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3 / 3)

從這一天起,瑞雲好婆就病倒了。她曉得自己是不會再爬起來了。她把瑞雲叫到床前,說:“瑞雲啊,你是個苦命的小孩,你不跟我過可能還好一點,你跟了我隻是更加苦……”

瑞雲拉住好婆的手說:“好婆你不要以為我苦,其實我不苦,真的不苦,一點也不苦。”

瑞雲好婆歎口氣說:“說不苦是假的,人生有五苦。不過你如果真的能夠把苦當作不苦,倒也是你的造化。”

瑞雲點點頭。

過了兒日,文物管理處聽說瑞雲石歪了,就派人來把瑞雲石拉走了。

瑞雲石拉走的這天夜裏,瑞雲好婆就升天了。

瑞雲石是拉到一個很著名的園林裏去了。後來,宅子裏有人家來了外地客人,陪了去玩園林,特意去看瑞雲石。但是很失望,瑞雲石夾在許多山石之中,更加不起眼了。

瑞雲給好婆辦了喪事,仍然到牆門間去做衣服。大家都覺得她比過去更加清秀好看,更加溫柔可親。

瑞雲的活很多,她很想再收個徒弟,可一時卻托不到人介紹。

翁美華回來過,她是專門來看瑞雲的。翁美華現在已經如願以償做了城裏人,一家新開張的大賓館招聘服務員,她應招,幹了一年,很出色,就升了領班,戶口也轉來了。翁美華在賓館裏工作,不大見太陽,比以前白多了,和瑞雲一起站著,真像一對親姐妹。

翁關華看瑞雲的活很多,就說什麼時候放假回鄉下幫她留心一下,介紹一個徒弟來,不過恐怕不容易,現在鄉下姑娘生財之道多得很呢。果然,翁美華走了很久也沒有消息來。

陳光倒有消息來。是劉敏芬告訴大家的,那小子借錢買了一輛摩托,販賣魚蝦,到底給他掙出了三樓三底的新房子。大小夥子再也用不著同弟弟妹妹擠鋪了,據說陳光找的對象很漂亮。可宅子裏的人斷定,絕對不可能有瑞雲漂亮,因為瑞雲這樣耐看的姑娘,現在是很少見的。

瑞雲的隻子過得始終很平靜,每天除了早晚在庭院裏和大家講幾句話,其他時間就坐在裁縫鋪裏做針縫活,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

後來王老先生就到牆門間去,天天坐在門口陪著瑞雲,看著瑞雲,和她說話瑞雲也就順著他的話頭同他談談。

王老先生私下對別人說,他越來越覺得瑞雲像一個人,就是他童年記憶中的母親。

王老先生童年記憶中的母親,大概不會是那個裱子,而應該是他爹明媒正娶的太太。

王老先生居然說這種話,大家想,這老先生恐怕有點糊塗了。

師娘叫人帶口信來,叫周雲軒過去望望她,說這一陣她身體不大好,有幾句話要對周雲軒說。師娘已經有八十歲了,周雲軒自己也快七十歲了,日腳過得真是快。周雲軒是十六歲到先生門上磕頭的。

一大早,周雲軒就過去看望師娘。師父和師娘沒有小輩,師父過世以後,師娘一個人過,就請了一個老阿姨相幫燒燒弄弄,開始隻是走做,後來師娘年紀更加大了,就叫那個老阿姨住在師娘那裏,反正師娘那裏房子比較寬舒。

周雲軒到師娘那裏,師娘正在吃白木耳湯,老阿姨也吃一碗。

師娘看見周雲軒來,就批評他,說:“你這一陣忙什麼呀,也不過來望望我。”她一邊說,一邊把碗裏的湯全部福光,看上去胃口蠻好的。老阿姨收拾了碗筷出去洗,師娘就說周雲軒現在沒有良心,把她忘記了,說她自己是老來苦。周雲軒聽了半天才插上嘴,他問師娘那裏不適意,要不要吃幾帖煎藥調理調理。

師娘白了他一眼,說:“我沒有什麼毛病,我不吃煎藥。”

周雲軒就不曉得再說什麼了,他也猜不出師娘要怎麼樣,隻好立在旁邊等師娘再說話。他是天生的不大會講話的人。那時候先生喜歡他也就是喜歡他的老實,不多嘴,肯用心。他的師傅那時候是傷寒名家,於溫熱病是很有造詣的,所以要想拜他為師的人是很多的。周雲軒從師的時候,另外還有兩位師兄弟。他的兩位師兄弟,就比他會說話。他曉得師娘其實是喜歡他們兩個人的,師娘喜歡嘴巴甜的人。現在他的這兩位師兄弟也都不在人世了。

周雲軒的兩位師兄,都是有錢人家的子弟,學醫也不過是裝裝門麵罷了,所以學習是不用功的,也不幫先生抄藥方,也不隨先生出診看病,倒是在那裏拉琴唱戲十分有勁。周雲軒和他們不同,他的家境比較貧寒,滿了師是要靠這個吃飯的,所以他學習十分用心,先生也肯盡心教他。周雲軒學了四年,自己開業,門上就有很多病人了。

老阿姨洗了碗進來,她看看周雲軒,看他立在旁邊十分的尷尬,就對師娘說“你這個人,怎麼的,老了,就要作骨頭,身體蠻好的,你要叫周先生來,做什麼,又不是缺少什麼東西,又不是日腳過不下去,人家周先生,也是七十歲的人了。大老遠趕來,氣吼吼的。”

師娘說她:“你不懂的,你不曉得的,我有話要對他講的。”

其實周雲軒也曉得師娘是不會有什麼要緊的事情的,也沒有什麼要緊的話講,老阿姨也是曉得的,她就有意對師娘說:“你說有話講你又不講,你是不是怕我聽見,你是不是想瞞我呀,你飯呀菜呀屎呀尿呀全是我服侍的,還要瞞我什麼呀。”

一邊說她一邊就笑起來。周雲軒覺得這個阿姨人是蠻好的,師娘由她照管也是比較合適的。後來周雲軒又聽師娘說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師娘就對他說:“雲軒,你回去吧,我曉得的,你不比我,我是吃了飯沒有事情做的,你有事情要做的。”

周雲軒就告辭了他走出去的時候聽見師娘還在講:“有本事的人,就忙煞,沒有本事的人,就閑煞。”

周雲軒應說算是比較有本事的人,不過他現在也不很忙他退休了,醫院裏每個禮拜有半天專家門診,他是要去的,那個半天是比較忙的,找他看病的人比較多。他年紀畢竟老了,手腳畢竟慢了,但是別人想起來,做別樣事情,老了不中用可是做醫生總是老醫生有經驗,人家看醫,總想要年紀大一點的看,尤其是要周雲軒這樣的老中醫,相信他的人是很多的,所以醫院後來就限額掛號。

平時周雲軒就在家裏,有時候有人慕名而來,或是從外地來的,他也為他們診治,並且不收f十麼費,因為他是拿退休工資的,不好再另外獲取的。有時候找住的人純較多,他也不收費,別人看了就有點可惜,就勸他去領一份執照並且現在是有新規定的,退休醫生自己開業,不影響退懷工資的。可是周雲針卻不願意,他看病看了五十幾年,看得有點厭了,於魚撼想歇一歇。

周雲軒從師娘家裏走回去,走了一段路,他累了,路過玄妙觀三清殿,他就過來歇一歇腳。

三清殿前麵的爐台,是很寬敞的。因為三清殿本身是一座氣勢宏偉的道觀正殿,裏麵供了三尊威嚴高大的像,就是三清像。殿前的這個平台,必是要同大殿相配的,所以必是要寬敞一點的。

其實平台不僅寬敞,並且造得十分考究。一律是用大青石築的台麵,石欄杆上都是雕刻了各種石像的,象八駿圖,還有過去戲文裏的故事什麼的,都是雕刻得十分精致,十分活潑的。不過這些雕刻,現在都看不大清楚了。被時光和人磨損掉了。所以盡管說是有吳道子的繪畫石刻,有其他什麼人的手藝,現在是看不見的了,平台中間有一隻鐵鑄的香爐,燒香的人很多,香爐裏的蠟燭,總是不滅的。

清早和黃昏的時候,麻雀在這裏跳來跳去,在白天的時候,這個爐台上,總是有許多老人坐在那裏。老人在家裏無事,就到這裏來湊湊熱鬧,他們喜歡聽馬路新聞,在家裏小輩們是沒有閑功夫和老人談心的。

周雲軒偶爾路過到這裏來坐一坐,所以他就挑一塊人少的地方坐下來。他看見有一群燒香的人走過來,是鄉下的老太太老阿姨,她們都是一樣的打扮,頭上包一條花布頭巾,腰裏束一條繡花的短圍裙,就叫人看出一個地方的民風民俗來。周雲軒從前常常到鄉下去出診,開始是跟先生去,後來就自己去,那時候下鄉都是坐船的,由病家撐一隻船上來,接了先生下去。他在鄉下經常看見配戴青蓬包頭荷花兜的婦女,就覺得她們是很清爽相,很討人喜愛的。

這一群燒香的鄉下婦女走過以後,有老人就說:“現在倒是鄉下人樂惠。”

其他老人都稱是,就議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