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說起當年取消三輪車,原撫順市一位領導感慨頗深,他說,棚戶區改造完,當時撫順出現一個什麼情況呢?就是三輪車問題。撫順這個地方有兩萬輛,人大代表這些年沒少提意見,一個城市有兩萬輛這樣的車,就成了自由市場,不像樣子,政協委員也提意見。提了以後,有關部門就提出來,說“七一”的時候全部取消。市領導一看說這不行,這蹬三輪車的人,都是最窮的下崗工人,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就靠它掙個幾十塊錢,你把他們活路給斷了,他們不就活不起了嗎?不能這樣解決問題,武漢市因為解決這個“小涼快”,造成城市大堵,幾萬人上街把I市政府包圍了。他說這樣吧,把你們社區裏頭所有蹬三輪的都登記造I冊,了解車是什麼時候買的,幾成新,人有啥技能,文化程度是多高,形成表遞上來。新車政府買下來,原價,不能讓個人受損失,半年以內就算新車。跑時間比較長的,折舊,折舊時就高不就低,不讓老百姓吃虧。買過來之前跟他商量:你適合幹啥給你找工作,而且肯定比你蹬三輪掙的錢多得多。I調查兩個月,摸清情況,然後處理,該買的買,該折舊的折舊,該幫著找工作的找工作,完後一個令,不準出車。第二天,果然一輛車都沒有了,風平浪靜,老百姓擁護啊!他們不吃虧。有一位社區主任說,市裏一聲令下,這兩個月我們腳都走腫了,嘴都磨破了,他們是下去調查做工作。還說,市裏又給我們漲工資,又給解決辦公場所,我們拚命i也要把活幹好。
在鐵嶺,上世紀90年代初期,因為方便、價格便宜,“神牛”和三輪車成為鐵嶺交通運力不足的重要補充。但是,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隱患,給市民帶來安全問題,那些人沒有交通規則概I念,想怎麼走就怎麼走,隨意穿行,擠占道路,紅燈搶過,胡亂停車,i肇事逃逸,暴力抗法,急掉頭,急轉彎,逆向行駛……特別是那些所謂的“神牛”,好多都安裝了動力裝置,速度加快,結果導致交通肇事增多,道路堵塞,影響城市形象。
對這件事,鐵嶺市委、市政府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就是說,並不是I讓其存在下去就是體恤民情了,隻有取締這些給城市交通帶來無序甚至曹混亂的三輪車,才是實事求是。但同時又要想到,一定不要讓他們的利益受到損害。
所以,鐵嶺出台了一個人性化的安置政策,最大限度地保護“神牛”及三輪車經營者的利益。鐵嶺市財政給有營業執照的人發了5500I元,買斷人力三輪車的經營權。但是,取締僅僅是一個開始,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解決三輪車夫今後的生活出路。時任市委書記李文科強調,政府確定的政策,要體現以人為本,要體現為百姓解難題、辦實事,政府要帶著感情製定和落實政策。
所以,政府取締三輪車後,又花費很大的精力幫助他們再就業,他們有的跟隨政府走進了再就業市場,有的以5500元為本錢,做上了更合適生意。對持有《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給予一次性扶持就業資金;對生活確有困難、未達到退休年齡的,可安置就業或優先安置到公益性崗位就業;對有技能培訓需求的車主,勞動就業部門為他們提供免費培訓。
不能讓老百姓吃虧,這是政府的原則和出發點。李文科說:“老百姓的事沒有小事,他們這個群體特別龐大呀!而且這些都是窮人,你不為他們想行嗎?”
P冬夭裏的蕃夭在東北,還有一件大事,讓領導者掛念,讓老百姓擔心。
II這就是冬季取暖。
南方人不願意到東北工作,就是因為他們害怕這裏的冬天。遼寧比i1起黑龍江和吉林稍好一些,但一般情況下,冬天也在零下20度左右,最冷的時候要達到零下30多度。特別是像撫順、鐵嶺,在遼寧各市中,更是比較冷的城市。
近些年來,由於取暖已經走市場化道路,加之煤炭價格年年上漲,讓許多企業不堪重負,一些職工的取暖費也交不起。棚戶區的老百姓,大都是低保或下崗職工,他們的取暖費如果讓自己交,肯定承擔不起。而且現在都實行一戶一閥,你如果交不上取暖費,對不起,不給你開閥。供暖企業不是福利部門,它也要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能給你往熱上燒嗎?隻要暖氣管子不凍,就行了。那些富人區的供暖尚且不能保證,甚至有些住著領導的小區尚且如此,棚改新區的暖氣誰來保證?I莫地溝老人孟祥禎就提出過棚戶區老百姓的取暖問題。他說,居民原來住平房的時候,一般情況湊合著就可以過,撿點柴火,打點煤坯,I費用比較低。入住新樓以後,費用肯定增加,這樣必然帶來一些新的問I題。當然,盡量擴大就業,增加收入,保證能夠住得進、住得穩、住得好。但是就是這個取暖問題,解決起來挺難。因為這個問題帶有普遍\性,東北的特點,冬天取暖就得拿采暖費,現在都是一戶一閥,矛盾直丨接落到了老百姓這裏,不交錢不給開。孟祥禎說,他家樓房是55平方!!米,一年要交1300多塊錢的取暖費。本來這錢應該是單位給報銷,但是單位黃了,就得自己掏腰包。好在自己退休,社保給開支。但是那些下崗的、失業的,問題就來了,單位沒有了,誰給報?他自己又沒有工資,拿什麼交?
在北方,取暖已經是政府的一大負擔,也是市長頭疼的問題。拿本溪來說,2006年本溪破產和停產倒閉的企業有500餘家,差不多占了本溪市企業的一半。倒閉破產就意味著職工下崗,下崗就意味著不開工資,不開支就意味著生活沒保障。生活都沒保障,你讓他個人交取暖費,他拿得出嗎?
供暖企業也有苦衷。還說本溪市,2006年本溪市的供暖麵積是1980萬平方米,采暖用戶有22.65萬戶,其中有3萬餘戶被確定為政府補貼的困難群眾,需要資金補貼4000餘萬元。而在此之前,困難企業和職工累計拖欠的采暖費已達4.68億元,全市幾乎所有的供暖企業都是負債經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批棚戶區改造完成,這就意味著大量的交不起取暖費的居民遷入新樓,你如何保障他們的供暖呢?
如此沉重的話題並非本溪,而是全省14個城市的共性。
正因為沉重,從省政府到各市政府才把取暖當作一件大事來抓。時任省長張文嶽再三強調:“要認真解決群眾的冬季取暖問題,決不能讓一戶居民受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