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屈意求名(2 / 2)

通過對外的不斷征戰,勝則取敵之土養民,敗則減少本國百姓的人口數。這是純軍國主義的思想,卻也是解決人多地少的一個好辦法。縱然何白自已不成功,也要讓漢民族走上一條尚武之路來。

通過羅培的潤色,諫書總計有數萬字之多。何白將之認真的抄寫了一遍之後,就前往總理政務的尚書台投書。這不是什麼政治爭鬥的諫書,想來會傳揚開來吧。也好證明自已不單單隻是一名武夫,還是一名有治政能力的好官員。

不兩日,朝庭上下,包括平民百姓,都開始傳揚了何白的萬言諫書。初聞者絕對是振聾發聵,震得一愣一愣的。傳說中天降災害,那是天子與朝庭施政方麵有錯,又或者是天子與三公等失德了,方才有災異之事出現。

然而議郎何白,竟然不懼怕老天之罰,以防災為題,上書了數萬字的防災方法一二三來。看何白言之鑿鑿的樣子,似乎又很有道理,讓人疑惑難解。

這讓唯心主義者不由萬分惶恐起來,特別是一些名儒大德,喜用德行一事來勸告天子施政,常用災異為由指責天子失德。如今被何白的防災諫書一說,災異都可以防治了,那就根本不是什麼失德不失德的問題,而是名儒大德們乘機欺君罔上的大問題。

不等洛陽城內的各個名儒大德們開始尋思找何白發難,此時宮中的十常侍也回過味來了。何白之諫書表麵看來是為國著想的良策,朝庭用與不用,都是何白的一片忠心。

然而何白之諫書的重點卻是,反駁了大儒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的天人感應說。把儒教神學術語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全部推翻。特別是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的理論全部打翻。

這本諫書對於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大興天下的整個儒家來說,不異於一記狠狠的重拳直擊。但對十常侍來說,卻是一件大殺器。如果十常侍們運用得好的話,指不定第三次黨錮之禍又要來臨了。

何白對此隱情毫不知情,隻對於整個雒陽城都在流傳議論自已的諫書而自鳴得意,看來此番自已是得大名了。縱然那《洛神賦》無用,自已也可以名傳天下了。

就在何白於府中高興之餘,忽有管家公孫沮送來一張拜貼與請柬,拜貼上書陳留蔡伯喈,請柬則是恭請議郎何天明前往蔡府一敘,與之探討學術問題。

何白先是一驚,又是一喜。蔡伯喈,這不是鼎鼎大名的文學家與書法家蔡邕麼?自已之名總算是傳到了這等名人的耳中了。邀自已過府探討學術問題?看來自已這也算是一書成名了。如果對答得好,能拜在蔡邕的名下學習經義文章,再借蔡邕弟子之名與他人相交,必然順暢無比。

何白在府中焦急的等著夜幕的降臨,直到傍晚申時過半,也不帶任何隨從,就出府策馬望著蔡府而去。蔡府在洛陽城之南,按請柬上所書,距離何白的府邸隻有三、四裏的路程,騎馬的話也就是十分鍾的時間。

說來雒陽城在此世是三十餘萬人口的大都市,加上河南尹一帶,足足有百萬人口之多。城牆南北有九裏多,東西有六裏多。但這在後世,也就一個縣城的麵積。對別人來說還算雄偉,但對何白來說,除了古風古味有些意思,其他的也沒什麼,最然就是地狹人多了些。

蔡府隻是一個官員群居官邸中的小院落,隻有兩百來個平方,比何府要小上好幾倍。對於古代慣用狹小房間的人來說,這院落足可住下十數口人了。

何白下馬後,整了整衣襟,這才上前輕敲虛掩的大門。不多久,就有一名老仆前來迎接,“尊駕可是零陵何議郎?”

何白上前拱手拜禮,說道:“正是,不才後學末進何天明,應蔡大家伯喈先生之請,前來蔡府拜見。”

老仆也深深的大禮而拜,說道:“還請何議郎稍等片刻,容老奴前去稟告家主,請家主前來恭迎尊客。”

說完,又將大門掩上,轉身入內去尋蔡邕去了。何白苦笑的搖搖頭,與士人相交就這般麻煩,事事講禮,無禮的話,他還不讓你入門呢。若在後世,哪會讓客人在門外幹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