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8日晚上,通過報紙夏清猗得知了中日戰爭終究還是爆發了,手裏緊緊地捏著報紙,雖然早就已經知道了七七事變的將要到來,但是等到這一天到來之時,夏清猗的心裏還是萬分的悲痛。因為七七事變意味著中日之戰的全麵爆發,從此之後的八年間中華民族將要陷入艱苦卓絕的抵抗,傾盡整個中華民族之力用犧牲和鮮血去抗爭。
無數的中華兒女前赴後繼的為了民族的獨立而犧牲。在現代的中國,或許是因為距離那場戰爭過於遙遠了,很多的人對於抗日戰爭的認知和記憶也並不深刻,大多都是從影視和書籍從去了解到這段曆史的,而影視和書籍是藝術的表現形式,它們往往都很難完整並真實的去重現曆史,經過加工之後才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夏清猗也同樣僅僅是從影視和書籍中了解這一段曆史,她從小就喜歡曆史尤其是對於抗戰曆史很關注,十分敬佩那些為了民族解放,國家獨立而英勇犧牲的仁人誌士們。
當她穿越到這個時代以後內心雖然忐忑不安,有對於自己所處亂世的擔憂和對親人的想念也有著一絲的激動,因為能夠近距離的接觸這段曆史了。
懷著這種複雜的心情,她在這個時代已經生活了這麼多年也漸漸的習慣了這裏的生活,雖然很多次的午夜夢回想起在現代的家人夏清猗都淚流滿麵,但是和這裏的家人的相處也讓她很安慰,因為父親和兄長對自己真的很好。
生逢亂世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有著太多的無可奈何了,然而能夠做的唯有堅強罷了。
德國的局勢也是日益的緊張了,尤其是猶太人的處境是越來越危險了,一些猶太人陸續的逃亡國外。
看到拿著報紙站在窗前發呆的清猗,鄭姍姍走上前去探頭看了眼報紙不禁大驚失色,上麵寫著中日在北平的盧溝橋激烈交火。她也清楚這代表著什麼,一旦大規模的衝突發生,這兩個國家的戰爭也就拉開了序幕。
然而中日兩國無論是從經濟還是軍事上來看,中國都遠遠落後於日本,近代以來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實力大大的增加,而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多年來遭受著軍閥割據,帝國主義的侵略。戰亂,貧窮,落後是這個國家的現狀。想到這些現實,兩人都有些沉默。
“我們有可能抵抗住日本人嗎?”鄭姍姍緩緩的開口問道。
“能,一定能。”清猗堅定的回答了她。正是因為早已知曉結果,熟知這段曆史,夏清猗也明白這段抗爭是有多麼的艱辛和悲壯。
然而她不能告訴鄭姍姍結果,隻是能堅定的告訴她“能。”是的,能,我們的國家能夠勝利。
“德國和日本的關係一向都很親密,我們今後該怎麼辦,我們的處境恐怕會很尷尬。”鄭姍姍看著清猗問道。
“短時間內應該不會的,你忘了我們和德國可是有大量的訂單簽定的,德國需要我們的資源,我們需要他們的武器。這是一種互利互惠的關係,正如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夏清猗一針見血的說出來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