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是現代最主要的交際場所(1 / 2)

某調查公司推出的《中國居民溝通指數》數據顯示,“飯局社交”是國人當前最為普遍的社交方式,選擇該社交方式的占調查人數的46%,而位居第二的“體育活動”則僅占13%。

中國就一直將“吃飯”和“交際”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以致於在今天的人們生活中,“改天請你吃飯”變成了一種寒暄和人際交往的客套話,也成為人際關係中的常用語,甚至其勢頭可以和“你好”並駕了。

有一個要提及的問題是,在這樣一個重視關係的社會中,為何隻有“飯局”這種社交方式承載了情感的傳達和功能的完成呢?為什麼是“吃飯”,而不是“唱歌”或者“垂釣”,偏偏選中的普遍社交方式是飲食呢?這是因為,“吃”是人類最大的“公約數”,其他活動人們的普遍認同性要小得多,有的人愛看戲,有的人愛聽歌,有的愛旅遊,有的愛運動,正所謂眾口難調,但事實是,每個人都要“吃”,所以在這一點上人類是沒有差異的。而且這種活動還不怕重複,每天都有此需要,今天完成明天還可以繼續,今日的需要滿足後明日的需求仍然會出現。

另外,從互動性上考慮,關係的達成需要高交往性,而“飯局”恰恰滿足了這一需求,從觥籌交錯之間,傳達了情誼,溝通了思想。飯桌的氛圍是相對輕鬆的,人們可以聊及的話題又無所不包,言語間的你來我往常常能在最短暫時間內相互了解和彼此熟識。這裏最為關鍵的要素還包括,人類的老祖先發明一種促進彼此情感交融和思想傳達的加速器——酒,在這種催化劑的作用下,人能很快進入忘我的狀態,從陌生到熟識,從熟識到親密,一係列助推器的協助使得餐桌成為現在最主要的交際場所。

國人談事首選吃飯,是為果腹,更是為社交。某調查公司調查推出的《中國居民溝通指數》調查顯示,“飯局社交”是國人當前最為普遍的社交方式,選擇該社交方式的占調查人數的46%,而位居第二的“體育活動”則僅占13%。事實上,靠吃飯談事情的大有人在。

吃飯交際古而有之。到了今天,飯局衍生出許多意義。辦公室裏搞不定的人際關係,到了飯桌上,借著推杯換盞,心裏的疙瘩也就解開了;電話裏、談判桌上玩不轉的客戶,就著美酒佳肴稱兄道弟,簽合同也就指日可待了;此外,想升遷、想拉關係,也少不了酒桌做中介。飯桌上更好說話。

《劄記?禮器》說:“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尤怨。”餐桌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和調節器。由於餐飲禮儀的基本原則是敬人律己、真誠友善,因而它能聯絡人們相互間的感情,架設友誼的橋梁,協調各種人際關係,營造一個和諧友善的社交氛圍;也有助於建立和發展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關係。即使在人與人之間發生某種不快、誤會和碰撞時,通過一句禮貌用語,一個禮儀形式、便會化幹戈為玉帛,重新獲得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在餐桌,初次相遇的陌生人,隻要禮節周全,也會成為一見如故的知心朋友。

飯局社交依靠“自家人”的心理俘獲人心。幾個人往飯桌邊一坐,脫下了古板的西服,解開了拘謹的領帶,這種貌似毫無勢利感的場麵最令人放鬆。沒有了談判時的劍拔弩張和硝煙彌漫,最家常的氣氛就會使人放鬆戒備。當然,也有些人就趁著這種氣氛謀得了平時可望而不可及的利益。有研究表明,在吃飯時,人更好說話。因為,人們通常會將愉快的感覺和正麵的態度與美食聯係在一起,如形容快樂時常用“像吃了蜜一樣甜”等等。在心情愉悅時,人會變得更加通融,什麼事情都容易談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飯局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