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當代的焦裕祿3
三、西行阿裏,勵精圖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阿裏地區位於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由舉世聞名的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四大名山共同托起,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阿裏氣候高寒,嚴格地說無夏季,隻有漫長的冬季和短暫的春秋季,年平均氣溫僅-2℃;空氣稀薄,氧氣含量僅是海平麵的60%;氣壓低,僅是海平麵的一半;大風季節多達140天。在西藏,阿裏是最邊遠、最貧瘠也是最神秘的地方。即使是本地的藏族群眾,也心寒三分。
1993年4月,年近5旬的孔繁森聽從黨的召喚,毅然決然奔赴阿裏,擔當起了阿裏第4任地委書記的重擔。
從拉薩到阿裏有1750多公裏的路程,不是茫無人煙的荒原,就是終年積雪的高山。越往西走,海拔越高。進入阿裏,海拔比拉薩高出1000米左右,一行人胸口發悶,頭暈頭痛,呼吸困難,渾身說不出的難受。從拉薩到阿裏,最快也要走四、五天,長途跋涉,令人精疲力盡。孔繁森一踏進阿裏地界,就開始接觸沿途的幹部、群眾,進行調查研究,獲取第一手材料。他上任沒幾天,就率領地委、行署一班人深入基層現場辦公。他不停地奔波,想從阿裏的各種現象中找出正確的改革之路、致富之路。他在阿裏工作了1年半時間,其中1/3時間在鄉下,行程6萬多公裏,先後到106個鄉(許多鄉偏遠不通車,就步行去),孔繁森創造了阿裏曆史上幹部下鄉最多的紀錄。
1994年2月,一場50年不遇的暴風雪襲擊了阿裏地區。幾乎是一夜之間,大雪覆蓋了全地區3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全地區7個縣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災害。
災情嚴重,情況緊急,孔繁森意識到雪災給群眾帶來的巨大威脅,立即組織地委、行署幹部開會,成立工作組,分3路到7個最嚴重的災區第一線慰問群眾,抗災救災,恢複生產。孔繁森親自率領一個工作組前往較貧困的革吉、改則兩縣災區。每到一個受災點,他們都把糧食、棉衣等救濟物資送到群眾手裏。當孔繁森著到牧民群眾受災後的淒慘景象,看到大批牲畜掙紮在死亡線上時,他流淚了。這是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領導幹部對人民群眾真情的流露。他立即從自己身上掏出僅有的300百錢,交給鄉領導救濟最困難的群眾,以解燃眉之急。他不分晝夜,連續在海拔4700米的受災區工作了16天。
2月27日,孔繁森又來到海拔5700米的亞熱區曲倉鄉。這裏山高路險,不通汽車,群眾居住又很分散,可災情卻十分嚴重。
孔繁森一行騎著馬,馱著慰問品走家串戶,查問災情,送去黨的溫暖。阿裏的2月是最寒冷的時節,最低氣溫達-41℃。海拔很高,空氣稀薄,站著不動也感到呼吸困難。每天要是走上幾十裏,高山反應就更嚴重了。隨同孔繁森的工作人員一個個臉色青紫,嘴唇幹裂,四肢無力,頭痛失眠,大多都病倒了。孔繁森年齡比他們大,體質弱,反應更強烈,可他一直堅持著工作。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群眾,想到的是黨和國家,他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在亞熱區曲倉鄉的一個夜晚,他覺得心跳劇烈,胸悶腹脹,腦袋疼痛難忍,天旋地轉。他知道這是嚴重的高山反應。像這樣嚴重的高山反應,在他身上還是第一次出現。他想到了許多許多,他流下了一行行熱淚,在淚水中,他仿佛看到了90多歲的慈母在呼喚,活潑可愛的小女兒在呼喚,體貼溫柔的妻子在呼喚!
他拿出紙筆,給通訊員小梁寫信,信中說:“……小梁,我萬一出事了,死在什麼地方,你就把我埋在什麼地方。你得每月替我給家裏寫信,說我在西藏工作、生活得很好,千萬不要告訴家裏實情。”這不是他多慮,而是他在西藏特殊的環境下長期工作的常識。他放不下阿裏的6萬多人民,他舍不得美美安樂的家庭。他的情感一頭是妻兒老小,更重的一頭是阿裏地區的農牧民群眾。
災情的嚴重,群眾的疾苦,重重地壓在孔繁森的心上。他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他暗暗對自己說:“千萬不能倒下,不能倒下!”他頑強地支持著,終於挺了過來。
經過幾十天的實地查看後,孔繁森返回了獅泉河,他立即召集有關領導,商討恢複災區人民生產和解決農牧民生活的辦法,部置下一步的抗災工作,並又一次組織7個強有力的工作組,把更多更急需的救災物資運往災區。
孔繁森不等身體恢複過來,也不休息一下,就再次深入積雪最厚的劄達縣災區,又一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鼓舞人心的讚歌。劄達縣地處阿裏西部,許多區、鄉一到冬天就大雪封山,不能通車。此時正逢雪災,人們與外界的聯係幾乎隔絕。孔繁森率領的工作組戰嚴寒,抗風暴,一路上牽著馬挖雪開路,奔向災區。這一次下去又苦戰了20多天。走遍了劄達縣的各個受災點。由於連日的苦戰、勞累和不規律的起居及生活的艱苦,到了香孜區一帶,孔繁森開始腹瀉,大便失控。但他還在堅持工作,沒有告訴周圍的同誌,到被人發現時,他已軟癱在床上,身體消瘦不堪。
兩個多月過去了,阿裏人民戰勝了這場特大雪災。由於孔繁森為首的地委、行署一班人及時提出了“先保人,後保畜,盡快恢複生產”的正確方針,並組織大批工作組下鄉、現場辦工,解決了農牧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取得了抗災救災的勝利,孔繁森剛剛處理完雪災之事,就又帶著災情的照片,去拉薩,飛北京,走進中央各部委申請資金,申請項目,申請援助,阿裏的貧困和災情,加上孔繁森的真摯和誠懇感動了一個部門又一個部門,僅從北京就為阿裏爭取了2200萬元資金,其中到位的就有1500多萬元。
1994年,孔繁森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的光榮稱號。
有一次,孔繁森在拉薩剛送走來看望他的愛妻和女兒,返回阿裏後才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頑症——痔瘡對他的折磨。因阿裏地廣人稀,一坐車就是幾個小時,長途顛簸,痔瘡被磨破了,鮮血直流,疼痛難忍。白天他坐車隻好半個屁股坐在車座上;晚上他又背著人洗去沾滿了血汙的內褲。後來他不得不住進了阿裏軍分區醫院。做了手術。
即便就在這住院期間,孔繁森的心始終都沒離開過阿裏人民。1993年9月下旬,他帶病參加了西藏自治區紀檢工作會議。
因為他想到黨風廉政建設的好壞是搞好全局工作的關鍵。
孔繁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的態度,贏得了阿裏廣大幹部群眾的愛戴。可是他卻深情地對人們說:“越邊遠貧窮的地區,越需要我們去拚博、奮鬥,否則我們就有愧於群眾,有愧於黨。”
孔繁森堅持深入基層,不辭勞苦,認真學習,傳達貫徹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西藏自治區四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使之化為廣大幹部群眾的實際行動。
1994年元月,在孔繁森的帶領不,地委、行署一班人根據阿裏的實際情況,經過反複研究和論證,製定出了開拓阿裏、建設阿裏、振興阿裏的藍圖。
要實現振興阿裏的宏偉藍圖,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任務重,難度大。為了鼓起幹部群眾的信心和決心,孔繁森利用各種場合反反複複地講“盡管不利條件多,但隻要我們利用起得天獨厚的畜牧業、礦產資源、地熱資源,旅遊資源、政策優惠五大優勢,我們就一定會成功。
孔繁森還提出了實現上述宏偉目標必須實施的幾個突破:
在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上突破;在經濟增長率上突破;在增加投入上突破;在學習市場經濟知識上突破;在提高黨委、政府工作質量上突破;……還提出一係列具體的發展思路:推廣科技;調整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服務,建立雙層經營體製,以促進農牧業的穩定發展。加速獅泉河、普蘭、劄達水電站建設,恢複朗久地熱電站。實現公路“三橫三縱五普通”並大力建設鄉村公路網絡,提高郵電通訊質量以改善經濟發展條件。深化加工,發展轉口和遠洋貿易。挖掘旅遊潛力,改善設施,提高技術質量。
實施南部、中部、東部3個開發計劃,以地區優勢促進資源優勢的轉化。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改善各縣、區、鄉的辦學條件,以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加強綜合治理,開展軍民共建,強化反滲透鬥爭,確保邊境穩定。加強對幹部的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積極引進人才,建設一支適應發展和穩定的結構合理的幹部隊伍。以東三縣的防災抗災建設,革吉縣的硼鐵石開發,獅泉河水泥廣建設,日土縣梳絨廠、魚粉加工廠、山羊絨基地,普蘭縣糧食基地,劄達縣糧食基地,嘎爾建材加工和肉食蔬菜基地等項目為突破點,使阿裏經濟全麵快速發展。
孔繁森在阿裏工作期間,兼任阿裏軍分區第一書記。他非常關心部隊建設,關心全體官兵的生活。
孔繁森尤其重視軍政、軍民團結。
1993年6月,他牽頭召開軍地雙方聯席會議,專門研究部署雙擁工作。會後,阿裏掀起了雙擁工作的新高潮。在西藏自治區召開的雙擁表彰大會上,日土縣被自治區樹為雙擁模範縣,劄達縣被樹為雙擁先進縣。
在軍政團結方麵,孔繁森堅持做到了大事小事常商量,有事無事常來往。孔繁森特別強調軍政軍民搞好民族團結,密切漢藏友誼。1993年,有一次;孔繁森到什布奇哨卡看望邊防官兵時,看到連隊辦了一個“愛民病房”。當他了解到這個“愛民病房”為遠近牧民看病上千例,藏族群眾特別信賴解放軍時,他格外高興。他聽說連隊辦這個“愛民病房”資金緊缺,就隨手掏出身上的全部現錢,回獅泉河後又把自己的一些積蓄捎了去,全部加起來達2000元之多。
還有一次,孔繁森到了且坎邊防連,看到連隊辦了一個“馬背小學”。且坎邊防連把周圍牧民的孩子招集起來,給他們配上書包、文具、書本,有不少孩子還穿著部隊的衣服,蓋著部隊的被子,吃著部隊的夥食,部隊派人每天講授小學課程。孔繁森十分讚揚邊防連所做的一切,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宣傳推廣了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
1994年,軍分區老兵複員時,孔繁森與地委、行署的領導親臨軍分區,向老戰士們獻哈達,敬青稞酒。11月中旬,他去新疆考察前,還一再囑咐有關部門一定要隆重歡送好今年退伍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