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wm?遼沈大搬遷?突出重圍?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不滿意都不能拆?城管科長劉三姐的故事?把最大的實惠讓給群眾?市委書記誇幹部?“六親不認”的王雙慶%a沈大搬迂以2005年3月16日遼寧省下發《全省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為標誌,在遼寧曆史上,也是中國曆史上,更是世界曆史上的一次規模空前的棚戶區改造工程,在遼沈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從省I直各個部門,到各市的常委會議室,市長辦公會議,再到區委區政府、街道辦事處,甚至社區,一個個貫徹落實的會議,一個個忙忙碌碌的身影,圍繞的中心就是兩個字:“棚改。”
在沈陽市,不僅全麵貫徹遼寧省下發的《全省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I改造實施方案》,而且自加壓力,提出了“兩年內全麵完成沈陽市棚戶區、平房區、老城區改造任務”的目標。他們提出,要依法拆遷、廉政拆遷,樹立“責任政府”形象,每一位棚改工作人員,都把尊重居民、以理I服人放在第一位,使用文明用語,掛牌服務。工作人員對拆遷居民提出的各種問題,耐心細致進行解釋,化解矛盾,釋疑解惑,理順了居民情緒。
大連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臨棚改現場,部署棚戶區居民動遷工作。印發了《關於推進大連市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成立了棚戶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時任大連市市長夏德仁親任組長。大連市原副市長劉長德說:“在紅房子搬遷改造儀式大會上,我作為當時主管棚戶區改造的副市長去講話,成千上萬的老百姓來到搬遷改造現場,那天我特別激動,我對在場的群眾說,‘要徹底與紅房子告別,要在這塊土地上消除殖民主義的痕跡,要把紅房子徹底搬走,讓在此住了幾十年的老百姓能夠住上新房子,搬進社會主義新居。’在場的群眾聽了,掌聲雷動,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劉副市長所說的“紅房子”,是當年日本人建造的“碧山莊華工宿舍”,住的是中國勞工,由於這些房子是由一色紅磚建造的,遠遠望去,房子呈紅色,所以大連人便將這些房子稱作“紅房子”。解放後,紅房子是大連海港工人家屬住宅,成為破敗不堪的棚戶區。
鞍山市出台了《鞍山市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實施方案》,他們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嚴格實施目標管理責任製,緊密圍繞“打造平安鋼都,爭創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市”這條主線,認真做到“四個第一”:以棚改危改為第一中心,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以群眾滿意為第一目標,做好拆遷和回遷工作;以維護穩定為第一責任,把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以強化監督為第一重點,精心打造陽光工程。
撫順市建立權威統一的指揮係統,凡涉及棚戶區審批事項,棚改領導小組辦公室對相關部門可召之即來,集中辦理,或采取登門服務、現場辦公等方式,一路綠燈。望花區古城子棚戶區進行拆遷,僅3天時間就下t發了拆遷證。要知道,一張拆遷證涉及規劃許可證、土地使用證和固定資產投資許可證等,通常3個多月還拿不下來。但在棚戶區改造的特殊時期,各相關部門極力配合。撫順市僅40天,就拆除房屋麵積40萬平方米,平均一天拆遷1萬平方米,相當於過去10年總和,被稱為“撫順速度”。
本溪市溪湖區發明“盤腿工作法”,黨員幹部走進千家萬戶,手拉手盤腿坐在炕頭上,苦口婆心,做艱苦細致的說服動員工作。居民白國勝遲遲未搬,總想多要一點。副區長鄭忠親自來到他家,坐在炕頭上,聽他講困難,給他講政策,說的都是掏心窩的話,說得白國勝掉了眼淚,很快搬了家。
丹東市按照市委提出的“政府各部門要盡責,開發各企業要履約,動遷各居民要配合”的工作要求,棚改辦、各區及市直相關部門、街“三級聯動”,通力協作。剛剛上任不久的市委書記朱紹毅和市長陳鐵新,帶領市委常委,實地考察了青龍山、綢二廠等9片棚戶區,現場研究棚戶區的改造和規劃。各區、街領導和包戶責任部門深入拆遷現場,限期完成拆遷任務。
錦州市各主管部門對棚改,一律開通綠色通道。麵對棚改重大壓力,市委、市政府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依法運作,嚴格管理,確保社會穩定為原則,製定了全麵規劃、合理布局、因地製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
營口市提出的口號是“流汗不流淚,掉肉不掉隊”。他們的工作狀態是“早上5點半,中午嘴含飯,晚上看不見”。平均每天遷出200?300戶,最高時每天遷出700戶。
阜新市上上下下在棚改這個“天字號”工程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們摸索出為群眾答疑解惑的“四心法”:一是思想調查、情況摸底要細心,二是聽取意見要誠心,三是解釋政策要耐心,四是解決困難要熱心。
遼陽市從各有關職能部門抽調精幹人員到棚戶區改造辦公室,並建立各項規章製度,堅持一周一例會,每次會議都記錄在案,形成會議紀要。
鐵嶺市市委提出:“不求政績求民心,不圖形式圖滿意。”原鐵嶺市委書記李文科說:“為使棚戶區居民盡快搬遷、及早開建,以確保入冬前回遷,當年6月,鐵嶺市同時抽調3000名黨政幹部到棚戶區居民家中做思想工作。”
朝陽市市委、市政府抓住棚改這個機遇,將北大街、鐵路沿線、北票采煤沉陷區納入省棚改規劃,展開一場徹底改造棚戶區、造福於民的攻堅戰。朝陽棚改的重點在北票,2005年3月,北票市棚改一期工程立項批複,北票棚戶區改造拉幵序幕。
盤錦市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實地進行工作調研,詳細了解各棚戶區的特點,就群眾反映最多的吃水、排汙、如廁、走路、上學、就業、取暖等方麵問題,逐一進行研究。時任市委書記陳海波、市長陳淑珍等市領導親自走進棚戶區居民家中做工作、講政策。
葫蘆島市實施“八公開”,即:補償安置標準公開,有照房戶數、名單和麵積公開,自建房安置名單公幵,回遷安置方案公開,評估標準公開,產權界定標準公開,低保戶名單公開,簽訂協議及搬遷順序號公開。並由市紀委、監察局組成監督核查組,進行全過程跟蹤檢查。
一時間,遼寧棚改在遼沈大地上,既轟轟烈烈,又紮紮實實地開展起來。
f突出重ID在遼沈大地采訪,總有一種在炮火硝煙中穿行的感覺。
在錦州,在葫蘆島,在當年塔山阻擊戰的舊戰場,在黑山阻擊戰的烈士紀念碑前,你不能不再一次感受到,這塊英雄的土地上,那血與火映照下的英雄的身軀。
然而,盡管“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但是,在今天的棚戶區改造中,同樣充滿了艱難險阻。
原撫順市委的一位領導向我講述了他的一次經曆:“那是2005年的6月份,那天下雨,棚戶區改造開完大會以後,我問棚戶區改造拆遷哪個地方最差?他們告訴我新撫區的華山棚戶區拆不下去了。我們乘坐一輛麵包車,直接到了社區。街道的書記,區委的書記、區長都在,外麵圍了很多人。我對房產局長說你去接待一下,完了我聽你彙報。房產局長出去一會兒,回來說這個不行,老百姓不講理。區長和書記都說,周書記你先從後門走吧。我說,走啥呀,棚戶區改造是好事,群眾會理解的。把門打開,迎了出來,立刻就有兩個人把我抱住,有抱我後腰的,有拽住胳膊的,動不了。警察一看這哪行,這要是一倒,人往前衝,人不踩死了?就要往前上。我對警察說,不要動。我對幹部們也說,大家都站著別動。然後對老百姓說,我也不走,你們也別抱我了,我不走。我就喊,大家靜一靜,一個一個說,都這麼說誰能聽清楚啊?我也不是和你們打仗,咱們一個一個地講。場麵平靜了些,聽他們一個個講完了,我說該我講了是不是?我就講,棚戶區改造是好事,是咱們黨和政府為了給那些為共和國做出貢獻的人改善生活,讓你9們和城裏人一樣,也住上高樓,是件好事,是給你們造福。大家的擔心我也理解,說我沒有錢、掏不起,甚至我吃飯都困難。你們把房子扒了我沒地方住去。我告訴你們,改造棚戶區,蓋樓房就是給你們住的,你們都不去住,我們蓋樓幹什麼?就是給你們住的,不是為了賺錢。你們是居住主體,這是送上門來的好事,你們得配合。如果無理取鬧,像有人說的,要拆遷我就把這事攪黃,不是傷害大家利益嗎?這種做法你們說對不對?大夥齊聲回答,不對!我說,咱們煤礦工人,頂天立地,別讓人家說我們不講道理,給他們辦好事他們還不滿意,瞎起哄,影響多壞!大夥說,你說得對、說得對!我說,既然我說得對,那你們還圍在這裏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