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2 / 3)

再看第二條,對加拿大中小學教育,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他們對孩子品行的看重。我兒子小的時候,也常常會收到老師的這類紙條,打人了,上課講話了,等等。打人的動作是用手彈別的孩子的腦門兒,這是他爸的習慣動作,沒說的,家長的責任。上課講話,也像江先生的兒子一樣,是因為已經懂了。我告訴他,上課講話是對老師不尊重,懂了,就幹別的事,就是不能說話。那天看了江先生的文章,我問兒子,現在怎麼沒見老師告狀你上課講話啦,改邪歸正了嗎?他笑笑說,現在老師不管了。他現在上高一。所以,西方的品行教育主要是在小學階段,這個時候孩子還不能分辨對錯,處罰是為了讓他們印象深刻。在所有的品行裏,誠實又是最最重要的。這就是江先生兒子的學校對他擅自回家如此重視的原因。按照這邊的規定,孩子提前離校,必須有家長簽字的紙條交到校長辦公室。口頭請假,沒有記錄,萬一孩子出了問題,家長可以要求學校承擔責任的。對於事情的真相,這邊的老師一般不會家訪,他們隻管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家庭應該跟學校和社會共同對孩子的教育負責。

對於第三條,我認為江先生大可不必大驚小怪。大學以前的都算基礎教育,隻要這個基礎跟大學的課程設置不脫節,就沒太大問題。如果在髙中就把C高等數學》、《普通物理》都學了,大學學什麼?而且,西方教育體製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資料檢索、歸納、表達能力,孩子們需要時間和空間自己去摸索,才能培養出這些能力,哪怕是走走彎路,碰碰釘子。這些能力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比多解幾道數學題的要重要得多。

常常聽到中國家長抱怨北美中小學教育水平太低,可就是在這樣的教育體製下,北美也並不缺少科學家和頂尖的各類人才。我想,問題會不會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太習慣把這邊的教育體製跟中國的比,而事實上兩種不同的教育體製並不具有可比性,因為培養的目標和教育的目的不一樣。在中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上人,而人上人的數目注定隻是少數,所以,連流水線上的工人都會算微積分。這其實是一種人力和財力上的浪費。在北美,教宵是讓適合做某項工作的人獲得他需要的知識,所以工廠的工人就是初中畢業,有的還是文盲,但這不妨礙他們做好自己的活兒。而那些有天分的,愛學習的人,盡管一路往上,讀了碩士讀博士,承擔頂尖技術開發研製的重任。

(原載《世界周刊》146期)眼中的風景兒子滿十六歲了。在安省,十六歲的孩子要做兩件重要的事:一、辦一張有本人照片和簽字的醫療卡;二、考駕照。我這人一向推崇“花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並且主張除非迫不得已盡量不占用學生的上課時間。於是這兩件事被安排到同一天下午,兒子放學之後。

下午從學校接了兒子,先來到辦醫療卡的市政廳。進了門,才發現辦醫療卡的衙門也可以這麼風光。挺大的一個大廳人滿為患,我懷疑這個城市16年前有個嬰兒潮。拿了號,坐在那裏,看著顯示牌上號碼不緊不慢地跳動,再看看自己手上的號,兒子有點急了。按這個今天可能來不及去考駕照筆試了。眼見兒子臉上的不耐煩越來越明顯,我對他說:“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你現在就是一個普通公民,隻能享受這種排隊等待的務。如果你以後成了總統或者什麼重要人物,這樣的事情可能連家門都不用出就有人為你辦,但在那之前,你必須學會接受現實。比爾?蓋茨說過,這世界並不會在意你的自尊,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你最好記住這句話。,,我並不主張年輕人追逐名利,但我鼓勵他們努力向上,年富力強的時候有所作為。當上天賦予一個人才華時,他一定也對他有所期待。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巨大的高塔。每一個人都在塔上占有一席之地。隻不過這個一席之地是在塔的頂端還是在下部,人生的境界會相差很大。因為在不同的高度,他們眼中的風景不同。

我始終認為一人思考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目光所及的範圍。服裝設計師追求衣服合體美觀,,內科醫生則更關心身體各個部件狀態如何。普通職員為下一批遣散會不會輪到自己擔憂,公司的老總則更多考慮企業的總體規劃和未來走向。晚會結束,普通觀眾最多能說出會場布置如何,有哪些明星出場,而晚會組織者則可以提供晚會的主題確定、節目流程、場地租借、經費來源、觀眾滿意度等信息。

不同層次的觀察引發不同深淺的思考,從而帶來不同的人生體驗。服裝師享受視覺美感,醫生掂得出生命的分量,職員滿足於碗裏有飯,老總更能體會勝者為王敗者寇的世態炎涼。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會影響他的眼界,而眼界最終將決定人生的境界。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隻要翅膀的力度足夠,就盡量飛得高一點。飛得越高,視野越開闊。視野開闊了,就會發現更多值得花費時間和熱情去做的事情,就不會斤斤計較一些小的不完美。我會盡其所能為他提供好的教育,穩定的成長環境,和高尚的品德熏陶,讓他成為塔頂少數人中的一名。因為一個有完備人格的決策者對人類文明的影響要比一個正直的平頭百姓大得多。

但是,在做這些之前,我會教會他接受現實。我會告訴他,妄自菲薄,夜郎自大都不好,聰明人應該清楚自己是在高塔的哪一層,並做好這一層該做的事情。如果努力了,可時運不濟,一輩子都在底部,也不必憤世嫉俗。底部有底部的風景,離天空是遠了點,但離大地更近。花草樹木的一歲一枯榮,尋常人家的喜怒哀樂,有誰比你更清楚?不要嫉妒別人眼中的風景,那是人家用汗水和淚水換來的,值得尊敬。如果當年機會光顧,這個人可能就是你。罵罵咧咧是一輩子,安貧樂道也過一生。什麼叫社會公正?社會公正就是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在什麼層次欣賞什麼樣的風景。

牧!者和馬JI丨幣——“虎搗”們祅功教言螓f後前一段網上熱炒“虎媽”蔡美兒(AmyChua)的育兒經,據說她的理論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法是為將來作好準備,讓他們認識到他們是有能力做好每件事的,幫助他們獲得某項技能,好的工作習慣和自信,這是其他任何人都奪不走的。她主張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任何看似殘酷的高壓手段都可一試。在她的文章裏,她舉了強迫女兒露露彈鋼琴曲的例子:不準喝水,不準去洗手間,還嚇唬她說,不準吃午飯,不準吃晚飯,沒有聖誕節禮物,沒有光明節禮物,不準辦生日聚會,兩年,三年,甚至四年。’看到前一部分的時候,我以為遇到了知音,一個合格的父母當然應該為孩子的將來作好準備,我雖是“貓媽”,也懂這個道理的哦。再往下看,就發現不對,彈不好一個曲子,就連洗手間都不讓去,要是學校考試沒考好,還不得殺了孩子!虎媽的做法,簡直讓人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位知識女性,一位名牌大學的教授,一位地道的美國人的妻子。

緣起——東西方教育理念的衝突事實上,任何一位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家長在培養子女的過程中都麵臨著艱難的選擇和掙紮一中國模式化的“望子成龍”和西方崇尚自由的個性化教育。雖然脫離了中國惡性競爭的大環境,去掉了應試教育這個緊箍%,海外家長們多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大多數“虎媽”們還是選擇了在北美學校寬鬆的時間表上塞進鋼琴、遊泳、滑冰、繪畫等才藝課程。其中,鋼琴課幾乎成了華人孩子必修的課程。

我兒子5歲就開始學鋼琴,開始還是蠻配合的,蹦蹦跳地去上鋼琴課。我呢,也像其他家長一樣,做起了白日夢,每天練琴少一分鍾都不行。兩年下來,夢想中兒子比賽得獎的鏡頭始終沒在現實中出現,相反,兒子對學琴越來越反感。三年級的時候,他的反感升級為抗拒,當時學校開始鼓勵學生閱讀大部頭作品,兒子以這個為理由要求停止學鋼琴。我當時釆取的是西方式的教育方法——尊重他的興趣,停掉了鋼琴課。

兒子為此很開心,我當然也很開心一不必每天逼他練琴,母子關係都改善許多。這段時間,他看了不少書,包括洋洋灑灑幾大卷的《哈裏?波特》,也養成了每天睡前讀書的習慣。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網絡已經非常風行的今天。半年以後,偶爾想起,心有不甘,說你書也讀了,是不是勻點時間給鋼琴?沒想到他竟然點頭同意。這次我吸取了過去的教訓,讓自己有顆平常心,不逼他練琴,不要求他參加比賽拿大獎,把他完全交給老師。就這樣他的鋼琴課堅持了下來,直到去年拿到了8級證書。我也信守自己的承諾,鋼琴課到此為止。現在,他時不時從網上下載一些自己喜歡的曲子來彈,有時候還會把聽到的曲子寫下來,在鋼琴上彈奏。由於我的不堅持,兒子從未參加任何鋼琴比賽,更沒拿過任何獎,但我相信,鋼琴會以一種休閑的姿態出現在他的生活裏。

按照“虎媽”的標準,我無疑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因為,我沒有動用非正常手段逼孩子取得所謂的成功。

結果一一成功的教育“虎媽”和露露的練琴故事結果很戲劇化,就是露露消極地練著,練著,突然她的手能夠協調地在一起彈奏了——左手和右手各自泰然自若地彈著。露露嚐到了成功的滋味,“虎媽”也看到酷刑下盛開的花朵。

那天吃晚飯的時候,我說了“虎媽”的“光榮事跡”,正在上12年級的兒子說,這個呀,我知道,開始我們看那篇文章都以為是開玩笑呢,後來才知道這是真的。我說可是她的孩子教育得很成功。兒子反問:什麼樣叫成功?

我說比如“虎媽”的女兒雖然練琴很辛苦,但她鋼琴比賽獲獎了,這個成功會讓她更加自信,也會明白隻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榮譽的道理。兒子說那是你們這麼想。要是我是她女兒,我想的是,為一件並不感興趣的事情花費這麼多時間,太無聊了,那個獎對我來說,毫無意義,因為那是你們想要的東西,不是我想要的。

聽到兒子的話,我有點震撼。四十歲以前,我從未懷疑過多數人的成功定義:出國,讀研,找高薪工作,成為別人眼中所謂的成功人士。後來,我發現,最讓我有成就感的?並不是這個讓人羨慕的職業,而是我工作之外的碼字時光,這才是我的興趣所在。我常常會問自己,到底什麼算做成功?別人眼中的自己,還是真實的內心感受?

由此推去,在追求成功這點上,大多數的父母是不是都像“虎媽”樣,有點一廂情願,或者說虛榮?站在領獎台上的是孩子,功卻在父母,華人家長的口頭禪“我這是為你好”的背後是否有“母以子貴”的嫌疑呢?

高中生的兒子對所謂“成功”的責疑,讓我深感欣慰。遇事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正是我看重的特質之一。

反思一一子女教育中父母充當什麼角色“虎媽”們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思維誤區是按照自己的好惡去設計孩子的人生,而不是發現孩子的潛力和特長,在培養教育的過程中與孩子一起成長。

這樣的父母就像一個馴獸師,有一套頗為實用的訓練方案和計劃,孩子們要做的就是完美地完成他們設計的動作,否則便是不夠努力。為了這隻虎崽成為人們眼中的明星,也不讓自己有挫敗感,馴獸者不吝使用手中的鞭子和棍棒。而那隻可憐的虎崽,在各種實惠的誘惑下,慢慢忘掉了自己的夢,習慣了服從,習慣了在觀眾的掌聲中享受所謂的成功。這樣的虎崽,當意識到這不是它真正想要的生活,很難保證不會逃離。有一個絕好的例子。一個男孩從小就非常喜歡烤點心,但他的父親執意讓他當醫生。為了不傷父親的心,他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學的醫學院,畢業後又成為一位著名的醫生。有一次,父親去他家,無意中發現他的兒子正在廚房烤點心,他哼著歌,臉上放射那樣快樂的光芒,是他從未見過的。這位父親突然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

好的父母應該是負責任的牧者,把羊群趕到一個水草肥美的地方後,讓羊兒們去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羊兒們在無拘束的遊逛中學會尋覓,學會生存,學會自由地思考。它們活得安心而踏實,因為它們知道牧者就在身邊,伴隨它長大,每當夕陽西下,牧者會帶領它們回到羊圈,SP是它們溫暖的住所。

馴獸師式的家長跟孩子的關係常常不那麼和諧,他們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著,充滿威嚴,令人生畏,不可能跟孩子形成一種平等交心的良好關係。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他們實施的策略或者手段失去針對性,效果不佳。而溫和的牧者,因為終曰伴其左右,隨時準備分享孩子的快樂和痛苦,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反而能夠更有效地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引導,糾正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