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屋脊“英雄連”4
六、勇戰饑寒,鑄成英雄鋼筋骨
先遣連大部分人員駐紮在紮麻芒保,而運輸隊在封山前馱來的糧食全放在300多裏外的“兩水泉”。封山以後,駐守在多木和紮麻芒保的100多人的口糧,就全靠他們自己組織力量去馱運。從先遣連駐紮紮麻芒保的那天起,就有一串長長的駱駝隊往返在“兩水泉”——多木——紮麻芒保之間。不管是天寒地凍,還是刮風下雪,“叮當、叮當”的駝鈴聲一直是遠來近去,一天也沒有間斷過。
李狄三早就意識到馱運糧食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連隊的170多匹戰馬,有100多匹已經倒斃,其餘的馬匹還得執行別的任務,隻能靠僅有的十幾峰駱駝來運輸,運輸任務大,路途遙遠而艱險,用十幾峰駱駝從300多裏外馱糧供應紮麻芒保和多木兩地100多人吃用,任務是緊急而艱巨的。在組建運糧隊時,李狄三特地挑選了蒙古族班長達進才、漢族戰士朱有才等幾位優秀戰士擔負運糧任務。
從紮麻芒保到“兩水泉”,途中要翻越幾座大山,過幾條河,特別是要經過危險的十裏大阪。冬季裏,大阪被一層厚厚的冰雪覆蓋著,又陡又滑,十分難行,稍不小心,駱駝就有滑倒並滑下山溝的危險。為了防止事故的發生,運糧隊員們想了許多辦法。起先在通過大阪時,他們兩個人保護一峰駱駝,過後再返回保護另一峰。但這樣既耽誤時間,又不完全保險。有一次駱駝滑倒,連保護的人也帶到溝下,把人捧得鼻青臉腫。後來,他們想出了在冰坡上挖台階撒沙子的辦法,使駱駝安全通過。就這樣,過一次大阪,挖一次台階,鋪一次沙子,雖然比較辛苦,也費些時間,但減少了事故的發生。為了讓駱駝白天吃草,他們常常披星戴月,夜間行軍。由於長期不停地往返馱運,駱駝蹄子磨爛了,他們就用野驢皮將駱駝蹄子包起來繼續趕路。後來,有的駱駝一臥倒就怎麼也拉不起來,他們隻好將馱運量由開始的每峰100到120斤減少到60到80斤。雖然增加了馱運的次數,但卻保證了馱運從不間斷。每當暴風雪襲來,他們就將駱駝圍成一圈臥倒,人偎靠在駱駝身邊,把手和腳放在駱駝的長毛裏取暖。包駱駝蹄子的皮革磨穿了一次又一次,人穿的氈簡跑破了一雙又一雙。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5月這8個月的日子裏,他們從未住過一天暖房子,也沒有吃過一頓熱飯。他們臉上的皮被寒風吹得一層層脫落,手也凍得裂開一道道血口。首長和同誌們每次勸他們休息,都被他們婉言謝絕,又牽著駱駝消失在風雪之中。冬去春來,“叮當”,“叮當”的駝鈴聲一直響徹在藏北阿裏高原的上空,保證了先遣連的供給。
十裏大阪啊,你就是馱糧隊員艱難曆程的見證!
1951年春,先遣連麵臨著新的困難、新的考驗。
吃糧緊張的問題突出了!運糧隊的同誌們雖不辭勞苦地趕運糧食,但因駱駝、馬匹死亡數增加,馱運量越來越少。僅靠幾峰駱駝馱運的糧食,遠遠不能保證供應。先遣連的指戰員們嚴格遵照毛主席的“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堅決不去地方買糧食。
為了長期堅持,節約用糧,先遣連實行吃飯定量,每人每天隻能分到4兩炒麵。即使這樣,仍然難以解決糧荒問題,他們隻好將喂馬的包穀砸碎,熬成稀粥喝。飯做不熟,維吾爾族戰士就修炕燒火烤饢。包穀不夠吃,他們就架起一口大鍋,清水煮獸肉,有時摻上一點包穀粒,每人1碗。最初還有一點調料,後來連鹽巴也沒有了,每天隻能是每人1個饢、1碗清湯肉,天天如此,頓頓一樣。由於高山反應,本來就不想吃東西,再加上老是吃這樣單調的飯,又沒有鹽,一些同誌一端上碗,聞到那股野味就不由地嘔吐起來。就是這樣的飯,不久也不能保證了。後來,實在無法解決吃飯問題,在黨支部的反複動員下,大家隻得含著熱淚,把病死的戰馬肉煮熟吃。先遣連進藏時隻帶了兩桶清油,但早已吃光。這時除給病號做飯放點獸油外,其餘同誌連獸油也吃不上。
就是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先遣連的同誌們照樣執勤放哨,努力工作,從沒有一句怨言,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情緒。
經過艱苦行軍,外出偵察,特別是經過修築工事和營建、打柴,同誌們的棉衣早已掛花吊絮,破爛不堪,鞋底也早已磨穿,想補一下也沒有布和棉花。戰士喬巴克、郝文清等想出用破塔合補衣服的辦法,雖然解決了補衣所需的材料問題,但是由於針太小、線太粗,還是沒法縫補。
李狄三和黨支部一麵熱情支持這種創造,一麵發動全連同誌動腦筋,想辦法,解決穿衣問題。
蒙古族戰士巴多木提出用羊毛撚線,用羊角做針的辦法,受到大家讚揚。戰士們把野羊角放在水裏煮軟,然後用刀切開磨成骨針,鑽上小孔,穿上毛線或從塔合拆下的線縫補衣服。再破再補,越補越厚,一件衣服常常10多斤重。穿上這樣的衣服,戰士們打趣說:“咱們成人了,穿上了百家衣。”(內地有些地方有一種風俗,生了孩子怕其夭折,就從很多家要來雜色布做成衣服讓其穿上,以使其成人。)為了解決穿鞋問題,維吾爾族戰士教大家做“皮窩子”。他們用刀子(當時沒有帶剪刀)先割一塊破氈片包在腳上,再割一塊野驢皮蒙在上麵,然後用野牛筋紮起來,等幹了以後穿在腳上,既輕便暖和,又結實耐穿,同誌們把它叫做“磨不爛”。
戰士們還發明製做了獸皮臉盆、木桶和手鼓,解決了洗臉和提水的困難,活躍了部隊生活。
由於氣候寒冷,被褥又很單薄,加上地窩子潮濕,不少同誌經常腰腿痛。大家就將幹羊糞搓爛,與食鹽合在一起炒熱,用布包起來敷在痛處,雖不能完全治愈,但疼痛明顯減輕。
就這樣,先遣連的同誌們憑著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頑強的革命鬥誌,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李狄三還編寫了一首《頑強歌》,很快在先遣連傳唱開來:
進軍藏北先遣連,不怕苦來不怕難;寒冬將過春陽到,堅決會師邊防連。
多出主意想辦法,鞋襪破了獸皮紮;衣服爛得露了棉,用條麻袋補住它。
赤膽忠心為人民,越是艱苦越光榮;紅旗一杆插藏北,春風萬裏度昆侖!
他們高唱著《頑強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闖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先遣連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放鬆高度的革命警惕。
在那些狂風大作、風雪漫天的夜晚,為了換接陣地上5個哨位上的哨兵,他們常常是全班出動,手挽著手,迎著風暴把哨兵送上哨位。高度的階級鬥爭觀念、頑強的鬥爭精神,一直激勵著先遣連的戰士,日日夜夜守衛在自己的陣地上。
為了學會高原作戰的本領,煆煉出堅強的體質,在鬥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他們在彭清雲的帶領下在雪山上練射擊,在李狄三的帶領下練爬山。沒有訓練用的手榴彈,他們用獸皮包沙子來代替;沒有靶子,他們就用石頭、骨頭來代替。經過艱苦鍛煉,先遣連的戰鬥力不斷提高,開始爬上“營房”對麵的山包需要兩個多小時,後來隻需1個來小時就可以迅速占領“陣地”。
艱苦的鬥爭環境,磨練了先遣連戰士們的堅強意誌;火熱的鬥爭生活,鑄造了革命戰士的鋼筋鐵骨!
一個振奮人心的喜訊傳到藏北:1951年春節前夕,新疆軍區黨委發來嘉獎令,高度讚揚了先遣連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忠實執行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在解放西藏、統一祖國的鬥爭中,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英雄氣概,有功於祖國,有功於人民。
為表彰先遣連所建立的功績,軍區授予先遣連以“英雄連”的光榮稱號,給先遣連每人記一等功。嘉獎令還號召全區部隊向先遣連學習,並獎給每位同誌“人民功臣”獎章和“解放大西北”紀念章各1枚。
2月15日,喀什軍區首屆勞模代表大會給先遣連發來了慰問電,電文寫著:
特等戰鬥英雄彭清雲同誌並轉獨立騎兵師一團一連全體指戰員同誌們:
當我們五百一十個勞模在此舉行第一屆勞模代表大會的時候,全體代表一致懷念著你們——解放西藏的先遣英雄連,大家都為你們戰勝昆侖克服奇寒艱苦卓絕的英雄事跡而感動。你們是全軍的旗幟,是英雄的榜樣,你們背後有全國五百萬人民解放軍和四萬萬七千萬人民的支援,有全世界熱愛和平人民的讚助;你們麵前又有全體藏族人民在殷切地期待你們去解放他們。望你們繼續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戰勝困難,消滅大陸最後殘敵,為祖國人民立更大的功勞,在毛主席的旗幟下奮勇前進吧!
現將錦旗一麵,由你師代表轉去。
喜訊傳來,群情振奮,先遣連指戰員們的胸前淌滿了激動的淚水,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
藏北高原,寒風呼嘯,大雪紛飛但英雄戰士的心卻像火一樣暖熱。
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革命的口號震撼大地。他們有多少話要說啊!千言萬語,他們隻喊了一句:
“光榮歸於黨!光榮歸於毛主席!”
毛主席的偉大教導,上級黨委和各族人民的關懷,鼓舞著英雄們為西藏的徹底解放而奮鬥。他們為了表達解放西藏的堅強意誌,人人用布做了個“決心牌”。“決心牌”上寫著英雄戰士的鋼鐵誓言,把它戴在胸前,時刻用它來嚴格要求自己。
七、苦戰病魔,獻身阿裏為人民
春節過後,祖國的黃河兩岸,大江南北,已進入春暖花開的季節,而藏北高原卻仍然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此刻,英雄的先遣連正麵臨著一場無情的高山病的嚴峻考驗。
一天半夜,一位藏族老大爺跑來向先遣連報告說:拉薩的噶廈政府派的人已經到了阿裏噶大克。他們在群眾中揚言說,他們將不費一兵一卒,單憑高原的惡劣氣候,就能把進駐阿裏的我軍全部困死在藏北高原。
藏族老人的報告,引起了李狄三和連隊幹部的沉思:反動頭人的狂言聽起來似乎可笑,但當時先遣連所麵臨的現實卻又是那樣的嚴峻—不少堅強不屈的好同誌,確實是在高原惡劣的折磨下,先後被無情的高山病魔奪走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