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陪別人固然是一種付出,但生活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忘了給你回報。陪兒子學習我收獲了一個自信樂觀的翩翩少年;陪兒子踢球,我人到中年仍精力旺盛,腰腿硬朗;陪丈夫看錄像,我一閑對百忙,身心健康。我樂在“陪”中。如果可能,我願永遠陪在兒子身邊,伴隨他成長,永遠陪在丈夫身邊,一起老去。在人生的秋天,踩著往事的落葉,領略晚霞燦爛,夕陽紅透。
家有爪兒愛踢球在溫莎,春天幾乎是沒有的。常常是地上的積雪剛剛化幹淨,氣溫就一下子躥上來忙不迭地把夏天推到人們麵前。院子裏的花兒昨天看還是小小的骨朵像少女含羞,今天就已經爛漫如戀愛中的姑娘了。講究的人這邊關上暖氣,SP邊就得打開空調。不過,這也沒什麼不好的,至少對喜歡足球的人來說。
足球是最典型的戶外運動,不像籃球、排球、羽毛球,既可在室內溫文爾雅地玩一招一式,也可去室外狂舞一通。足球要的就是在90米寬110米長的場子裏馳騁的感覺。這麼大的地兒光是橫豎跑幾趟就夠累的,更別提還要和人搶球,防著堵著不讓人往自家門裏踢球,得閑再瞅準時機射門掙點工分這些煩神的事了。又想進球得分,又不能讓對方進球,足球的對抗性顯然很強,摔跟頭那是常事。聽圈裏人說,越是敢往上衝的越不容易受傷。話雖這麼說,我就親眼看到有勇猛如下山虎的隊員被人一腳踢得飢在地上半天爬不起來。所以,為安全起見足球場地必須柔軟。大而柔軟這兩點決定了足球為戶外運動的特性,而夏天正是踢足球的黃金季節。
想象一下在綠茵茵的草坪上,明亮晃眼的陽光裏,若有若無的曉風中,一群身穿天藍色球衣的加拿大少年正和白衣黑褲的美國小牛仔踢得難解難分。這不是畫,這是溫莎隊對密歇根隊的一年一度的對抗賽。去年,溫莎隊這幫當時隻有9歲的男孩子們打敗了密歇根州所有同齡的足球隊,獨占鼇頭,所以今年他們不得不品嚐高處不勝寒的滋味一遭遇11歲足球隊。今天的主隊是拉福紮足球倶樂部代表隊,11歲裏的冠軍隊。這本身已經決定了這場比賽大有看頭。
比賽開始讓人看了有點喪氣,拉福紮隊的隊員比溫莎隊的孩子們高出半個頭,一副身大力不虧的架勢,他們的胳膊輕輕一拐,溫莎隊就立馬有一個隊員倒地,有的前仰,有的後合。個兒小倒還機靈,摔倒了一個鯉魚翻身迅速爬起來又衝上去前赴後繼前鋒摔倒了還湊合,最多少進幾個球,後衛摔倒了可就麻煩了,人大個兒把你撂倒就掃清了障礙,一揚腳就是一個射門,偏偏技術最全麵的中後衛今天缺席,由不太熟悉業務的前衛代替。眼看著對方連連射門,虧得三個後衛外加前衛一窩蜂連拉帶扯才沒讓他們得逞。形勢非常嚴峻,就在這時教練要求換人,換上了19號勞倫斯打右後衛。話說這勞倫斯不是別人,正是我家的禿小子。現在你明白本人為什麼極力渲染這場提不上台麵的10歲小孩子玩兒似的足球賽了吧。當時我就戴著墨鏡,撐著遮陽傘坐在看台上,一邊看球,一邊吃土豆片呢。
看到勞倫斯上場,我頓時緊張起來,伸向土豆片的手也停止了動作,全然沒了剛才的悠閑勁兒。我是擔心這個10歲還不到的小孩子哪個球處理不好,犯下大錯,成為千古罪人。勞倫斯是去年10月份毛遂自薦加入溫莎代表隊的,由於編製已滿,教練隻答應留隊察看。幾次訓練下來,教練發現這個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孩子悟性不錯,很有點東方人的靈氣,就正式收他為弟子。所以對勞倫斯而言,今年夏天他是第一次打比賽,坐坐涼板凳也合情合理。其實剛開始教練對他還是比較器重的,但第二場比賽的時候他犯糊塗丟了一個關鍵球,就是他丟的這個球偏偏還讓對方進了,導致了他們隊敗北的命運。當時懂球的老公說這一球就怪他,我心裏難受,嘴上不服,辯解說足球是集體運動,不能光怪哪一個人,就說這個球吧,前鋒沒攔住才到了中場,前衛沒攔住才到了我兒子那裏,你們都攔不住,憑什麼他就得攔住?話是這麼說,教練是不會這麼通情達理的,後麵緊接的幾場比賽,勞倫斯一般都隻上半場,而且是後半場,這時教練對比賽心裏比較有底了,讓他上是抱著冒冒險也無妨的想法。
我猜教練這次比賽一開始就換上勞倫斯大概有這幾個原因:一、由於平時睡覺定時,吃飯定量,他個子比較高,起碼算中等,可以占點身高的優勢;二、他踢後衛圍追堵截,很少撲球,這樣不易摔倒,也就相對安全點;三、他跑得速度快,漏球的機會比較少。
勞倫斯一上來就緊緊咬住了對方的左邊鋒,攔住了就從人腳中奪球,攔不住就把人往拐角擠,最後把球一腳踢出界外了事,那意思就是我拿不到,你也別想拿到。有一次他居然截了一個球,2*利地傳給了前衛,前衛衝破重重封鎖把球安全踢到前鋒的腳下。咚的一聲球進了,過了幾秒鍾這幫神情可笑的家長們才反應過來,大叫goodjob,似乎不敢相信有這麼好的運氣。場上的比分一直維持在1:0,直到離結束還有五分鍾的時候,對方得到一個進球機會射進了他們今天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球。全場頓時歡騰起來,為拉福紮隊頑強的拚搏精神,也為溫莎隊超水平的發揮。這真是一場非常精彩的比賽,起碼在我眼裏,它不亞於世界杯。
這場比賽的重要性還在於它讓勞倫斯實現了從替補到主力的飛躍。從那以後,教練不再把他當做可有可無的角色,每次比賽都要再三詢問勞倫斯能來嗎。勞倫斯本人也立誌做球場上的萬裏長城,把匪夷攔在禁區之外,盡職盡力地管好他的那塊自留地。有內行人說他助攻方麵不行,就是隻管看好了左邊鋒,中場戰火狂燒也與我無關。我不知道他為什麼小小年紀就這樣超脫,難道我們中國人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傳統也影響了他?
開春以來,身為法國人後裔的教練帶著這群小公雞到處跟人鬥。有時候我們去河那邊,有時候他們過來,來來往往不下十場。這幫屬雞的孩子還真是越鬥越勇了。春天的比賽結束了,他們隊獲11歲隊第三名的好成績。那天比賽結束後,教練領著我們家長組成的車隊浩浩蕩蕩開進了肯星頓的麥曲公園。樹蔭下大人們聊天侃足球,煮酒論英雄,湖邊的沙灘上,孩子們戲水壘沙,玩得不亦樂乎。此情此景,真像人間仙境。
這段時間,我和老公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在足球場上度過的。在大自然的懷抱裏,沐浴著陽光清風,為生龍活虎的孩子們在場上鏖戰呐喊助威,那份享受,那份剌激,真是妙不可言呢,也許這就是體育的魅力吧。開車接送兒子去比賽的路上,兒子在後座看書,我們倆有一句沒一句地回憶起他從牙牙學語的嬰兒長成今天品學兼優的翩翩少年,內心充滿了喜悅。有一次天氣比較冷,丈夫一定要兒子穿上長褲,一路上兒子就在為脫去褲子露出裏麵漂亮的運動服喋喋不休。我在旁邊聽著這爺兒倆一個要脫褲子,另一個要他待會兒再脫,忍不住插嘴道,褲子是不能太早脫,否則容易犯錯誤。說完老公和我都哈哈大笑,隻有兒子瞪著眼不解地望著我們。
細數人生的快樂種種,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提升之樂,加薪之喜,隻有這種孩子帶給我們的快樂最自然。這種快樂不用刻意追求,無須處心積慮,金錢買不到,權力與地位不能左右,自私的人更是與它無緣。它是在愛的土壤上長出的花朵,就盛開在你家的庭院,平凡的日子裏隨時可見。
失敗的權利自從兒子進了足球隊,我們便隨著他轉戰各地打比賽。這之中有捧回冠軍杯的輝煌,也有走麥城的沮喪,個中滋味,不親身經曆是無法體會的。
他們隊有個傳統,就是比賽結束的時候,家長們站成一排,伸手跟跑過來的小隊員擊掌慶賀。我一直很欣賞這個傳統,這是一個技術成熟的足球隊,在和溫莎、密西根的許多足球隊交鋒的時候幾乎是戰無不勝的。在我看來,就這個動作的含義而言,孩子們是當之無愧的。可是有一次,在一個很重要的足球聯賽中,他們隊出人意料地輸給了一個不是對手的對手。大家都很難過,我以為這個儀式就免了吧。誰知剛才還在場下為進了一個球歡呼雀躍,為失去一分捶胸頓足的家長們一轉臉就笑容滿麵地跟垂頭喪氣的小隊員擊掌慶賀“goodjob”了。一場本該贏的比賽打成這個樣子還說“goodjob”,腦子有問題吧?當我痛心疾首地向一位家長表達惋惜之情時,他聳聳肩說,well,他們還是孩子,還在不斷學習和進步,從這場比賽他們可以學到更多東西呢。我恍然,原來他傳達給孩子們的信息是,我很在乎你的成功,但我尊重你失敗的權利。
很早我就注意到加拿大人對孩子不完美的寬容。比如從來沒聽說做父母的為考試沒考好打孩子的。記得有一年學期結束,正是發放成績單的季節,我聽到鄰居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對他爸爸說,爹地,成績單拿回來了。正在修車的父親問,學得怎麼樣?兒子說,C,C,C,B,B……父親高興地說,goodjob!我在旁邊聽了差點兒沒暈過去。那幾天我正為兒子有一門課得了B,破壞了全A記錄生他氣呢。我很佩服加拿大人能這麼平和地接受孩子的平庸。心想定是洋人對孩子不如中國人心重,期望不高當然失望就不會太大。
後來我發現並不完全是這樣。那是兒子進了足球隊以後,每次去外地打比較重要的比賽,教練都會要求當天的飲食要營養豐富,不要給孩子吃油膩的食物,因為油太多的食物吃完後會犯困。有一個隊員的家長認定“潛水艇”快餐店的三明治特別符合要求,就總是去“潛水艇”買三明治。偏偏有一次比賽的地方附近好幾條街都沒有“潛水艇'這個父親居然開車尋遍了近半個城的大街小巷,才拎著個“潛水艇”三明治趕回來。他們對孩子像中國人一樣心重!唯一的不同是他們能夠接受孩子的失敗。
接受孩子的失敗,就給了他成功的機會。兒子擔任責任重大的中後衛期間有一次失誤導致全隊敗北。我們當時想,完了,教練再也不會用他了。誰知教練隻是對那個球的處理作了技術上的提醒。一個月之後的另一場比賽,兒子依然作為主力陣容出場。至今,他仍然是這個位子的出色選手。
尊重成長中的孩子失敗的權利是西方文化中極具人情味的一部分。我們很多家長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對孩子的發育有多麼重要。當我們因為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動輒辱罵時,我們忘了,孩子還在成長,他有權失敗。回首人生,我們正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失敗中,走向成功。
(原載《價報》副刊2006年5月5日)教育的目的居住在比利時的江岩生先生,在他的博客裏對兒子所在學校和老師進行了血淚控訴,他的冤屈大致說來有三條:一是學校過分強調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而不重視尖子生吃不飽的問題;二是老師沒調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扣掉老實孩子的品行分,對孩子心靈造成傷害;三是初中上了大半年了,還不會解一元一次方程。
也許江先生確實遇上了三流學校裏的一個不稱職的老師,但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差異。
先看第一條,據我所知,在加拿大很多學校都把“讓孩子們喜歡上學”作為他們辦學的基本方針。尤其是小學階段,孩子去學校,就是去玩,老師就是帶著一幫孩子變著法兒玩。他們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找到自己的興趣,至於學了多少正規的科學知識,那是他們玩兒的副產品,並不是很重要。在這一點上,社會和學校保持高度一致。加拿大人非常熱衷讓孩子參加各種球類倶樂部,花大量時間和金錢陪孩子踢足球,打Hokey,這樣的家長對學校當然不會有什麼過高要求。這樣,學校也就心安理得地把培養普通合法公民當成了教學目標,也就是江先生文中說的“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比較難過的是中國家長,他們像江先生一樣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他們孟母三遷地來到發達國家,絕對不是為了讓孩子來受這樣的放羊式教育的。所幸的是,在加拿大和美國,有一種叫做“天才班”的項目(EnrichedProgram)。“天才班”並不是由全市最好的老師任課,教學進程也並不比別的班快,但因為集中了普通學校裏學習出色,老師推薦後又通過了智商考試的學生,所以競爭氣氛濃厚。“天才班”成了對北美教育極度失望的中國人的救命稻草。隻需要看一下“天才班”裏百分之九十的黃種人麵孔便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在溫莎,考上名校的中國孩子百分之百都是出自“天才班”。今天,我剛剛參加了本地“與哈佛女孩麵對麵”的專題講座,這個剛剛被哈佛錄取的女孩說,她在“天才班”,從其他同學那裏學到很多東西。所以,我建議江先生打聽一下當地是否有類似項目,否則,到了新的學校大概還會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