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齊時有個冀州人,他從軍去攻打梁國,戰敗被俘虜成為奴隸。
他在家鄉的父母,由於很久都得不到他的音訊,問其他人(有人說)他已經戰死了,於是就為他追薦造福,蓋了一座磚塔。
磚浮圖完成之日設齋會,有幾百位出家人和世俗人來參加。
大家正坐著吃飯的時候就聽見有叩門的聲音。
主人的父親就出門去看,見到一位長相文雅的僧人。
僧人向主人說:“要向你乞齋小米(米飯團的意思),用布手巾包裹著就可以了。同時還要向你乞一雙鞋子。”
主人留他進去吃,僧人不肯答應,僧人說:“我要早點去(說的很隱晦,去幹什麼?),沒時間坐下來吃飯。”
於是主人就照著他的吩咐,用新的布包裹飯團,並奉送他一雙鞋。
僧人接受之後就走了。
齋會那天,主人的兒子,正在江南的一座湖邊,替他的主人放牛。
忽然就見到一位僧人,手裏拿著布巾包裹的飯團和一雙新鞋。
僧人到這個奴隸的身邊問他說:“想不想回去看父母啊?”
奴隸哭泣說:“我實在不敢懷抱任何希望。(想都不敢想了)”
僧人就叫他坐下來吃粥,吃完後,又叫他把新鞋穿上。
於是僧人就把袈裟鋪在地上,叫他坐在袈裟上。
(難道是飛袈裟?阿拉伯神袈裟?)
然後僧人抓住袈裟的四角,把他擎舉起來(一扔),可能隻移動二丈多遠,落在地上。
奴隸睜開眼睛一看,僧人及袈裟都不見了,而自己卻已身在(自己)家宅門外。(這是空間傳送技能啊,袈裟和尚都了不得!)
他進家門之後,見到大家夥兒還在吃飯。
父母見到他驚喜不已,忙跑過來問他前因後果。
他就把經過情形都講了,再看新手巾裏麵剩下的飯團以及腳上的鞋,正是他父親送給那僧人的。
鄉邑的人都很驚異,大家都因此而爭著信佛教。
當天是該月的初六,所以就把所造的浮圖,叫做六日浮圖。
現在這座浮圖還在,而這鄉鎮裏的人,還在流傳著這個故事。
【原文】
北齊時有冀州人,從軍伐梁,戰敗見擒為奴。
其父母在鄉不知音,問謂已死,為追福造塼zhuan(磚)浮圖(又有將佛教建築概稱為浮圖
)。
塼浮圖成設齋會,道俗數百人,方坐盒聞叩門聲。
主人父出視,見一僧形容甚雅。謂主人曰:“乞齋食秝li糜,可以布手巾裹之。並乞鞋一量。”
主人請留住食,僧不肯曰:“欲早去,不暇坐食也。”
主人如其言,以新布裹糜,並鞋一量奉之,僧受而去。
是日齋時,主人子在江南澤中,為其主牧牛。
忽見一僧,手持糜一裹及新鞋一量,至奴所問曰:“亦思歸見父母乎?”
奴泣曰:“無敢望也!”
僧以與糜令坐食。食畢又與鞋令著之,而敷袈裟於地,令坐袈裟上,僧取袈裟四角,總把擎舉而揮之,可移二丈許,著地。
奴開視,不見僧及袈裟,而身已在其宅門外。
入門見大眾方食,父母驚喜就問,具說由緣。
視其巾內餘糜及鞋,乃向奉僧者也!
鄉邑驚駭,競為篤信,是日月六日也。
因名所造浮圖——為六日浮圖。
浮圖今尚存,邑裏猶傳之矣。《冥報記》-唐-唐臨