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陳廣敷三見曾國藩(2 / 3)

靈照說:”梅園右側下去幾步就是胭脂井,兩位大人不妨也去看看。”曾國藩一行又來到胭脂井。相傳隋文帝的兵馬打到金陵,後主陳叔寶帶著寵妃張麗華、孔貴嬪逃到雞鳴山,在一口水井邊停下來。張麗華掏出手帕來擦拭圍井的石欄杆,好讓後主坐下歇息。手帕上的胭脂塗在石頭上,居然被石頭吸了進去,再也磨不掉了。以後,文人們便把這口井叫作胭脂井,並借此敷衍出不少風流故事來。

曾國藩對亡國的陳後主沒有同情心,看了一眼後,便走到一個高處眺望四方,隻見北邊的玄武湖水光瀲灩,東邊的紫金山山色空蒙,他覺得這造物主所結構的湖光山色,才真正可以一洗胸懷萬裏塵。

曾國藩已覺得累了,於是大家都回到客房。張羅一陣後,靈照說:”雞鳴寺別無長處,隻是幽靜得好。你們老朋友在這裏敘敘舊情,我去關照一下佛事,等會再來。”靈照輕輕把門帶上,出去了。

曾國藩說:”溫甫在廬山這些年,多蒙道長照看。仙逝後,又多虧了道長料理後事。我曾氏一門感激不盡。”曾國荃說:”溫甫去世的事,那年道長告訴我們,因大哥多病,一直瞞著沒有告訴他,直到這次才說出。大哥傷悼不已,說務必請道長來江寧聊一聊。”廣敷臉色沉重起來,說:”六爺盛年辭世,是我有負大人的重托,內心一直為此事疚愧。但好在六爺在黃葉觀幾年,已將世間人事洞悉,臨走時心情坦然,也確實難得。””是的,道長說得好。”曾國藩平靜地說,”人總歸有一死,溫甫能無恨意而去,也就足堪告慰祖宗了。”廣敷說:”六爺墳頭上草木茂盛,可卜後世一定發達。”曾國荃說:”正是道長所說的,溫甫的兒子紀壽在子侄輩中格外聰明些,將來或許真的有大出息。”陳廣敷提起曾國華墳頭長草的事,立即勾起了曾國藩對二十一年前他來荷葉塘獻地時情景的回憶。當年出山,雖不完全出自於廣敷那番看相預卜之類的鼓動,但那番話的確起了重要的作用,增加了取得勝利的信心;而對溫甫、沅甫、貞幹來說,則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曾國藩又想起十五年前,他煞費苦心在碧雲觀等待,以”黃老可醫心病”的妙語開導自己;這些年來,老莊柔道處世的學問,使他免去了許多煩惱糾葛,保住了表麵上的泰裕平安。

曾國藩想到這裏,對陳廣敷充滿了感激:”廣敷先生,今天是我們的第三次相會,歲月匆匆,不覺過去了二十一年。鄙人有幸能在人生轉折點上,兩次得到先生的點撥,於迷茫時看到希望,在急流中躲過險灘。說句實在話,若沒有先生,就沒有鄙人下半生的事業。鄙人素知先生超凡脫俗,早已將人世的功名富貴看破,既不需要鄙人以爵位祿利來酬謝,也不需要鄙人命幕僚記事跡於史冊,傳英名於後世。今日將先生從千裏之外請來,目的隻是為了當麵表達鄙人的謝忱。同時,先生之高明,二十餘年來,一直為鄙人所傾心仰慕。不瞞先生說,鄙人從二十八歲離開家鄉以來,三十多年裏,結交的王公大臣、賢員幹吏、英雄豪傑、俊士逸才,當以數百上千計之,而真正的睿智明達、倜儻瀟灑者,卻少有幾人可比得上先生。鄙人雖小先生十幾歲,然因終未得老莊養心之真諦,致使病入膏肓,自知在世之日不多,亟欲在死之前能聆聽先生對鄙人一生的批評。這些年裏,鄙人聽奉承的假話多,得批評的真言少。聖人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倘若得先生幾句真言,鄙人即使明日就死,亦無憾矣!”一等毅勇侯這番出自肺腑的話,使黃葉觀老道士備受感動:”山人早年浪跡江湖,所學所交,皆零亂駁雜,知命之年以後,方才收心學道,然所得至陋至淺,雖著道袍道冠,實未進得道家門坎。這一生能經筠仙紹介,得以結識大人及大人一家,又親眼見大人昆仲功成名就,身為侯伯之榮,像繪淩煙之首,使山人二十一年前的預言沒有變成荒謬,真是萬幸。大人至誠之心,令山人感佩。二十餘年來,大人一舉一動,盡在世人關注之中,山人也在一旁冷眼觀看,確有許多話想對大人說說,惜未遇其時耳。雞鳴寺乃化外之地,九帥又是大人至親手足,今日山人就姑妄言之吧!”曾國藩說:”正要聽先生高論。”曾國荃也說:”先生料事如神,析事入微,什麼話都可以直說不妨。”廣敷將曾國藩凝視一眼,然後端起茶碗抿了一口,放下碗說:”大人一生功業非凡,這一麵世上稱頌的人已經太多了,山人也就不說了。山人要說的是另一麵,那就是大人一生給自己,也給曆史留下了一樁大憾事。說明白一點,即大人自己的企望和世人對大人的期望相距甚遠;大人自己的期望不可能實現,而世人期望於大人的,大人又不願意去做。這,便是憾事。”出人意外,石破天驚,曾氏兄弟都為之愕然。

”三十年前,大人吟詩:生世不能作夔皋,裁量帝載歸甄陶,猶當下同郭與李,手提兩京歸天子。那時山人已知大人的誌向,郭、李之業,猶是等而下之之事,大人的目標是要像夔和皋陶那樣教化世人,輔佐皇上複興一個風俗淳厚的堯舜之邦。因此,滅長毛,鎮撚寇,建蓋世軍功,取五等爵位,盡管這是湘軍千百個書生將官的最高願望,然而卻不是大人的極終目的。金陵收複後,大人力矯江南之弊,撚寇平複後,大人首倡洋務之舉,山人知道,大人所做的,正是當年所理想的甄陶帝載的夔皋之舉。”曾國藩深深地歎息道:”廣敷先生,難得你對我的苦心知道得這樣深切。高山流水,不足以喻你這個知音!””大人謬許了。其實大人所做的事,天下能理解者甚多,不獨山人一人而已。””不然,以鄙人自己所見,天下知者甚少。”曾國藩想起深夜來訪、取走圍棋的康福,心裏有著無限的委屈感。

”我看大哥的心曲,真正懂得的怕也不多。”曾國荃附和著說。

”不能這樣講。”廣敷正色道,”隻能說知之者不少,和之者甚少而已。””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和之者甚少”一句道中了曾國藩的心病,他為此不知痛苦過多少年。作為一個時刻關心自己的老朋友,作為一個方外人,廣敷先生一定能深知此中機奧,曾國藩願向他虛心求教。

”這是因為大人之心甚善,而大人之為不可取。”陳廣敷將聲音稍稍壓低,”滿人的江山已經百孔千瘡,腐爛朽敗,它失去了建立堯舜之邦的基礎。”曾國藩發現這幾天陡然興起的精神已經不行了,如同海水落潮似的正在一寸一寸地向下跌落。曾國荃拾起一枚幹梅子放在口裏慢慢嚼著,這梅子又酸又澀。

”大人深受皇家恩澤,或許看不出這點,而許多人是看得很清楚的;也或許大人早已看出,但要知其不可而為之,竭盡全力扶起將傾的大廈。可是,許多人是寧願看著它倒塌的。這便是知之者不少、和之者少的緣故。””廣敷先生,鄙人倒要請教。”曾國藩強打起精神問,”鄙人幼讀先賢之書,明白知其不可而為之乃聖人所肯定的血性,即使所為不成,亦是值得讚許的。鄙人的這種血性會不會得到後人的讚許呢?還有,既然這江山已百孔千瘡,當年先生為何要勸我墨絰出山,血戰長毛,匡護朝廷呢?”廣敷淡淡一笑:”知其不可而為之,聖人雖肯定過,但並非就是至理名言,這種血性也並非就一定會受到後人的讚許。比如忠桀紂之君,複暴秦之國,為人臣者,雖具血性,亦大不可取。至於山人先前勸大人出山,乃已知長毛決不可成事,且山人亦另有所期待也。””另有期待?”曾國藩問,”期待何事?””山人所期待的,也正是許多有識之士所期待於大人的,那就是希望大人借討伐長毛之機會,鍛煉出一支強大的漢家子弟兵,先剪滅長毛,次推翻滿虜,最後在我神州大地上重建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正因為如此,鹹豐八年,我在碧雲觀靜候大人三個月之久,借治病為由,勸大人行黃老之術,以屈求伸,日後好建非常大業。”曾國藩大驚,他驚的不是這番話的本身。勸他行非常之事的人已經太多了,他對這話也不感到新鮮了,他驚的是一個方外之人,居然也存有這種光複漢家河山的強烈願望,而且為了這個願望的實現,費盡心機去點撥他,同時又將這個願望壓得深沉不露。一個如此奇特,如此高明,如此將個人名利視若敝屣的出世之人,也都希望自己行非常之事。自覺精神已散死期已近的前湘軍統帥、而今位極人臣的爵相,在心裏暗暗地問自己:難道滿人的朝廷真的已人心失盡,自己的抉擇真的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