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3(2 / 3)

小組會上,老板麵帶笑容,慈祥地問東:“下周我帶你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另外,你還想學什麼技術?”

此時距東回國隻有兩周了。

(原載《橋報》副刊2011年10月10曰)海歸的路該怎樣走有幸參加了江蘇省人事人才廳組織的“2009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混跡於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的157名博士堆,走馬觀花看了江蘇的9個代表性城市,近距離接觸了省人事廳的政府官員和地方官員,又與專業相關的公司、企業、研究所的代表進行了對接洽談,感覺是把海歸所有的戲在短短的8天時間裏全部演完了。

行程排得很滿,每到一處,先是推介會,然後是項目對接洽談,參觀創業園,再就是接風或送別宴會。坐在警車開道的一列巴士上,滿耳充斥著畢恭畢敬的“博士”聲,惶惑自己在這個螃蟹上市的季節,在母國的土地上,居然真的可以橫行。來去匆匆,所有宴席上的杯蓋交錯,寒暄客套,車廂裏的閑談私語,插科打諢,懇談時的故作高深,誓言承諾,都在上飛機的那一刻鎖進了手提箱。隻有一句話,至今不忘。那是一次宴會上,某位市領導一行去每張桌子給大家敬酒時說的:歡迎你們回來發展,不能帶資金來的帶項目來,不能帶項目來的帶朋友來。

這句話,讓我這個從未動過海歸之心的人也為之動容。這個叫做袓國的母親向自己的海外遊子發出的是怎樣殷切的呼喚呀。百萬扶持資金,更多的風投資金,就差沒說,孩子們,放手幹吧,老媽我來買單,賺了是你的,虧了算我的。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除非是被直腸子的美國人給教傻了,是人都不會無動於衷的。可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充滿矛盾的,每一次得到的同時也伴隨著某些失去,海歸,到底是怎樣一條路?

得與失孰輕孰重?參加這次江蘇行的博士大概分為三類:一類是已經回國發展的登陸海龜,一類是攜產品專利尋找合適買主的準海龜,一類是處在觀望中的岸上海龜。第一類的數目比較少,他們參加此次活動的目的並不是做不做龜,而是尋找一隻更大的海龜蛋。第二類懷揣馬上就可以投入市場的專利技術和產品,短時間就可給合作單位帶來大把利潤,是最受對接單位歡迎的寵兒。此行對於他們就是做金海龜還是銀海龜的問題。這第一和第二類海龜這裏暫且放下不表,隻說第三類,事實上,這類博士在此次活動中占有多數。

這群人大多已在國外生活十年以上,從生活習慣到思維方基本已經西化,本人在國外也已立足,隻是因為國內的老父母殷切盼歸,這才把腳伸進海裏,一試深淺。行程中跟兩位觀望海龜有過簡短交談,一位現在加拿大政府部門工作,孩子已經上大學,國內的父母非常希望他們回來,並且已經幫他聯係了國內某研究部門的高級職位。他和太太權衡再三,他鄉已無幾多牽掛,故裏卻親情濃厚,不如燕歸來。這次參加江蘇行,到了家鄉那一站,就此與同行的夥伴揮手告別。看他臉上溫暖滿足的笑容,我為他在十幾年的遠遊之後回到母親的懷抱而高興。

另一位現在美國有一家自己用專業技術開發的公司,是這家運作良好的公司的CEO。盡管他本人無意海歸,卻奈不過國內關係廣泛,人脈通暢的家人,對他用海歸博士的身份回國得到更大發展的期望。我說,北美相對穩定,一眼便可看到老時是什麼樣兒,倒是回國創業對自我是一種挑戰,未嚐不是好事。他說,問題是到了我們這個年齡,是不是還經得起挑戰,再說,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就像一棵長了十幾年的大樹,再要連根拔起,那傷筋動骨的痛,我們還能承受得起嗎?從他眼裏流露出的那一抹依戀我知道,海歸對於他,大概還是一個遙遠的夢。

所以我覺得,海歸,對於我們每個人,都隻是一個選擇。得到的是親情,和中年時期可能轟轟烈烈,也可能敗走麥城的經曆,失去的是平和的心境,和自己在他鄉花十幾年時間建立的事業和人際關係。在這個世界上,誰又能說得清,親情和友情,孰輕孰重?

水能行船亦可覆舟跟一位登陸海龜談到浙大海歸博士自殺事件,和國內環境是否適合海龜們生存的問題。這位女士目前應聘國內某大學教授,擔任教研室主任,人際關係良好,研究資金似乎也充足。她的觀點讓我吃驚。她並不讚同浙大海歸博士對國內學術界黑暗的指控,相反,她認為,海龜登陸後能否順利生蛋孵化,關鍵是自己的心態。如果自恃才高,瞧不起國內同行,或者對自己提職稱等方麵具有的優勢期待太高,勢必會失望,以致走上絕路。事實上,無論是生活在國內還是海外,都存在與人相處的問題,隻不過在國內,這方麵的學問更大,更重要。據我觀察,這位女士休息時與重量級人物攀談,席間去主賓桌向領導們敬酒,晚上和男士們去卡拉0K唱歌,確實屬於八麵玲瑰之人。後來得知,該女士因為丈夫不願出國,在國外並未居住太久,於是我得出結論:涉足西方文化不深的,遠離中國人文環境不久的,海歸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可是浙大的海歸博士尚年輕,似乎離開母語環境也並未太久,為什麼就做不到這位女士那樣遊刃有餘呢?可見個人的性格是否適合中國社會還是起了決定作用。

那麼是否隻要心理足夠成熟,承受力足夠大就可以呢?朋友跟我講了這麼一件事:一位在美國生活多年的博士攜全家海歸,應聘某大學教授,政府分配了一棟小洋樓,建立了試驗室,配備了研究團隊,撥了大量研究經費,項目也順利上馬了。一切都很好。變化緣起一件很小的事情:該博士需要訂購一批電腦,在與商家洽談時表示希望為自己也購買一台,這台電腦由自己出錢。商家說,這麼大一筆生意,?我們送您一台是應該的。博士堅持要自己付賬。商家堅決不收,說這是慣例。最後博士妥協。不久一封舉報信出現在紀委工作人員的桌子上,一台電腦一萬元人民幣,夠立案了。最後,這名博士帶著滿身的傷痛返回美國,他說,我是含著淚離開的。

這樣的悲劇可以避免嗎?參觀無錫尚德太陽能公司、揚州化學工業園、泰州中國醫藥城時,我找到了答案。這就是,如果你不太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懂得如何化解別人的嫉妒情緒,還好所學專業比較實用,技術含量比較高,就去經濟開發區、4科技創業園,建立你的項目和團隊吧。大學、研究所,這些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並不適合你。

總之,當你選擇成為一隻海龜,你就把自己投入了充滿凶險、暗流湧動的大海,如果不善遊泳,輕則嗆幾口水,重則被大海吞沒。所以,在遊向彼岸的那一刻,問一下自己,我的水性如何?適合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裏博浪,還是在風平浪靜的湖中漫步?

雁南飛望穿秋水海歸的路,回鄉的路,帶我到那原本屬於我的地方……

是的,你已選擇了海歸,是舉家南遷,還是做獨來獨往的“太空劍俠”?這次江蘇行遇到的一位登陸海龜,他的太太和孩子留在了美國.,並且把丈母娘辦去了美國與太太孩子做伴。他自己則國內住半年,國外待半年,他說,我們倆誰也不管誰。我想,雖說聚少離多,家庭的責任,撫養孩子的責任,當然還是要管的,所謂不管的,應該是感情上“情不自禁”的情形吧。說這話的時候,另一位博士插嘴說,千萬別管,整天盯著,男的受不了準離婚。“不管”是明智的,做到“不管”的女人是聰明的。隻是,我不知道“誰也不管誰”的背後,他的太太流了多少辛酸淚。

我的一位朋友的老公海歸了,她本人在北美有份很好的工作,女兒上高中,還有兩年才能上大學。女兒在北美長大,中文說不利索,當然為了女兒也得選擇留守。我勸她,夫妻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分開,國內不是有為海外歸國人員開設的英語中學嗎?孩子去那裏讀上兩年再回美國讀大學也不是不可以。她說,也不隻是因為女兒。

我們這個年齡的回國,男人那是如魚得水,女人呢,卻要跟比自己小一兩輪的女孩子爭寵,我都能想象出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6在這裏,好歹還有自己的生活,到了國內,那真的是事業和尊嚴什麼都沒有了。

我常常設想,如果夫唱婦隨,舉家回國,這個家庭保持完整的可能性到底是更大了還是更小了?幾十年的相濡以沬就敵不過那一小段激情?盡管現實中,大多數的妻子都選擇了留守,但我不知道,是她們更喜歡這片陌生的土地,還是在學把頭埋進沙子裏的鴕鳥?是更加明智地保持了自己獨立的人格,還是膽怯地逃避了情感的挑戰?

海歸的路,回鄉的路,愛人呀,原諒我不能與你同行海歸的路該如何走?江蘇行期間,來自加拿大的博士們忙中偷閑,發起了一個小型聚會。在這次聚會上,有一位已成麟歸的博士給大家提了一條經驗之談:即便有資金,也不要輕率投資國內市場,最好是先作為國外駐中國辦事處的職員在中國待上一兩年,人脈關係都建立之後,再自己出來單幹。這樣投資的風險會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則大大增加。大家說你這不是廢話嘛,國外駐中國機構,這樣的機會能有多少?

此兄慢騰騰地說,如果沒有,那隻好看你的家族、裙帶在中國的人脈如何了。這還用你說,大家抗議道,我等農民的兒子、土地的精靈,親戚中能混入城鎮戶口的都不多,哪裏來的人脈?說完,大家不約而同地沉默了,是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剩下的唯有祝福了。

想歸就歸吧,上帝保佑你們遊過太平洋,成為一隻生猛無比的龜!

十二思篇--身為小女子,本該裝無知,但偶爾做做哲人又何妨語絲集※有關責任:不到完全不負責任的時候,不會知道責任是怎樣的負擔。

※戲劇性:咖啡館裏,一位穿戴時尚的青年男子在看書,多了幾分優雅;一位年老的紳士在玩“愛瘋”,多了幾分時尚。戲劇性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成功顛覆讀者的想象力D※快樂的人生:給孩子知識,不如教他好的學習習慣,教孩子好的學習習慣,不如培養他對未知的興趣,培養他對未知的興趣,不如把陽光放在他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