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不同習俗各異(3 / 3)

朝鮮族的飲食特點之一是每餐必喝湯,最講究的是湯濃味重的濃白湯。常用於吊湯的原料有牛肉、雞肉、狗肉、兔肉等。

朝鮮族的烹調方法以煎、煮、炒、氽、烤等為主,菜肴多清淡、軟爛、爽脆。朝鮮族喜歡吃狗肉、牛肉、雞、蛋品、海味、大醬和泡菜等。不喜歡吃豬肉、羊肉、河魚,也不喜歡吃饅頭。常以狗肉招待客人,狗肉的食法極有特色,將煮好的狗肉撕成絲,配以蔥絲、薑末、蒜末、香菜、精鹽、熟芝麻,食之不腥,香辣爽口。

9.傣族的飲食習俗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在臨滄、大理和麗江等地也有分布。傣族聚居地盛產水稻,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喜歡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裝入香竹中烤製成竹筒飯,用蘆葉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漿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歡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調方法主要有蒸、烤、煮、醃等。其中烤魚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內髒,把蔥、蒜、薑、辣椒剁成泥,放在魚腹內,然後用香茅草包紮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黃。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筍煮雞、煮魚等視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即醬)風味獨特,在用番茄醬及花生、青菜、魚、竹筍等為主料製成的各種醬中螃蟹醬最為名貴。“南米”的吃法多種,有的用糯米飯蘸著吃,有的則同時做幾種醬,然後備各種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醬吃。傣族人愛飲酒及茶,常自己釀酒。吃飯時不喝酒,而是在飯後或空閑時飲用。

10.羌族的飲食習俗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區。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頭多土地薄,氣溫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產玉米、洋芋(馬鈴薯)、小麥、青稞、蕎麥和各種豆類,但產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蘿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兩餐飯,多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後燜而成),晚飯多為稀飯加饃饃,晚上還喜歡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豬膘(臘肉)切成拳頭大,與豆菜同煮,吃時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還有金裹銀、蕎麵條、麵疙瘩、酸湯麵、玉米湯圓、炒麵、饃饃等。副食品常見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臘肉等。羌族人吃馬肉、狗肉和野獸肉。北川產的“羌活魚”,形似四腳蛇,羌民也吃。還喜歡吃豬肚子骨頭。豬肚子骨頭的製作方法是:宰豬時,將豬骨頭剔下剁短,裝進豬肚裏,放火坑上蕉製,再掛戶外晾起來,吃時從中取出些骨頭熬湯。

羌族著名的土特產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葉。羌族人飲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釀製的醉糟酒,飲用時用長竹管咂吸。城鎮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習慣。

11.白族的飲食習俗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散居於昆明、元江、麗江等地。大理自治州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薯類、蕎麥等,經濟作物有甘蔗、烤煙和茶葉。河湖盛產魚類,山區有豐富的植物和動物資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麥、玉米、蕎麥和馬鈴薯為主食,蔬菜品種多。還善於醃製肉類和鹹菜,還能自製蜜餞、蒼山、雪燉甜梅等果品。節慶時,白族喜歡用糯米或小麥、大麥釀造白酒、水酒,平時嗜好酸、涼、辣味飲食。

大理州洱海以產魚著稱,尤以弓魚最有名。人們喜食沙鍋菜。沙鍋魚的做法是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臘肝片、玉蘭片、豆腐等十幾種原料按比例與魚放人沙鍋內。加上胡椒、八角、鹽等調味品,置於火上用微火燉熟,此菜味道極鮮。

“乳扇”是大理州的名特產品。乳扇一般由羊乳製成,製作並不複雜,但要求精細。先將羊乳放在鍋中,再點酸水(可用明礬等),當羊乳呈半固態時,用竹筷往上挑成扇狀,放在簸箕內曬幹,乳扇可以生食或煮食,以煎食最為普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