報,他要求有多少報多少。有的同誌心存疑慮,如果如實上報,如果棚戶區那麼多,是不是否定改革開放的成就,是不是給撫順市甚至給遼寧省抹黑?

對此,周忠軒堅決反對,他認為,“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領導幹部最基本的素質,如果都不敢講真話、都不願意講真話,那我們這個黨怎麼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呢?

撫順市開始時統計是60萬平方米,後來統計是80萬平方米,最後確定為318萬平方米。最後這個數字,是周忠軒書記親自布置調查的。為了求得準確,周忠軒要求調查人員把棚戶區的所有居民都列人表中,戶主叫什麼名字,家裏幾口人,多大年紀,什麼文化程度。然後東邊是誰,西邊是誰,前麵是誰,後麵是誰?都必須明確標上。這個表拿出來之後,先到老百姓家讓他們填,填完拿到社區,再拿到街道,街道彙總之後拿到區,老百姓和社區、街道、區領導都簽上名,再報上來,這樣保證絕對真實。周忠軒說,上麵給不給政策、給不給錢我們不管,我們必須把真實情況報上去。

還有一件事,2005年3月16日,省政府下發了《全省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這個方案明確提出:“安置回遷居民的戶型麵積標準應結合當地居民住房實際情況、財政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確定,宜樓則樓,宜平則平,平均樓房戶型不高於采煤沉陷區改造安置標準;平房不低於‘三老’住房標準。”

什麼是“宜樓則樓,宜平則平”呢?就是說要從實際出發,適合蓋樓房的地方就蓋樓房,適合蓋平房的地方就蓋平房。

應該說,這個方案沒有不當之處,在沒有錢的情況下,對舊的棚戶區進行一番改造,既可以解決老百姓居住困難,又可以節約大量資金。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改造一座平房,需要1500元,而建樓房,1平方米就要1500元。也就是說,建1戶樓房的錢,能建10戶平房,這賬不能不算。

但是,建平房不符合撫順實際。采訪中,周忠軒對我說:“第一,建平房你們知道,過幾年又是棚戶區;第二,把城市變成農村,舊舍無法改造;第三,浪費了土地資源。撫順的棚戶區有自己的特點,周圍壓了不少偏廈子。我如果建平房,我扒1棟,得建10棟,我正因為沒有錢才建樓房。”

於是,撫順市委、市政府廣泛征求廣大幹部的意見,廣泛征求棚戶區居民的意見。他們從撫順棚戶區老百姓中選出代表,拿出兩個方案:一個是建樓房,一個是建平房,讓老百姓自己選。在《世紀變遷》這部電視紀錄片中,莫地溝居民李振春說:“我就代表莫地溝上街道,有兩個草圖,一個樓房草圖,一個平房草圖,你看看大夥要平房還是要樓房?我說這麼的吧,怎麼也是你們給俺們動遷改造,我說俺們都要樓房,不要平房。要平房過幾年不還是棚戶區嗎?”

電視片中有這樣一段話:“李振春不會看圖紙,更不懂得建築設計,沒有想到的是,遼寧省委、省政府居然接受了一個家庭婦女的建議,棚改新區一律建造六層樓房。施工圖下來的那天,她來到了媽媽墳前,她告訴媽媽,莫地溝要上樓了,再也不住平房了,再也不用打煤坯了,再也不用吃井水了,子子孫孫再也不愁娶不上媳婦了。”

堅持從撫順實際出發,現在看來,堅持得對了。但是,當時所承受的壓力是很難想象的。當他給我講完這件事的時候,長長地出了一口氣,看得出,他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