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屋脊“英雄連”2(1 / 3)

上篇:屋脊“英雄連”2

三、尋找群眾,軍民情深似一家

在先遣連走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故事,人們傳說:在那連蒼鷹都飛不過去的地方,被先遣連的英雄們踏出了一條通路;在那氣候惡劣得連野獸都難以生存的地方,先遣連的英雄們卻頑強地戰鬥了10多個日日夜夜;……經過半個月艱苦而緊張的行軍,8月15日,先遣連終於翻過了新疆和西藏交界的“界山”,進入藏北高原。

眼前是一片片黃綠相間的草地,一潭潭湛藍的湖水。重重疊疊的山巒,像是波濤起伏的蒼海;彎彎曲曲的河流,好像嫋娜繚繞的白綢,山下河水潺潺,山頂白雪生輝。一群群黃羊相互追逐,一匹匹野驢竟相賽跑,好像是以興奮的心情歡迎這第一批頭戴紅五星的客人。對於這些多數生長在低海拔地方的戰士來說,這裏真是罕見的佳境。戰士們指點評說,感歎不已。

大家說著、笑著,連日來的疲勞忘得一幹二淨。

夜闌人靜,萬籟俱寂。先遣連的其他同誌早已進入了甜密的夢鄉,唯有李狄三帳篷裏的小油燈還在亮著。他身披大衣,坐在燈下記錄著連日來的戰鬥經曆,考慮著今後的行動。他在日記中寫道:“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同誌們以鋼鐵意誌翻過了昆侖山,進入了藏北高原。”

“進入藏北,這並不意味著艱苦行程的完結,而是真正戰鬥的開始。”

“這裏的敵情社情風土人情一點都不了解,這兒的地形氣候道路也沒有掌握,特別是還沒有見到一個藏族群眾,今後要在這遠離領導的新區站住腳,紮下根,先遣連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啊!”

“今後要按照毛主席、黨中央的指示去做。要有堅定的革命意誌,堅決執行黨的政策,團結廣大藏族群眾,團結好全連各族戰士。掌握積極、慎重、靈活機動的工作方法,堅決打擊國內外一切敢於與解放西藏為敵的反動派。從明天起,就要把這一點向同誌們講,使大家認清革命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明了在這裏鬥爭的意義,喚起全體同誌的革命責任心和鬥爭精神,準備迎接更艱巨更光榮的戰鬥。”

在李狄三的提議下,先遣連黨支部根據新的鬥爭環境,召開了黨員會議,進一步統一了思想認識,提出了新的戰鬥口號。作為黨領導的人民軍人,他們深深懂得:隻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隻會被我們所壓倒。他們明確提出了先遣連當前的主要任務:

由行軍轉入偵察情況,尋找藏族群眾,宣傳群眾,開展群眾工作。

一天,偵察組來到了地圖上叫做“塞力普塘”的地方。

“看!那裏好像是羊圈。”蒙古族戰士坎曼指著不遠處的地方喊道。

“走!過去看看。”

偵察組的戰士們過去一看,確實是羊圈,不過已破爛不堪。

他們還找到了藏族牧民駐紮帳篷的痕跡。

盡管沒有發現群眾,但戰士們心中非常高興。他們分析:既然有帳篷和羊圈的痕跡,說明群眾離此地不遠了。他們對尋找群眾充滿了信心。

為了紀念這個地方,他們就按青海方言把這裏取了名為“圈窩子”。不久,整個隊都搬到這裏,把它作為進藏後的第一個宿營地。

連隊駐紮下來,開始四處尋找群眾,但均無結果。3天後,他們又搬到圈窩子正南的第二宿營地“長流水”,不久,又搬到第三宿營地“兩水泉”。“長流水”和“兩水泉”都是先遣連的同誌們根據兩地的地形特點,觸景生情而起的名字。

先遣連雖說是騎兵分隊,但戰馬所馱輜重多,長期跋涉,馬很疲乏;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了緊急情況,還需要靠騎馬進行戰鬥。因此,同誌們十分愛護自己的戰馬,舍不得騎它,1000多裏路主要是靠兩條腿走過來的。

由於緊張艱苦的行軍和分組偵察,加上嚴重的高山反應,同誌們臉上脫皮,嘴角、牙齦出血,腳板上打了不少血泡,體力消耗很大;戰馬和馱運物資的毛驢、駱駝也死了不少。一些同誌滋生了怕苦畏難情緒,部隊的組織紀律也有一些鬆懈。同時連隊中也現出不少吃苦耐勞、團結互助、工作積級的好同誌。為及時宣傳先進,總結經驗,糾正存在問題,選遣連在“兩水泉”自上而下進行了一次行軍總結。總結中,評出特等功3人,甲等功5人,乙、丙等功20餘人,並召開了慶功大會,給立功的同誌頒發了獎品。

特等功榮立者每人獎日記本1個、毛巾1條、香皂1塊、香煙1包;甲等功榮立者除少1個日記本外,其餘獎品與特等功相同;二等功榮立者每人獎塊糖1包;對丙等功榮立者進行精神鼓勵,在全連表揚。

在總結、評功中,共產黨員、班長張海堂受到大家的一致讚揚。由於他事業心很強,工作積極主動,認真負責,處處關心同誌,時時愛護牲畜,致使他們班從普魯出發,一路艱苦行軍到“兩水泉”,沒有一個人掉隊;他們班的駱駝,也沒有一峰生病或死亡。行軍中,張海堂經常幫助體質弱的同誌背背包、扛武器;到達宿營地後,他也不顧勞累,一放下背包,不是帶頭做飯,就是出去放牧,盡量讓班裏的同誌抓緊時間休息,盡快恢複體力。戰士甘紹華體質弱,個性強,和一位同誌鬧別扭,思想上很苦悶,曾一度工作消極。張海堂就經常從思想上啟發他,從生活上照顧他。行軍途中,張海堂把自己舍不得喝的水讓給他喝;甘紹華生氣不吃飯時,張海堂就把飯做好親自端到他的麵前;帳篷小比較擁擠,張海堂就讓甘紹華睡在裏麵暖和的地方,而自己卻睡在帳篷口。

在張海堂和同誌們的幫助下,甘紹華心情愉快,工作積極,有了很大進步,多次受到連排表揚。同誌們根據張海堂的模範事跡,一致評他為特等功。與此同時,楊生有、達進才和王萬明等同誌也都立了功、受了獎。

慶功會上,連隊黨支部還適時提出了新的戰鬥口號:

“繼續戰鬥,克服困難;誓與自然環境鬥爭到底!”

“看誰是英雄好漢,就比比誰的骨頭硬!”

“在鬥爭中爭取立功,功上加功!”

行軍總結的開展和慶功大會的召開,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們的鬥誌,激發了大家的革命熱情,堅定了戰勝困難的信心,增強了事業心和榮譽感,為完成以後的各項艱巨任務,奠定了堅固的思想基礎。

藏北阿裏,地域遼闊,人煙稀少。靠近界山的地方。海拔在5000米以上。氣候惡劣,水草不生,藏族群眾很少有人來此放牧。

先遣連進駐“兩水泉”後,多次派出偵察小組,分頭向不同方向出去偵察,急切地盼望著盡快找到藏族群眾,開展工作。偵察的規模、範圍越來越大,出去的人數、次數越來越多,但是,同誌們一次次懷著一定能夠找到群眾的堅定信念出去,卻一次次因吃光攜帶的幹糧而未找到群眾,又返回駐地。找不到群眾,不能開展群眾工作,怎能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呢?同誌們心裏別提有多焦急了!

一次,副連長彭清雲帶領著一個偵察分隊,翻雪山,涉冰河,四處尋找群眾。駱駝蹄子磨出了血,他們就用破布包起來;帶的幹糧吃完了,他們就打獵充饑,……就這樣不停步地在野外跑了15天,結果還是沒有找到一戶群眾,隻好又精疲力竭地回到連隊駐地。其他幾個分隊的同誌們也是吃了不少苦,跑了不少路,同樣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