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曖昧應發展為愛情,有些曖昧應止於曖昧,比如《五月的花》:“陌生熟悉/遙遠親密/說不清的一種距離/還是徘徊在陌生裏吧/讓我在夢裏讀你/從春天到冬季/還是放飛在遙遠裏吧/讓我隔岸看你/從黃昏到晨曦/其實我想要的/隻是夢裏的熟悉/還有詩裏的親密/……”理智,讓相愛的雙方保住了各自的尊嚴,也讓曖昧轉化為溫暖的友誼。
網絡時代,距離不再是彼此熟悉的障礙,中國的“新紅顏”不妨漂洋過海,海外的“新紅顏”不妨回娘家看看,期待著冰花等一批海外“新紅顏寫作”女詩人被國內讀者認可的那一天。
(原載《件報》副刊2011年6月15曰)從悲劇中走出以喜居U收場——崧鉉嚤彥螓《私球萍》當你看到一個人在笑,你隻會為他高興,而當你看到一個人在哭,你會想,他為什麼哭呢?所以喜劇帶來愉悅,悲劇卻讓人思考。
打開《紅浮萍》這部小說的時候,我並不肯定能否讀完。因為這部書的英文名字iierfia/wf告訴我這是一部描寫那個動蕩年代的書。而對於這類故事,我有本能的抗拒。由於年齡的關係,我對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沒有太多印象,有限的一點記憶來自“文革'對於我們這個普通的中小學教師家庭,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中學院子裏文攻武衛、人聲嘈雜,高音喇叭裏慷慨激昂的口號,伴隨著毛骨悚然的槍聲。由於跟一個國民黨特務同名同姓,父親被關進了牛棚,接著母親也受到了牽連,在她的學校掛牌挨鬥,年幼的我們成了一群在外婆的翅膀下發抖的小雞。更讓我不能原諒那段曆史的是,“文革”之後,原本才華橫溢、神釆飛揚的父親變得唯唯諾諾、謹小慎微,我們永遠失去了那個會拉手鱗,會打腰鼓,會扭秧歌,語文課上談古論今、口若懸河的父親。成年之後,我選擇回避跟那個瘋狂的年代有關的話題和閱讀。
但是,《紅浮萍》的開頭用一個巨大的懸念抓住了我:“如煙垂柳掩映著一汪湖水,7JC麵在落日餘暉中泛著微光。野雁領著一群毛茸茸的兒女,在金黃色的蒲公英花叢中悠閑地漫步。大千世界,依舊和諧靜謐,生機盎然。誰能相信,死神會在這樣美麗的黃昏悄悄駐足身旁?”
力口拿大富孀莊園寧靜美的黃昏景色,做女傭的“我”與去世的楠撲朔迷離的父女關係,和與四歲時才第一次見麵的雯若即若離的母女關係,激起同在加拿大的我一探究竟的欲望,不知不覺中走進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曆史。
一口氣讀完這部長達三十萬字的小說,掩卷沉思,我發現,雖然最初吸引我的是準確、幹淨、有幾分空靈的文字,畫麵似的實景,收放自如、舉重若輕的從容描述等這些帶來閱讀快感的小說“硬件”,真正打動我的卻是文字之外那種不可名狀,卻震撼人心的力量。至少對於我,這部作品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以往讀過的其他曆史或言情小說。
很顯然,這部小說是一個悲劇。悲劇的女主人公雯,一位曾經高貴美麗,卻因為一頂“右派”的帽子而陷入困境,到處碰壁,以致性格扭曲,靈魂蒼涼的女性,值得同情。小說的敘述者“我”是這出悲劇的受害者。由於年齡的關係,“我”雖未身處政治風暴的漩潤,卻直接承受了這場悲劇帶來的惡果。“我”很多年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誰,小小年紀就被寄養在叔父家,“擔水劈柴,割蒿草扯野菜,夏天種土豆,冬天拉木頭”,即便和自己的母親團聚以後,也還是生活在母親的怨恨、別人的歧視中。
書中我最喜愛的人物是“我”。“我”的童年可說是曆盡磨難,但她依然相信美好,相信真誠,義無反顧地熱愛她的母親,熱愛生活。比如,因為“鬆花江日記”事件被靜山叔狠踢幾腳逃跑之後,“我”來到一片無遮無攔、沒有人煙的開闊地。“我”看到了什麼?“這片野地生滿了一叢叢沙蒿和紅柳。腳下兩條錚亮的鐵軌彎彎地伸向遠方。我抬起頭,看著天邊的落日、稀疏的晚霞,茫然不知所向。兩年前,是鐵軌把我帶到了這個邊陲小城,今天,我多麼希望能夠沿著鐵軌走回到媽媽的身邊。鐵軌、枕木、火車、汽笛都能帶給我說不清的親切與溫暖。”後來,當母親的狀況稍有好轉,去柳坡接“我”回北京時,“我躺在媽媽身邊,呼吸著她身上淡淡的體香,感到我們的床鋪被褥都變得又舒適,又鬆軟……我蜷縮在被子下麵,甜蜜地合上了眼睛。有媽媽在身邊,感覺真好。鄉村的夜晚,不再寂寞,不再孤單。我又成了一個孩子,頭頂有遮風避雨的樹冠,身後有可以倚靠的樹幹。”書中像這樣溫暖的文字隨處可見。
顛沛流離的童年雖然使得“我”像一株缺少陽光的小樹,個子瘦小,發育不良,但靈魂卻健康而茁壯。這就是為什麼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我”最終像破繭羽化的蝴蝶,掙脫了束縛,憑著不屈的意誌,闖開大學的大門,研究院的大門,最後闖開西方文化的大門,成為主宰自己人生的強者。
人的一生,很多時候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人們常常習慣把自己的不幸歸於人世間的不公,憤世嫉俗,看破紅塵。但是,《紅浮萍》的作者李彥用她豐富的人生經曆告訴我們,對於一個擁有高貴靈魂的人來說,惡劣的生存環境隻能讓他更加珍惜短暫的幸福,而永遠不會偷走他心底的陽光。不幸陷入悲劇的人類要學會自我救贖。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幸運地讀到這部小說,又用心品味的讀者,將從此走出曆史帶來的傷痛記憶,生活在新時代明媚的陽光下。
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如果你沉湎於喜劇之中,那它就是悲劇。《紅浮萍》的可貴之處,是帶著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走出悲劇,帶著沒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重溫曆史,洞察人性,從浮淺走向深刻。
(原載《併報》副刊2011年10月21日)f愛上成功男人—我碡《蟎4》看《蝸居》,有人看到了住房問題,有人看到官場黑暗,有人看到貪官包二奶,真正是見仁見智。不知道是否跟自己的寫作興趣有關,我看到的,是海藻和宋思明之間雖不被世人祝福,依然淒美而動人的愛情。
海藻愛上宋思明,誰都認為是愛上了他的物質部分一金錢,地位,就連她的姐姐海萍也是這麼想。海萍畢業於名牌大學文科專業,看問題深刻,觀點獨到,但在海藻愛上宋思明這一點上,她落了俗套。其實海藻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是愛上宋思明的物質,當她給海萍買了一件高檔外套,遭到海萍懷疑,一再追問時,她隻是怯生生地說了一句,我其實也有一點喜歡他。這是海藻在不被人理解的情況下用微弱的聲音為自己做的唯一辯護。這唯一的一次為自己辯護就是在海萍麵前,因為她在乎姐姐的感情,也以為姐姐會理解她。但她錯了,社會風氣,大多數人的行為可以左右人的思維,扭曲任何真相。這是因為,有的時候大眾的論斷比真相更像真相。
這一切都源於宋思明是一個已有家室的成功男人。海藻被定位為“第三者”的同時,愛的純度和動機也遭到懷疑。海藻真的是愛上宋思明的物質嗎?我認為不是。首先,海藻並不是一個虛榮的女子。她和小貝單純的愛情,幾次拒絕宋的“好意”,以及和宋有了意外的肉體關係後還試圖回到小貝身邊,最後由於小貝不能忘掉她的背叛,才導致分手。其次,海藻對物質並沒有太多的欲望,她想吃的不過就是冰淇淋,想要的就是宜家店裏那些簡單的家具,跟小貝在一起的時候,她甚至都不主張買房,住在租來的單元房裏,她很滿足。
海藻愛上的是宋思明這個人。起碼可以推斷的一點,她和宋思明在“性”上很和諧。第一次偷吃禁果之後,她和宋又多次瞞著小貝在宋的別墅幽會。這樣的幽會主要內容肯定就是“床上運動”。《蝸居》借小貝給海藻做測試題的機會,暗示觀眾,海藻雖然外表文靜,她的生理需要可能比一般女孩子要強烈一點。宋思明恰恰在這方麵跟她很般配。看過渡邊淳一小說的讀者都知道,男人和女人在“性,,上達到絕配,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即便在精神層麵上,宋思明其實也是一個彳艮有魅力的男人。他深通曆史,為人低調內斂,處事有智慧。海藻為什麼就不可以愛上他呢?
宋思明對海藻的感情也是認真的。他不滿足於跟海藻之間的情人關係,逼著小貝出局,得知海藻懷孕後,甚至打算離婚娶海藻。出事後,他交給海藻一個足以養活她們母子的存折,還托馬克為海藻和肚子裏的孩子妥善安排,自己的麻煩卻一個字也沒有向海藻透露,生怕她遭到不必要的紛擾。最後,他在趕去醫院看望海藻的途中死於車禍。為了這段不該發生的感情,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現代社會有太多的女孩愛上成功男人,我不認為她們愛上的僅僅是成功男人帶來的實惠。一個人成功,必有他成功的道理。一個成功的男人,擁有的也不隻是金錢、地位、特權。同時,當一個成功的男人愛上一個女孩子,也不一定是逢場作戲,這也許是他一生中最認真的一段感情。
人類被造出來的時候,是赤身裸體的。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之後,才意識到羞恥,學會用樹葉遮蓋私處。人類的愛情本身,是一個男人對他的肋骨的愛,是一個女人回到她所屬於的男人的懷抱的那份快樂,簡單而純粹,是世俗的跟愛情無關的東西讓這份本該值得珍惜的感情變得麵目全非。
有的感情也許不符合社會規範,但愛情本身值得我們珍視。
題外話:寫完這篇文章,看到本劇作者六六關於《蝸居》中海藻的闡述。她說,“你如果要我說實話,我不喜歡海藻。最好加一個注釋:她的行為方式。原因是她不符合我所受的教育和我的價值觀。”這讓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好。我也由此明白,作者的本意和讀者的解讀之間的差異可以有多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