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1937年的世界似乎更鮮明的闡述了這個道理,強者的世界,德意誌的崛起讓德國人看到了希望,也在漸漸的打破一戰之後形成的世界格局。
猶太人的生活越發的艱難了,1935年通過的《紐倫堡法案》剝奪了猶太人作為德國國民的基本權利。現在的猶太人基本已經被禁止猶太人從事絕大多數的職業。即使經商,他們的店鋪生意也很慘淡了,德國反猶浪潮越來越激烈了。
告別了貝琳達,夏清猗一個人向學校走去,走到街角處她看到一群孩子在對一個孩子拳打腳踢,那個挨打的孩子不敢反抗蜷縮在牆角,抱著頭承受著。
大驚之下,清猗喊著住手,急忙衝上前去拉開了幾個孩子,然後把地上的孩子扶了起來,查看了一下他的傷口,所幸這孩子知道護住頭部,臉和腦袋並沒有受傷,隻是胳膊上青一塊紫一塊的,還有被擦破的傷口在流血。但是這孩子卻很堅強,一滴眼淚都沒有掉,咬著嘴唇看著清猗。
看到有人救他,孩子也很驚訝,這樣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自從父親去世,母親生病後從來沒人會管自己,經常有這些小孩子對自己拳打腳踢。他不敢反抗,這會讓自己受到更嚴重的毆打。
看到故作堅強的孩子,清猗不禁同情,然後看著周圍的幾個小孩“你們為什麼要打他?”這些孩子不過是八九歲的樣子,看到有大人拉架也不在意,其中一個開口說,“他是猶太豬,就該打。”
“對,該打。”
“猶太人是出賣耶穌的人,該死。”
“他們是投機商人、不潔的人。”幾個孩子爭先恐後的叫嚷著,揮舞著拳頭似乎還想再衝上來,清猗趕緊把這個孩子護在身後。
“不,不是這樣的。”身後的孩子大聲叫道,為自己和猶太人辯解,雖然他不太理解這些話的意思,但是一直以來好多人都這樣說他們猶太人,他不知道猶太人到底做錯了什麼會被這樣對待,這個六歲的孩子很迷茫。他甚至還不太明白猶太人和雅利安人,日耳曼人有什麼不一樣,直到家裏的藥店客人越來越少,父親的病越來越重卻無法得到救治,母親也病了因為,自己經常被毆打,他知道這是因為自己是猶太人。
“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你們不能這樣做孩子們。”清猗試圖和這些孩子講道理,這麼小得孩子就有這樣的暴力傾向實在不是一件好事。
“他就是該打。”很顯然和這些孩子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事實上在孩子們的世界裏有時候認準了一件事是很難改變的,他們會很固執的認為事情就應該是這樣的。
看來希特勒的排猶思想對德國的影響比她想象中的要大的多了,連這樣幾歲的孩子都深信不疑,恐怕已經深入骨髓了。清猗放棄了說教,拉著孩子的手準備離開。
“好了,都散了吧,回家吃飯去吧。”清猗揮揮手驅散這些孩子。
“你家在哪裏,我送你回去吧。”清猗蹲下身子,看著小孩的眼睛柔聲的問他。孩子抿著嘴看著她卻不願開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