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還有一句老話要對你說,那就是散財求福。”曾國藩從弟弟的眼神中看出了他心靈深處的震動,知道自己這番話能被他接受,於是改以平和的口氣說,”這一點,大哥我知道你受了很大的委屈。得老饕惡名,其實自己沒有占多少非分之財,這也是這些年來你心情鬱鬱的一個大原因。””隻有大哥你真正了解我。”聽了大哥這句話,曾國荃很覺寬慰,過後又憤憤地說,”不知哪個絕子滅孫的家夥取了這個名字,流毒全國。””《春秋》責備賢者,這是人之常情。”曾國藩笑道,”你也不必去打聽誰取的名字,既然能流毒全國,這就說明苛責你的人不隻一個兩個。再說你也是得了好處。眼紅、妒忌,是人的通病,萬年以後也消除不了,唯一的辦法是散去一部分。散財分謗,這是古人常用的辦法。我常對紀澤兄弟說,名之所在,當與人同分,利之所在,當與人共享,也是說的這個意思。””長沙建湘鄉會館,我捐了一萬二千兩銀子。””好,這是一件積大功德的好事。星岡公在日,常說曉得下塘,還要曉得上岸。散財正是為了上岸。”曾國藩對弟弟這個舉動非常滿意。”今後湘鄉縣的公益之事,如修路架橋起涼亭,冬天發寒衣,青黃不接時施粥湯等等,這些事,我們曾家都要走在別人前頭。弟出一份,我也出一份,還要叫澄侯也出一份。耗銀不多,卻可贏得鄉民稱頌,是件惠而不大費的事,何樂而不為!京師長郡會館多年失修,我還想邀李家、蕭家一起,合資重建一座。這事意義更大,影響也更大。這件事,就由你為頭如何?””行!”曾國荃爽快地答應。他跟大哥的性格截然相反。大哥是慎入慎出,不要一絲分外之物,也不亂給別人一文錢。他是不擇手段地大量攫入,同時亦毫不心疼地大把拋出,這正是他指揮的吉字營能打勝仗的原因。”我想在長沙建一個書局,就如大哥在江寧建金陵書局一樣。書局建好後,先把大哥的詩文奏章書信等刻出來,尤其是大哥在京師期間寫給我們兄弟的家書,當年對我們的教育很大,現在還可以用來教育子侄,刻印出來,定然有功於世。”聽了這話,曾國藩心中大為欣慰,十分高興地說:”你有在長沙辦書局的想法,真是太令我歡喜了。金陵書局的許多現成設備都可以運到長沙去。小岑也老了,思鄉之情日增,正好叫他回去辦此事。弟成就這樁事,可謂有大恩於士林。但所說的第一刻我的文字,這萬萬不可。我的文字隻可留給後世子孫觀覽,不可刊刻送人。””為什麼?”曾國荃不解,多少比大哥官位低得多的、平庸無任何業績的官吏們,一到晚年,唯一的大事便是四處張羅為自己刻集;又有多少比大哥才學差得遠的讀書人求人募款,甚至不惜像叫化子一樣地八方化緣,為自己刻個某某館主詩彙、某某齋文集等等。大哥究竟是怎麼想的呢?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同治六年八月二十一日記:”下午滌師複來久譚。自言初服官京師,與諸名士接遊,時梅伯言以古文、何子貞以學問書法皆負重名,吾時時察其造詣,心獨不肯下之。顧自視無所蓄積,思多讀書,以為異日若輩不足相伯仲。無何,學未成而官已達,從此與簿書為緣,素植不講。”本月日記中又雲:”餘鼓掌狂笑曰:人之性度,不可測試,世有薄天子而好為臣下之稱號者,漢之富平侯、明之鎮國公是也。公事業淩鑠千古,唐宋以下幾無其倫,顧欲與儒生下競咕畢之業,非是類耶?”曾氏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諸弟家書:”惟古文各體詩,自覺有進境,將來此事當有成就;恨當世無韓愈、王安石一流人與我相質證耳。””我早年對自己的詩文很自負,見京師文壇稱讚梅伯言,頗不服氣,又常恨當世無韓退之、王安石輩可以談論。我一生若孜孜矻矻,窮究不舍的話,或許也可以寫出幾部象樣的書來,但可惜後來又不允許。對經史,對詩文,我都有不少與前人不同的看法,很想記下來,一吐胸中之塊壘。軍務政務太忙,無暇為此,我常為之惋惜不已,以為將成廣陵之散。趙惠甫笑我有漢成帝、明武宗那樣薄天子而好為臣下之癖,唉!”曾國藩歎了一口氣,充滿感情地說,”趙惠甫不理解我。我曾滌生出身翰林,長期埋首經叢史集,吟詩作賦、著書立說,才是我心中的帝王之業;帶兵打仗,安營布寨,這是迫不得已才為之的事啊!惠甫與我天天在一起尚這樣看待我,還不知後世子孫會怎樣誤解我哩!””這樣的誤解是好事。”曾國荃笑道。
”不管怎樣,我是到死也沒有一部書出來的翰林,我一生都為之不安。我不怪王壬秋譏諷我是一個沒有理學著作的理學家,他說的是實話。我的詩文都是草草寫成,未加細究,一時可以蒙混人,刻出來讓後人一字一句來推敲,那豈不是把我推出來當一個靶子,讓人射嗎?”曾國藩自嘲似的笑了一下,喝了兩口水,又說下去,”胡潤芝死後,他家裏刻了一部胡文忠公遺集,所選不當,我想若潤芝九泉有知,一定會罵人的。他寫給官秀峰的一些信,說了官許多好話,那是潤芝的籠絡手段,並非心裏話。現在官秀峰就把它拿出來,作為其治鄂的政績。””那老混蛋最會來這一手。”官文是曾國荃的死對頭,一提起他就有氣。
”這是給人戴高帽子,雖不合事實,尚不至於結怨。我沒有胡潤芝的涵養,書信中對人對事多偏激之詞,倘若稍不注意傷了人,即使本人不在了,他的子弟也會來找麻煩。就拿同治五年,我們兄弟私下議論李少荃人品的那些話,如果刻出來,他不恨死才怪哩!” ”有的可以刪節。”
”注意到了的可以作刪節,沒有注意到的呢?世上事不怕一萬,隻怕萬一,還是不刻的好。我人死了倒無所謂,受牽累的是你和老四,以及紀澤兄弟。”隔了一會,曾國藩又說:”剛才說到刻書的事,我倒想起一件事來。荷葉塘還存了幾份參劾李次青的副本。次青從我最早,在江西時功勞又很大,別人都高官厚賞,獨他一人至今仍為長沙一教書先生,我覺得很對他不起。若以後你們刻什麼遺集之類,參次青的那些奏稿就都會刻出來,這不僅益發加重了我的罪,甚至連我的魂魄都不得安寧,所以你們絕對不能去刻集刊印。””說起李次青,我記得四哥有次說過,他想退掉那門子親事。””不行!”曾國藩打斷九弟的話,不悅地說,”定下十多年的親事,哪有反悔的道理。澄侯的滿女多大了?” ”今年十八歲。”
”你回去對澄侯說,萬不能退,端陽節完婚。我素來嫁女是二百兩銀子的嫁妝,侄女一百兩。他的滿女,我出二百兩,跟紀芬的幾個姐姐一樣看待。””好吧,我回去就告訴他。書局的名字我想了一個,叫賢聲書局,大哥你看要得不?””賢聲,賢聲。”曾國藩輕輕地念了兩聲。”我看不大合適。盡管我不同意刻我的書,我知道死後還是會刻的。你百年後,紀澤、紀瑞他們也會給你刻個集子,那不等於自吹自擂,傳自己這個賢者之聲了嗎?我看不是傳賢者之聲,而是傳忠貞之心。你看呢?””是的,大哥想得遠!”曾國荃恍然大悟,”就叫傳忠書局。””對,這個名字好。”曾國藩稱讚。”沅甫,我叫你看地的事辦得如何了?”去年,曾國藩寫信叫四弟九弟代他在荷葉塘覓一塊墓地。這次來時兩兄弟商量好了,一到江寧,見大哥病勢嚴重,曾國荃反而不好主動說了,怕引起大哥傷感。
”我和四哥請了十多個好地仙,在荷葉塘周圍找了兩個月,再也找不出一塊好地來,最後兩兄弟合計,隻有將父母親大人的棺木取出來,重新再調擺一下,就可以騰出一穴地來。”那年被陳廣敷稱之為大鵬鳥嘴口的凹地,在曾國藩出山後不久,江氏老太太的棺木就葬在上麵了。當時還有意留下一個穴位,讓老太爺用。後來老太爺也葬下去了,那塊凹地就不能再葬了。為了讓大哥滿意,曾國潢提出了這個主意。
曾氏死後,葬於湖南望城縣坪塘鎮,其墓至今仍在,近年來並得到保護修茸,辟為旅遊景點。曾紀芬在其自訂年譜中對此事有所言及:”(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改葬文正公於善化縣湘西平塘龍伏龍山之陽,奉太夫人柩合葬。忠襄公所定之兆域也。文正、忠襄晚年相約,文正先歿則忠襄為定塋兆,忠襄先歿則文正為製墓銘也。”年譜中所說的忠襄,即曾國荃死後的諡號。
”這萬萬使不得。”曾國藩連連搖頭。”使父母親大人的魂魄不得安寧,我何能心安!荷葉塘既然沒有地,我死之後也不必把靈柩運回湘鄉。那年在長沙辦團練時,我在善化坪塘看上了一塊地。一個小山包處兩條山脈之中,遠看猶如二龍戲珠,就將我葬在這個珠上吧?這雖不是上等好地,也可以算得個中平,能使後世子孫清吉。天道忌盛,我一向喜歡花未全開月未圓這句話。家在我們兄弟這一代出侯出伯,應該滿足了,不要指望在三四代內再出將相,隻要求得子孫讀書識字、平平安安就行了。””大哥放心,這件事可以做得到。我回湖南後專門到坪塘去看一看,問問那個山包是誰家的,把它整個買過來,幹脆就在長沙城外再添一座祖山好了。”曾國藩滿意了。閉目養了會神,他突然想起久未見麵的六弟國華來。
”有五六年未去看溫甫了,你這次回家,順路去看看他,把紀壽這幾年讀書大有長進的事告訴他,也讓他高興。”曾國荃沒有做聲。曾國藩覺得奇怪:”我剛才說的話,你聽見了嗎?”曾國荃還是不做聲,許久,才徐徐說:”六哥兩年前便得歸道山了。””你是說溫甫,他早就仙逝了?”曾國藩驚訝莫名,心頭”怦怦”亂跳不已,”你們怎麼知道的,為什麼瞞著我?””前年秋天廣敷先生去寶慶訪友,特地繞道來到荷葉塘,將這不幸的事告訴了我們,說溫甫在牯嶺采藥時,不慎從懸崖上跌下來,摔死了。當時大哥正在辦天津教案,心情抑鬱。我和四哥商議,暫時瞞著。這次我見大哥身體不好,也不敢提起。””就準備瞞到底?”曾國藩問,眼眶四周已濕潤潤的了。
”嗯。”曾國荃輕輕的回答,聲音隻有他自己才聽得見。
”我對不起溫甫。”沉默一段很長時間後,曾國藩從心底裏吐出一句話來。
”我這次回湖南時將在九江上岸,把六哥的遺骸帶回去歸葬祖塋,不能讓他孤魂無依。”曾國荃說著說著,動起手足真情來,潸然淚下。
曾國藩的心情本來就夠沉重了,九弟的這句哀傷的話又益發加重了負疚之心的重量,但他想到溫甫的遺骸一旦運回家中,豈不多出許多麻煩來,說不定隱瞞了十多年之久的事又會因此而徹底暴露。不能!他狠了狠心,說:”你到廬山去,給他的墳頭培培土,磕三個頭就算了。溫甫在廣敷先生的啟迪下,已將人情生死都看透了,也不會有孤魂在外的哀怨,不必再歸葬祖塋了。”曾國藩茫然望著九弟,眼睛裏慢慢流出幾滴渾濁的淚水來。許久,他輕輕地對國荃說:”九弟,明天你安排一條小火輪,叫叔耘到廬山去一趟,把廣敷先生接到江寧,我想見他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